中国经济地理
第二节 第一产业的发展与布局
(三)限制开发区域(农产品主产区)
七区二十三带:国家粮食安全和食物安全东北平原主产区黄淮海平原主产区、长江流域主产区、 汾渭平原主产区、河套灌区主产区:华南主产区、甘肃新疆主产区。
(四)其他农业地区.
12个产业带:在重点建设好农产品主产区的同时,积极支持其他农业地区和其他优势特色农产 品的发展,根据农产品的不同品种,国家给予必要的政策引导和支持。
秦陵兵马俑
五台山灵峰寺
河北昌黎黄金海岸
2. 华东名山秀水园林都市旅游区
地处长江下游,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四省 一市。该区是我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经济又在全国处于领 先地位,因此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客源地。
该区既为“资源型”旅游区,又靠近客源市场,为“市场 型”旅游区,成为一种结构完整、层次丰富、功能齐全的“综 合型”旅游区。
第二篇 中国经济地理
单击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第一节 中国区域经济系统发展历程
一、历史时期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一)原始经济时期
“南稻北粟”的史前原始农业经济 原始聚落的发展与制陶、麻织业的生产
(二)奴隶制经济时期
产业分工 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与水利工程的兴修 土地制度变革 城市(城垣)数目不断增多
(三)封建制经济时期
中国的水稻分布区
水稻分布主要集 中在秦岭-淮河一 线以南,长江中下 游,华南、西南区, 占 全 国 比 重 的 90%。
北方水稻区主 要在松辽平原、三 江平原、河西走廊 等地区,布局较分 散。
中国的小麦分布区
小麦是仅次于水 稻的主要粮食作物, 可分为冬小麦和春 小麦两 种,中国以 冬小麦为主。小麦 主要集中分布在黄 淮海平原、长江中 下游平原、四川盆 地等地区。
苍山洱海
丽江古城
黄果树瀑布
西双版纳傣族风情
8. 塞外草原风光民族风情旅游区
位于中国的北部边疆,幅员辽阔。该区旅游资源以广袤无垠 的草原风光、浓郁独特的民族风情为特色。此外还有众多的名 胜古迹、茫茫的原始森林、浩翰的沙漠戈壁风光等,是我国地 域特色鲜明,开发潜力巨大的旅游资源区之一。
大兴安岭原始森林
中国的玉米分布区
玉米主要分布 在东北平原、黄淮 海平原、四川盆地、 云贵高原等地区, 形成从东北-华北西南的分布地带 。
中国的棉花分布区
全 国 共 25 个省(区)都 有棉花种植, 但产量的90%集 中在新、鲁、 豫、冀、鄂、 苏、 皖、湘等 8个省(区), 呈现出大分 散、大集中的 分布特点。
阿里山
日月潭
(四)全国经济地理格局的变动
投资格局、沿海与内地GDP的变化。
四、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地理变迁
(一)1978-1985年:内地与沿海
六五计划(1981-1985)采用沿海(11)、内地(18)的区域划分,明确了向沿海地区倾斜的 区域发展思路。
(二)1986-2000年:三大经济带
“七五”计划提出,“八五”、“九五”延续,将我国划分为东部沿海、中部、西部三大经济 带,强调要正确处理好三者间的关系
位于中国最南端,由广东、福建、海南三省构成。华南大部 分地处热带,自然景观以热带风光为主,地形以山地、丘陵为 主,经流水侵蚀切割和风化、溶蚀等作用,形成许多奇石、幽 谷和名山;绵长的海岸地带有不同类型的海岩和滨海景观,另 外,广州、深圳、珠海等充满崭新现代风貌的城市,有锦绣中 华、世界之窗等主题突出的人造景观。
四、林业生产的空间布局
松脂、生漆、油桐籽、油茶籽
五、水产品生产的空间布局
海水产品、淡水产品生产的空间布局
第三节 第二产业的发展与布局
产业界定 一、第二产业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前的工业发展、工业总量不断跃上新台阶、制造业连续多年稳居世 界第第一、主要产品生产能力大幅提升、产业结构加快迈向中高端。
二、中国工业发展空间布局
普陀山
苏州园林
杭州西湖 国际金融中心上海
3. 东北冰雪风光近代名城旅游区
位于中国东北部,包括辽宁、
吉林、黑龙江三省。自然景观方
面的突出特点是原野广阔,河流
湖泊众多,山地林海茫茫,冬季
冰雪覆盖大地,又有天池、长白 山等湖光山色,构成独具特色的
天池
北国风光。
长白山
哈尔滨的欧式建筑
长春的伪满洲国皇 宫
这里是我国历史上辽、金、清等王 朝兴起之地,少数民族众多,工业经 济发达,交通便捷,人文旅游资源区 域特色明显,有哈尔滨的欧式建筑、 长春的伪满洲国皇宫等。
广州
深圳
珠海
6. 西北丝路古迹大漠绿洲旅游区 位于中国西北部,包括新疆、宁夏和甘肃三省(区)。该区位于 亚欧大陆中部,深居内陆,属内陆型旅游资源区。其旅游资源的 突出特色在于丝路古迹和大漠绿洲。
敦煌莫高窟
7. 西南奇山异水民族风情旅游区
位于中国西南部,青藏高原东侧,包括云南、贵州和广 西三省(区),是我国少数民族集中居住区之一。其旅游资 源的突出特色在于天造地设的奇山异水和绚丽多姿的民族风 情。
三 、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经济地理
(一)沿海与内地工业的相对平衡布局(1949-1957年)
以协调沿海与内地的关系为主线,进行重点布局和开创工业布局新格局。
1956年毛泽东同志《论十大关系》:首次把正确处理沿海与内地发展的关系作 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的重大关系之一提出来.
(二)区域经济平衡布局(1958年—六十年代中期)
中国地理教程 第四章 中国国土开发
三、畜牧业生产类型分区
西北半壁:放牧牲畜为主
东南半壁:舍饲禽畜为主
中国农牧区的地域分异形成因素
一方面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尤其是水热条件通过天然植被与 农作物的分布,影响畜禽的分布;
另一方面是受社会因素制约,反映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民 族习惯的差异。
畜牧业生产类型分区
从1958年开始,中央在布局政策目标取向上,强调平衡发展,提出了各个地区要 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经济体系的政策方向。(七个经济协作区)
三、 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经济地理 (三)战略布局与三线建设(60年代中后期—1978年)
三线建设持续到1978年,期间曾将全国划分为西南、西北、中原、华北、华 东、东北、华南、闽赣、山东、新疆十大片。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特征; 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 半封建经济和半殖民地经济并存; 社会生产力发展极为缓慢,民族经济异常落后; 产业经济的高度对外依赖性; 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极端不平衡的状态。
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特征
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相当距离 区域结构聪慧低水平不协调到协调发展转变,区域合作加强 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城乡结构从城乡分割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转变
成吉思汗陵
9. 青藏雪山高原宗教文化旅游区 位于中国西南部,包括青海和西藏两省(区)。该区旅游资 源的突出特色在于雪山高原和宗教文化。
布达拉宫
大昭寺
10. 港澳台中西文化海岛风光旅游区
位于中国南部沿海地区,是中国 领土的组成部分。由于历史原因, 这里与西方文化融合甚多,形成了 中西文化珠联璧合的人文景观。又 因地处南亚热带和热带海岛,南国 风光浓郁,不乏阿里山、日月潭这 样的山水美景;优越的地理位置和 自由贸易政策,购物旅游、会议旅 游等特种形式的旅游对它们来说已 不具有“特种”含义,而成为普遍 的重要的旅游活动内容。
中国地理教程 第四章 中国国土开发
(二)区域旅游开发
根据自然和文化旅游条件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全国可划分 为10个旅游开发地域组合区。
1. 华北华夏文明山海形胜旅游区
位于黄河中下游,包括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西、山 东、陕西五省二市。其旅游资源的突出特色在于华夏古今文明和 山海形胜。中国旅游资源种类最多、数量最丰富、分布最集中、 质量最高的旅游资源区。
总产值持续快速增长、人均农产品数量稳步增、农产品基本实现自给、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阶段。
二、中国第一产业的空间布局 (一)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建设
商品粮基地、商品棉基地、烤烟商品生产基地、在大中城市和工矿基地建设了大批副食 品生产基地。
(二)特色农业开发与基地建设:特色农业基地
工业空间集聚度:先降、后升、再降低 四大地区格局变动
第四节 几种主要产业发展与聚集
主要产业的发展及聚集
汽车产业空间集聚、 高技术产业空间分布、 高技术服务业发展与布局、 金融业发展与布局、 中国开发区发展与布局、 自贸区空间布局
中国主要自然旅游资源分布
中国地理教程 第四章 中国国土开发
中国文化旅游资源分布
(三)2000-2017年:四大区域划分
东北地区、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四)新时期中国区域发展战略
•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
第二节 第一产业的发展与布局
一、发展概况
农产品商品化率低、区域专业化不明显、生产方式单一、技术装备整体水平不高、产 品区际交换不发达、农业整体能力低下等特点。
全国划分为4种畜牧业生产类型:
农区畜牧业 牧区畜牧业 半农半牧区畜牧业 城郊畜牧业
农牧区界线在历史上经过多 次变迁逐步从东向西、从南向北 推 移,表现了随着人口增加、 经济发展,农牧业争夺可耕地的 力量对比与推移。在北方,界线 主要在年降水量400 mm等值线的 左右变动,在西南的东部季风湿 润区边缘,主要受地形和海拔的 影响而左右摆动。界线的两侧, 还有农牧的过渡地带,也称农牧 交错带,是农牧生产波动变化大 的地区,经验证明以牧业为主有 利于该区的环境改善。
4. 华中峡谷名山文化胜迹旅游区
位于中国中部偏南的长江上中游,包括重庆、四川、湖北和湖南三省一市。该区地 处我国地貌、气候、植被等自然因素的过渡地带,自然条件复杂多变,社会、经济、 历史、文化等联系密切,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旅游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