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作文教学的探索高三到了,学生的学习更加紧张,课业负担也更加重,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作文水平的有效提高,是摆在所有高三语文老师面前的重要问题。
现在,我国基础阶段的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新课程理念深入人心。
我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学习了新课程标准。
了解到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而新课程中的分科课程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在课程目标上,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
第二,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注重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我确定了高三阶段的作文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关注社会、思考人生的意识;引导学生确定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指导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有了高一高二阶段阅读的积累和参与意识的提高,我决定采取以下措施来实现本阶段的作文教学目标。
一、充分利用课堂,向课堂要效果。
基本上每节课的前几分钟都交给学生,其中每周有三次让他们自由讨论,话题是社会热点或生活中琐事,具体哪节课讨论什么问题则由课代表根据同学们的建议决定,一般都是在星期日晚自习之前确定好下一周语文课前的讨论计划,如果有突发事件,可以临时改变原计划。
上课之前,课代表将话题写在黑板上,学生前后桌分组讨论。
各组指定代表发言。
老师则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归纳和补充说明,以使学生产生清晰的、深刻的认识。
这里列举几个典型的话题:“如何看待上海市政府劝阻市民穿睡衣外出的做法”“西北干旱之我见”“如何看待重庆拟建城市新地标——全球最高的摩天双子塔”“如何看待‘搭阿凡达顺风车——张家界、黄山更名’现象”“恢复女校是社会需要还是历史倒退”“硕士做保安,是转变观念还是人才浪费”“‘青歌赛’歌手该不该考文化”“电子眼有没有必要走进课堂”。
例如:“如何看待上海市政府劝阻市民穿睡衣外出的做法”这个话题,先由同学自由讨论,然后由老师或学生总结。
此次讨论结果形成正反两方。
正方:赞成上海市政府的做法。
①穿睡衣出门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且不符合国际礼仪,市民应规范自己的行为。
②世博会是向世界展示自我的窗口,如果让国际友人看到这些风景,必然会影响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
③穿睡衣出门固然是个人的行为,但这和在公共场所吃东西、大声打电话、吸烟一样,不可任性而为。
④政府有移风易俗、变革陋习、引导新的社会生活方式的责任与权力。
劝阻市民穿睡衣出门,是一种行政倡导,理所应当。
反方:上海应该尊重市民的生活方式。
①上海市民穿睡衣出门是几十年积淀的一种生活方式。
此时出来“劝阻”,显然是怕影响世博会的形象。
那么,干涉市民穿着自由,同样也会影响上海的形象。
②穿睡衣出门是上海市民的一种生活习惯,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
世博会一来就禁止,这反映了上海在文化上的不自信。
③如何穿衣,是个性化、文化性的问题,而不是国际礼仪的问题。
④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劝阻市民穿睡衣出门的做法,本身就与这一主题背道而驰。
二、加强习作训练,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琐事,有感而发。
现今中学生作文,素材千篇一律,不是陶渊明,李白,苏轼,杜甫,文天祥,就是钱学森,季羡林,丛飞,孟祥斌,李剑英,作文结构模式千篇一律,不是观点加素材,就是辩论赛、跟帖、产品说明书等另类形式漫天飞。
这些情况都是没有鲜活的生活积累,缺少生活感悟造成的。
要改变这种现象,就需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琐事,从生活点滴中发掘、表现大的主题。
《新课程标准》在写作这一项中是这样要求的,要让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有意识地考察写作的目的和对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提倡自由作文,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
”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也为了能够适应高考作文的要求,需要老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先“放”后“收”。
所谓“放”,就是在这个阶段要坚持开放性原则,允许学生自己命题,或者由教师设定个性化命题,这时的作文不要求在课上规定时间内完成。
一方面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另一方面,要使学生善于体悟日常生活琐事,从中发掘大的主题,也就是要善于“以小见大”。
所谓“收”,就是在此阶段坚持规范性原则,写作要有硬性的规定:首先是命题作文,其次是必须在作文课堂上完成。
一方面,要使学生善于“大题小做”,即对大问题寻找小的切口,轻松应对命题作文,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力求作文内容与形式的规范。
“放”是“收”的基础与必要准备,而“收”则是“放”的最终目标。
两者缺一不可,并且由“放”到“收”的过渡衔接很重要,要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有真情实感的佳作不断涌现,使我也叹为观止。
有学生以“剃头”来表现父子之间的交流与亲情的,有学生以如厕难来为学校基础建设提建议的,有学生以老院的变迁,来表现时代变迁、抒发人生感悟的……诸如此类能够以小见大、充满个性特色、洋溢着人性光辉的佳作给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使同学们有了可资借鉴的样本。
这里展示一篇佳作:剃头尹东方一直以来,我脑中就没有多少与父亲有关的回忆。
我与父亲很少说话又一直在外求学,与父亲交流的机会很少,每次总是短短的几句话;但是,我与父亲之间还是有一架沟通的桥梁,那就是“剃头”。
在我还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开始给我剃头了。
记忆最深刻的就是过年的时候,父亲总要费老大的力气把我摁在一个高的凳上,而我总是吵着不剃头,因为我害怕被夹头发。
父亲每次给我剃头时,绝对不会说些哄我的话来把我骗到凳子上,而总是用一句带有命令口吻的话要求我:“快过来,给你剃头。
”父亲此时早已准备好了所有工具。
他拿起那块大布,敲敲上面的尘土,然后扬起来为我披上,最后用夹子夹紧了布的接头处。
为我剃头前,父亲总要拿着推子在自己的胡子上来回蹭几下,然后再扭动几下推子后面的螺丝,直到最合适为止。
父亲为我剃头总是从脖子那一片开始,冬天的时候,推子的冰凉总让我很难受,我会猛缩一下脖子,父亲则摁着我的后脑勺,继续着他的工作。
有时,我被夹了头发,总要埋怨几声,父亲板着脸,以冰冷的口吻教训我:“就这点痛,叫啥叫!”剃头时,我总要动来动去,弓着腰,父亲则用手掌拍一下我的后背,让我挺直背,坐正了,别乱动。
结束时,父亲取下夹子,用扫地的扫帚为我扫几下脖子,然后交给我,我扫了几下衣服后,扔了就跑,父亲则会把我喝回:“你的头发,还不自己扫。
”后来,我小学毕业后在外地求学,每次回家都让父亲剃头,父亲觉得每次去别人家借推子不大方便,干脆自己买了一个。
等我上了高中后,父亲总唠叨着让我上理发店:“这么大了,我给你弄得不好看,叫你同学见了笑话。
”每个月回家时,我都要趁父亲有空,找到凳子、推子等工具,要求父亲为我剃头,我说:“头发长了,给推短点。
”父亲吸一下即将燃尽的烟,扔了,然后从床头拿来花镜,准备一番,才开始为我剃头。
父亲推几下,就低下头仔细端详一番,观察哪里不平,哪里还长一点,就小心谨慎的推理平整,完了之后让我照镜子看哪里推的不好,并且为我吹走脖子间的碎头发。
每次帮我剃头时询问我最近的成绩,然后做一番教训。
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学习呀,不下苦功夫是不行的。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慢慢的长大了。
每当父亲为我剃头时,我都能看到他黝黑的面庞,逐渐增多的皱纹,以及那愈来愈白的头发。
从开始他按住我剃头,到后来每次剃头都要稍歇一会儿做准备,我越来越明显的感觉到父亲在变老。
看着父亲花白的头发,我真的很想说:“爸,我给您剃剃头吧!”三、调整作文评价方式,倡导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作文评价是作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个环节是否成功直接关系到作文教学的成败。
首先是作文评价原则问题。
我认为作文评价应以肯定、鼓励与批评、指正相结合为原则。
单纯的肯定、鼓励无法使学生弥补作文存在的不足,这种评价将最终失去效果;而单一的批评、指正则会挫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与热情,同样不会收获预期效果。
所以应双管齐下。
其次是评价方式问题。
传统的评价方式存在诸多不足:单纯给分数的评价方式不够具体直观;套语式的评价方式缺乏亲和力;书面的评价又不一定能够为学生理解与接受;单向的评价缺少反馈,又不足以了解学生……这些评价方式甚至可能会挫伤学生的写作热情。
针对这一现象,《新课标》就明确指出:“写作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查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写作的新区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以鼓励。
”因此,我倡导多元化评价方式,并对作文评价方式作了多种尝试。
以下为我认为效果很好、应该综合运用的评价方式:1.自评。
为了更多的了解学生的创作动机、创作过程、对自己创作的满意程度,每次作文都求学生在习作后写自评。
2.互评。
为了让学生有互相交流的机会,别人的成功之处多多借鉴,失败之处自己引以为前车之鉴,尽量避免,可以采取互评的方式。
3.集中评价。
对比较普遍的问题,主要是立意、结构、素材等方面的问题,可以在课堂上集中评价。
4.个别面评。
这种方式主要是针对比较个别的问题。
可以抽自习课或课下时间,一对一、面对面的点评,以使学生对教师的意图、对自己习作的长处与不足产生更清晰、深刻的认识。
5.“点”评。
这种方式可以是课上集中的评价,也可以是一对一、面对面的评价,关键是对作文的局部进行评价。
哪怕是一个句子一个词语的运用,也应让学生从评价中得知自己的不足,更要让学生在评价中发现自己的闪光点,看到自己所取得的进步,从而不断提高自己作文的水平。
6.书面评价。
这也是传统的评价方式。
不同的是,评价语言个性化、生动化、情感化,不再使用套话,避免隔靴搔痒,也避免给学生疏远之感。
以给习作《剃头》的评价为例:“‘剃头’是生活中最琐细不过的小事,而你却独具慧眼,匠心独运,将这大家都可能会忽略的小事,放到父子亲情的熔炉中,放大父亲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让父子间的隔阂在这一刻消磨,让质朴、严格、慈爱的父亲形象在火光中绽现,最终冶炼出至真至纯之情。
能体验到这种父子之情,人生尚有何憾?能捕捉生活长河中一闪即逝的浪花使之终成不朽,手法堪称高妙!”除以上评价方式外,还可以使用一些激励措施,我称之为“隐性评价”。
比如:开辟“优秀作文展示园地”,并使之常办常新;向校报《一中时报》、地方报纸《牛城晚报》或杂志社推荐发表。
以上是我对作文教学实践中的如何快速提高高三学生写作能力而提出的一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和建议。
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