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停留时间分布

停留时间分布


t t
全混流模型
使用阶跃法建立全混流的流动模型,如果所示,将全釜作为 控制体,对示踪剂作物料衡算,有:
流入的摩尔流率=流出的摩尔流率+积累的摩尔流率
q v c0dt q v ct dt VR dc(t)
积分上式,得:
两边同除VRc0dt
qv q v c(t ) dc(t ) vR V R c0 c0 dt C t 由F(t)定义知: F t 所以 C0
t
tm
d. 晚出峰
t
tm
e. 出双峰
t
(有死区)
(示踪剂被吸附) (平行流股)
停留时间分布函数的数字特征
⑴ 数学期望 (平均停留时间)
定义:


0
tE(t)dt tE(t)dt 0 E(t)dt 0 因次:[时间]
E (t )
面积重心
t
其物理意义: 为E(t)曲线的分布中心,即E ~ t曲线所围面积的重 心在t坐标轴上的投影;数学上称: E(t)曲线对于坐标原点的一
示踪剂脉冲注入
示踪剂检测 系统
主流体 V0 c0(t)
δ(t)
c(t)
激励曲线
O
响应曲线
0
t =0
输入
t
输出
t
3. 由响应曲线计算停留时间分布曲线
出口处,停留时间在t ~ t+dt间的量: qvc(t)dt 入口处,t=0时刻 注入的量:m
由E(t)的定义:
q v c(t)dt E t dt m
则:
c(t) F(t) c0
——由阶跃法直接求得的是停留时间分布函数 F(t)
理想连续流动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 活塞流模型
E(t) 面积=1 宽度=0 F(t) 1
t
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E(t)
t
t
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t)
t
0 E(t)
t t
0 F(t) 1

返混会造成:浓度分布和停留时间分布
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
E(t)dt 定义为在t=0时刻进入反应器的流体微元, 在t至(t+dt)时间段内离开反应器的物料占总物料 的分率
E(t)由阴影面积表示
Βιβλιοθήκη 0E ( t )dt 1
停留时间分布
F(t) 函数定义为停留时间0-t 范围内的物料 (停留时间小于t的质点)占进料的分率。
对比时间(无因次时间):
用θ 表示的方差为:
/
2 2 t
t
2
活塞流 严格划一的停留时间 全混流
2 t


0
2 2
2
0
t E(t)dt- 0 t
2
2
非理想流动
0 1
2
2 2 2 2 2 1
根据停留时间分布曲线的形状可以判断反应器中的流动状况 是接近于全混流反应器,还是接近于活塞流反应器。
此外,停留时间分布曲线还可用于诊断反应器中是否存在不 良流动。下图为接近活塞流反应器的几种停留时间分布曲线。
E(θ) E(θ) E(θ) E(θ) E(θ)
tm
a. 正常出峰
t
tm
b. 早出峰
t
tm
c. 出多峰 (内循环)

即:
q v c(t) E(t) m
4、 示踪剂加入量m的计算
m q vc(t)dt
0
qv为常数
所以
m q v c(t)dt
0

整理得:
E(t)
c(t)

0
c(t)dt
—由脉冲法直接测得的是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E(t)
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测定
—— 阶跃示踪法

1. 操作:输入采用切换的方法
1
F ( ) 1
0, F (t ) 0
, F (t ) 1
F (t )
dF (t ) t E (t ) dt
t1
t
t
F(t)由纵坐标表示
dF ( t ) E (t) dt
F ( t ) E ( t )dt
0
4.2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测定

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一般采用示踪技术,示踪剂选用易检测其 浓度的物质,根据其光学、电学、化学及放射等特性,采用比 色、电导、放射检测等测定浓度。 选择示踪剂要求:

2 t
(t ) E(t)dt
2

0
E(t)dt

0
2 2 t E(t)dt ( ) (t ) E(t)dt 0
2

因次:[时间]2
2 t t2
E ( t )t t E (t )t -
2 2 t
2
2 方差 物理意义: t 反映停留时间分布的离散程度:
兰州理工大学 报告人:朱孔磊
停留时间分布的描述
活塞流和全混流是返混为零和返混为无穷 大的两种理想极端情况。
短路
u
沟 流 回 流
速度分布
死 角
偏离理想流动模式,反应结果与理想 反应器的计算值具有较大的差异。
返混:反应器中具有不同停留时间
的物料之间的混合。 停留时间:反应物料从反应器入口 到出口所经历的时间
次矩(t-0)

t E ( t ) t E ( t ) t
⑵ 方差
2 各个物料质点停留时间与平均停时间 差
的平方的加权平均值。 方差用来表示随机变量的分散程度,是描述停留时间分布的重 要参量。在数学上它表示E(t)曲线对于平均停留时间的二次 2 矩 :
(t )

0
含示踪剂流体V ↓ 主流体V c0(t) c0 升阶法 t =0 (a) t 系统 V 检测示踪剂
c(t) c0
0 (b)
t

2. 阶跃输入的数学描述以及F(t)的计算
•输入函数:c0 (t) = 0
c0 = 常数 t< 0 t≥0
•t时刻,出料的示踪剂的量: qvc(t), 其停留时间小于t
0时刻,加入的的示踪剂的量:qvc0
2
1
2 dt e
-t



1) 与主流体物性相近,互溶,且与主流体不发生化学反应;
2) 高低浓度均易检测,以减少示踪剂的用量; 3) 示踪剂的加入不影响主流体的流动形态; 4)示踪剂应选择无毒、不燃、无腐蚀且价格较低的物质。
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测定
—— 脉冲示踪法
1、操作:定常态下,在t=0, 加入示踪剂,同时在出口 处检测示踪剂的浓度。 2、进、出口示踪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VR (τ ) qv
qv dF (t ) 1 [1 F (t )] [1 F (t )] dt vR t t dF(t) 1 τ E t e F(t ) 1 e dt τ
全混流的E(t)和F(t)图示
全混反应器的 E(t)、F(t)图
停留时间分布曲线的应用
,停留时间分布就越宽;
,停留时间分布越集中

2
2 0
C
E (t)
2大
A
B
0
A
B
C

不同方差的E(t)曲线
• 若采用无因次时间 ,则
E d
0


t
0

E t d
t



1

0
tE t dt
t

无因次方差

2
为:
E( ) 2 2 2 2 0 (t ) E(t)dt 0 1 d t 2 2 0 ( 1) E( )dt 2 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