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


一 定义
• 上皮性肿瘤 • 肌源性肿瘤 • 神经源性肿瘤 • 血管源性肿瘤 • 淋巴源性肿瘤 • 间质瘤
一 定义
间质瘤: 原发于胃肠道、网膜及肠系膜的干细胞生长因子受体(KIT) 阳性的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的肿瘤,显示向胃肠道间质cajal 细胞(胃肠道起搏细胞)分化。
二、流行病学分析
GIST在胃肠道的分布比例: 胃(60%--70%), 小肠(20%--30%) 结直肠(5%) 食管(<5%) 网膜、肠系膜极少
10 cm,有丝分裂率<5/50 HPF • 高度恶性风险 直径>5 cm,有丝分裂率>5/50 HPF;或任何程度
的有丝分裂率,直径>10 cm;或任意大小,但有丝分裂率>10/50 HPF。
鉴别诊断
四、鉴别诊断: 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 神经源性肿瘤
NThoanks Image
五、பைடு நூலகம்质瘤的影像学表现
强化:
均匀强化
中度或明显均匀强化
不均匀强化
实性成分强化,其内小囊状坏死无强化 中央大片坏死无强化,周边中度或明显强化 环形强化 中央可见辐射状的血管结构
五、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
分型: 1)粘膜下型---内生性生长 2)肌壁间型---混合性生长 3)浆膜下型---外生性生长 4)胃肠道外型
五、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
内 部 辐 射 状 血 管 结 构
No Image
钙化
良 恶性区分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作出了关于GIST侵袭行为风险的标准
• 很低恶性风险 直径<2cm,有丝分裂率<5/50 HPF • 低恶性风险 直径2-5cm,有丝分裂率<5/50 HPF • 中度恶性风险 直径<5 cm,有丝分裂率6--10/50 HPF,或直径5-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
泰 安 煤矿 医 院 主讲人 张海霞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
• 定义 • 流行病学分析 • 组织病理学 • 临床表现 • 影像学表现 • 鉴别诊断
一 定义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 非常少见的非上皮性肿瘤,由Mazu和Clark在1983年首先提 出,传统上几乎都将其归类为平滑肌肿瘤。近年来的研究表 明,此类肿瘤并不同于真正的平滑肌瘤,而是一组独立来源 于胃肠道管壁间叶组织的非定向分化的间叶性肿瘤。
阳性的正常细胞为cajal细胞,主要功能是调节胃肠道的运动。 免疫组织化学及超微结构观察均发现cajal细胞与GIST非常相 似,因此支持来源于cajal细胞。 • 学说2 来源于能分化为caial细胞及平滑肌细胞的原始干细胞。
三、组织病理学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高达95%的GIST对CD117抗体呈强阳 性,而胃肠平滑肌源性肿瘤及神经鞘瘤均不表达CD117,因而 可作出鉴别诊断。
五、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
肌壁间型---混合性生长
五、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
3)浆膜下型---外生性生长
肿瘤从浆膜下向壁外生长突出,与管壁基底有蒂相连, 境界清楚,一般与周围组织无粘连。
五、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
浆 膜 下 型 外 生 性 生 长
---
五、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
PET显像
病 灶 带 蒂 生 长
五、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
1)粘膜下型---内生性生长 肿块从黏膜下向腔内生长突出,与管壁有蒂相连 胃--胃体部多见 小肠--十二指肠降段、水平段 空回肠--肠梗阻
五、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
hepatic tuberculosis
粘膜下型---内生性生长
五、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
2)肌壁间型---混合性生长 肿瘤同时向腔内外生长突出,胃壁或肠壁增厚 容易引起消化道出血—粘膜破溃形成溃疡
GIST占胃肿瘤的2%--3%,占胃间叶性肿瘤的94%
食管间叶性肿瘤 GIST--25%,真性平滑肌瘤--75%
三、组织病理学
大体观:
GIST来源于胃肠道,边缘光滑、柔软,呈灰白色,可有假 包膜。肿瘤瘤径从0.5~44.0 cm不等。
三、组织病理学
GIST组织起源及发生: • 学说1 来源于胃肠道间质的cajal细胞,这是因为在胃肠道KIT
四、临床表现
好发年龄 50岁以上中老年人,40岁以前罕见,男性稍多于女性 主要症状 消化道出血 其他症状 贫血
腹部肿块 腹痛 消化不良 肠梗阻
五、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
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 平扫 形态:单纯肿块,边界清楚
肠道壁不均匀增厚 密度:均匀等密度
混杂密度 周边呈等密度,中间呈略低密度 钙化 坏死、液化,与肠腔相通,腔内龛影或气液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