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胃肠道间质瘤的CT影像诊断

胃肠道间质瘤的CT影像诊断


病例分析
病例1
女 57岁
ID: 14648602
主诉:反复右上腹疼痛3年余,加重1月
平 扫
CT值:34HU
CT值:40HU
动 脉 期
静 脉 期
延 迟 期
病理
免疫组化:中等危险程度胃肠道间质瘤 核分裂数:1个/50HPF。 组织学类型:梭形细胞型 CD117阳性(++++) CD34阳性(++++)
根据瘤体与肠道壁的关系可分为四型: ①粘膜下型,肿瘤从粘膜下向腔内生长突出, 与管壁基底有蒂相连; ②肌壁间型:肿瘤向腔内外突出,大部分以外 生型为主,少数呈哑铃状向腔内外生长;
GIST 的CT征象: 肿块的生长方式
③浆膜下型,肿瘤从浆膜下向腔外生长突出, 与管壁基底有蒂相连; ④胃肠道外型:肿瘤源于胃肠道外的腹腔其 它部位。
GIST的免疫组化最主要的指标 CD117与CD34
CD117: 是具有特征阳性表达的标记物,90 %~95 %的GIST 都表达CD117,由于GIST 存在c-kit 基因突变及其蛋白表达,而CD-117为 C-kit特征性免役标志物
GIST的免疫组化最主要的指标 CD117与CD34
CD34: 是用于表达血管内皮细胞及其肿瘤 的特异性抗体,在GISTs 的诊断中具有高 敏感性和特异性,阳性率达56 %~83 %
GIST的免疫组化的辅助指标
SMA于S-100:平滑肌肌动蛋白(SMA) 和S100 蛋白的检测有助于GIST 与胃肠道其他间 叶性肿瘤相鉴别
GIST恶性程度的判定
以前文献把GIST分为良性与恶性,不过随 着的研究的升入,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把 GIST分为低度恶性、高度恶性与不确定恶 性潜能三类。
平 扫
动 脉 期
静 脉 期
延 迟 期
病理
免疫组化:胃小弯低危险度的胃肠道间质瘤
核分裂数:2个/50HPF 组织学类型:梭形细胞型 CD117阳性(++++) CD34阳性(++++)
病例5
男 59岁 ID:14642510 主诉:中上腹闷胀半年
平 扫
CT值:12HU CT值:26HU
GIST 的肿瘤形态大多呈圆形或类圆形,呈 膨胀性生长,病灶较小者肿块形态较规则, 较大者肿块形态不规则,部分有分叶 有无分叶有助于诊断高度恶性的肿瘤
GIST 的CT征象: 肿块的生长方式
GIST多呈膨胀性生长,可向腔内、腔外或 腔内外混合生长,肿瘤有倾向于腔外生长的 趋势
GIST 的CT征象: 肿块的生长方式
病例2
女 41 岁 ID: 14688064
主诉:上腹闷痛半个月
平 扫
动 脉 期
静 脉 期
延 迟 期
平 扫
动 脉 期
静 脉 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延 迟 期
病理
免疫组化:符合胃肠道间质瘤,恶性可能性大。 核分裂数:无描述。 CD34 +++ CD117 ++
病例3
女 41岁 ID: 0589748
GIST的危险性
GIST发生部位与肿瘤的危险性密切相关: 发生在胃的GIST危险性较低,发生在胃外 的GIST危险性较高
GIST的转移
GIST 可通过血液循环和种植转移到肝脏、 腹膜和肺等部位,淋巴结转移少见
GIST 的大体病理
GIST的大体病理观察可见低度恶性的GIST 体积多较小,组织切面光滑;高度恶性的 GIST瘤体多较大大,切面呈鱼肉状,多有 出血、坏死、囊变
GIST的临床表现
因肿瘤发生部位不同,临床症状也不同,发 生于胃肠道者可有反复发作的腹部隐痛、慢 性消化道出血及腹部肿块等症状, 发生于食管者则以吞咽困难为主要症状
GIST的临床表现
GIST多见于中老年人, 男、女发病率无明 显差别 GIST多发生于胃,其次是小肠,少量在结 肠、直肠、网膜、腹膜后及食管
GIST恶性程度的判定
低度恶性:GIST肿块<5cm ,核分裂计数 (高倍镜视野) <5/50 HP 高度恶性:GIST肿块大于10cm核分裂计数 任意及核分裂计数>5/50HP肿块任意大小 不确定恶性潜能:GIST肿块>5cm 同时核 分裂<5个/50 HP。
GIST 的CT征象: 肿块的形态大小
主诉:反复右上腹闷痛不适1年,发现右上腹部包块1月 余。
平 扫
动 脉 期
静 脉 期
病理
免疫组化: 右半结肠恶性胃肠道间质瘤
(肿瘤最大直径10cm) 核分裂数:不计 组织学类型:梭形细胞型。 CD117阳性(++++) CD34 阴性
病例4
女 52岁 ID:14715066 主诉:反复左上腹刀割样痛7天
动 脉 期
静 脉 期
胃肠道间质瘤的CT影像表现
概念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 为一组独立起源于胃肠道原
始间叶组织的非定向分化的肿瘤,是消化道
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
是消化道平滑肌(肉) 瘤或(恶性) 神经鞘膜瘤。
概念
1983 年,Mazur 和Clark 运用电镜和免疫 组化重新评估胃间叶源性肿瘤的发生,提出 了GIST的概念,目前已得到公认,可发生 于从食管至肛门的胃肠道全长范围。
GIST 的CT征象: 肿块的密度
低度危险的GIST肿块密度多较均匀 高度恶性的GIST密度大多不均匀,可见出 血、坏死、囊变,部分病灶内部可见钙化及 气体影
GIST 的CT征象: 肿块的边缘
肿块的边缘: 肿块边缘:肿块境界比较清楚,即使高度恶 性的GIST ,对周围浸润也比较轻,当肿块 有向周围浸润时往往提示肿块的恶性程度较 高
GIST 的CT征象: 肿块的增强表现
肿块富于血供,增强表现多样 低度恶性的病灶体积较小,密度多较均匀, 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 静脉期强化不 减退
GIST 的CT征象: 肿块的增强表现
高度恶性的病灶体积一般较大,增强扫描动 脉期大多数肿块明显强化, 静脉期肿块进 一步强化,大部分强化度> 20 HU ,部分 内部不均匀,出血、坏死、囊变部分不强化, 而瘤灶实体部分强化,出现边缘强化征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