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七年级数学课时教案(教学设计)表执教教师:设计时间:年月日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要点、教师教学策略与方法手段、学生参与教学和思维训练等
教学调整与补充
一、情境引入
逐渐递进地提供了一系列问题情境,要求学生列出代数式,并试着将代数式分成两类。

1.一个三角尺如图所示,阴影部分所占的面积是____;
2.某校学生总数为x ,其中男生人数占总数的
5
3
,该校男生人数为___; 3.一个长方体的底面是边长为a 的正方形,高为h ,体积是___; 4.小明房间的窗户如图所示,其中上方的装饰物由两个四分之一圆和一个半圆组成(它们的半径相同)。

⑴装饰物所占的面积是多少?
⑵窗户中能射进阳光的部分的面积是多少?(窗框面积忽略不计)
使学生了解整式的实际背景,进一步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认识代数式的表示作用,既巩固了旧知识,又可以借此引出单项式、多项式及整式的概念。

二、新概念教学
1、在讲解完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的概念及整式的次数后,立即让学生把上一环节中的代数式进行归类并求出它们的次数。

2、本节课的概念比较多,采用边教学边反馈的方式,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理解新知识的程度。

实际教学中学生对整式的概念及单项式的次数把握较好,但对单项式的系数、多项式的项、多项式各项的系数容易出错,对多项式的次数把握不好。

3、容易出错处主要体现在:1、系数中出现负号的容易漏掉符号;2、将系数π看作是字母。

针对以上两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将七年级上册中的有关内容进行了回顾,澄清了疑问。

求多项式的次数来源于单项式的次数,然后再将各项的次数求最高值。

为了讲清这一概念,师生分别举例说明,问题得到解决。

解决好上面的问题,就会提高下一环节的效果。

三、课堂练习
1.下列整式哪些是单项式?哪些是多项式?它们的次数分别是多少?单项式的系数分别是多少?多项式的项数分别是多少?
,
a ,7h ,
12-x ,
22y xy x ++,
1+xyz ,62+ab ,
52y x -,2r π,3-0
,3
1
2y x -
a
b
教学内容要点、教师教学策略与方法手段、学生参与教学和思维训练等 教学调整与补充
2.小红和小兰房间窗户的装饰物如图所示,它们分别由两个四分之一圆和两个半圆组成(半径分别相同)。

⑴窗户中能射进阳光的部分的面积分别是多少?(窗框面积忽略不计)哪个房间的采光效果好?
⑵上面的整式是单项式还是多项式?它们的次数分别是多少?
3.测试:(课堂完成) ⑴x 的2倍与y 的平方的
2
1
的和,用代数式表示为_____,它是__________(填单项式或多项式);
⑵单项式-4ab 2,3ab ,-b 2
的和是_________,它是____次_____项式;
⑶3x 3-4 是_____次_____项式;3x 3
-2x-4 是___次____项式;-x-2的常数项是____;
⑷a-5a 2b 3
+3ab+1 是_____次____项式,最高次项是____,最高次项的系数是______,常数项是____;
⑸2x-3πx 3
+8 是___次___项式,第二项是____,它的系数是_____.
第1题是直接针对本节知识点的巩固练习,采用小组讨论、班内竞赛的形式,有上一环节作基础,学生们答题很主动,也很顺利。

第2题比教材中的议一议增加了一问“哪个房间的采光效果好?”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深刻地体会代数式的表示作用,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发展“用数学”的信心。

四、课堂小结
鼓励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谈自己的收获与感想(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给予鼓励),包括整式的概念、怎样区分单项式与多项式、怎样求整式的次数、从中学到了哪些数学思想和方法等。

五、作业
1.完成教材习题1.1。

2.预习:《整式的加减》。

a
b
a
b
七年级数学课时教案(教学设计)表执教教师:设计时间:年月日
教学过程:
七年级数学课时教案(教学设计)表执教教师:设计时间:年月日
教学过程:
七年级数学课时教案(教学设计)表
执教教师:设计时间:年月日
课题1、3.同底数的幂相乘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能够在实际情境中,抽象概括出所要研究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数感符号感。

2.在已有的对幂的知识的了解基础之上,通过与同伴合作,经历探索同底数幂乘法运算性质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发展合作交流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3.了解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训练他们养成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训练他们养成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
媒体
根据本课内容设计的课件
板书设计
1.3同底数的幂相乘法则:同底数的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值得肯定和改进方面: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要点、教师教学策略与方法手段、学生参与教学和思维训练等
教学调整与补充
第一环节 复习回顾
活动内容:复习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本中介绍的有关乘方运算知识:
活动目的:通过此活动,让学生回忆幂与乘方之间关系,即
a
n n a a a a 个⨯⨯⨯=,即多个相同因数乘积的形式,从而为下一步探索得到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提供了依据,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第二环节 探究新知
活动内容:以课本上有趣的天文知识为引例,让学生从中抽象出简单的数学模
型,实际在列式计算时遇到了同底数幂相乘的形式,给出问题,启发学生进行独立
思考,也可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结合学生现有的有关幂的意义的知识,进行
推导尝试,力争独立得出结论。

活动目的: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代数除了繁琐的计算就是空洞的符号,是一门
内容枯燥、脱离实际的课程,事实上,代数是一门具有丰富内容并且与现实世界、
学生生活、其他科学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它的符号表示手段,深刻地揭示了存在
于一类实际问题中的共性,有助于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

本节课的内容正是体现
了这一点,用字母揭示一般规律性的东西,是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掌握的,这是一种
非常简洁的方式。

第三环节 巩固落实
活动内容:以基本习题为落脚点,让学生学会判别、应用所学字母表达式,以
达到巩固新知的作用。

参照教材提供的例题,不断要求学生分辨,是否符合“同底数幂乘法”特征:
①是乘法运算吗?②因式部分底数是多少?③对于(3)题中“一”你是怎样理解的?
这道题仍是“同底数幂乘法”的形式吗?④你会处理(4)题中的指数问题吗?说一
说你的处理方式。

活动目的:教科书例题是落实基本知识的主要习题类型,特别是刚刚接触,还
没有消化吸收的新知识,理解不透彻往往会为今后的学习带来麻烦,所以在处理例
题时,可设计一连串的问题串,由浅入深地进行剖析、分解,这样的设计帮助学生
以表达式为依据,根据表达式特征会对形式变化的习题进行分析,从而找到突破口,
实践次数多了,学生自然提高对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使自己在不知不觉中进步。

第四环节 应用提高
活动内容:1.完成课本“想一想”:p n m a a a ⋅⋅等于什么?
2.通过一组判断,区分“同底数幂的乘法”与“合并同类项”的不同之处。

3.独立处理例2,从实际情境中学会处理问题的方法。

4.处理随堂练习(可采用小组评分竞争的方式,如时间紧,放于课下完成)。

活动目的:进一步熟悉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并运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解决
一些实际问题。

七年级数学课时教案(教学设计)表执教教师:设计时间:年月日
教学过程:
七年级数学课时教案(教学设计)表执教教师:设计时间:年月日
教学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