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的概念与原因
出血性炎症
渗出物中含有大量 红细胞 流行性出血热、钩 端螺旋体病 和鼠疫 等 非独立的炎症类型
三、增生性炎
以增生为主,多为慢性,也可急性 (一)非特异性增生性炎 病变特点: 1 . 纤维组织增生,上皮、实质细胞增生 2 .淋巴 、浆细胞,巨嗜细胞浸润 3 .炎性组织结构破坏
渗出液的意义
有利
稀释与中和毒素 限制病原体扩散和杀灭病原体 物质运输 组织修复
压迫器官和组织
有害 机化、粘连
㈠、局部表现
⒈红:
⒉肿:
⒊热:
⒋痛:
⒌功能障碍:
三、
炎症的临床表现
㈠局部表现 ⒈红:局部充血 ⒉肿: ⑴充血; ⑵渗出(炎性水肿,炎细胞浸润); ⑶组织细胞变性肿胀; ⑷组织细胞增生 ⒊热: ⑴动脉性充血; ⑵代谢↑,产热↑;
⒉白细胞变化:(15~20 × 109/L)
⑴中性粒细胞↑: 提示急性炎症化 脓性炎症;感染 严重时,出现核 “左移”,胞浆 出现毒性颗粒 ⑵淋巴细胞↑:慢性 炎症和病毒感染
⑶嗜酸性细胞↑: 过敏性炎或寄生 虫感染
⒊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
主要表现为肝、脾、淋巴结肿大。 ⒋血清急性期反应物形成:
炎症时,血清中增多的非抗体物质统称为血清急性期反 应物。 主要由吞噬细胞、肝细胞合成分泌。包括淋巴细胞活化 因子、肿瘤坏死因子、血清淀粉样蛋白A、C-反应蛋白 等。
巨噬细胞
运动及吞噬力很强,能 吞噬中性粒细胞不易吞 噬的非化脓菌、较大组 织碎片、异物,可演变 为类上皮细胞、多核巨 细胞等;能将抗原信息 传递给免疫活性细胞, 发挥免疫效应。
见于急性炎症后期, 慢性炎症,非化脓性 炎以及病毒、寄生虫 感染时。
炎细胞种类、功能及临床意义(续)
类 别 嗜酸性粒细胞 功 能 临床意义 具有抗过敏作用,见 于寄生虫感染、超敏 反应性疾病及急性炎 症后期。 主要见于慢性炎症时, 亦见于病毒、立克次 体和某些细菌感染时, 与机体免疫反应关系 密切。 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及 组胺。
并发症: 窦道(sinus): 位于深部的脓肿,如向 体表、体腔或自然管道穿 破,在组织内形成一个有 盲端的排脓管,称之为窦 道。 瘘管(fistula): 深部脓肿一端向体表或 体腔穿破,另一端向自然 管道穿破、这一管道则称 为瘘管。
疖(furuncle):毛囊、 皮脂腺极其周围组织 的脓肿
1.肉芽肿形成条件和组成:
形成条件: 不易消化的异物或病原微生物,长 期刺激引起慢性炎症,同时引起免 疫反应,形成肉芽肿。
肉芽肿主要成分: 上皮样细胞 多核巨细胞
2 .分类 (1)感染性肉芽肿 (2)异物性肉芽肿
五 影响炎症过程的因素及结局
一、影响因素
(一)致炎因子: 毒力、数量、时间 (二)全身因素:免疫、营养、内分泌、疾病 (三)局部因素:血循、异物
发生在心包膜(浆膜) 的纤维素性炎症:在 心脏的脏壁两层表面 形成无数的绒毛状物, 特深部结合牢固,称为固 膜;(气管)容易脱落 导致窒息,称为浮膜。 痢 疾 时, 肠 粘膜 表 面 的假膜容易脱落,局部 留下表浅溃疡。
发生在肺的纤维素性 炎症,因肺泡腔内大 量纤维素渗出而造成 肺实变。
.脓肿(abscess) :即局 限性化脓性炎。 (1)特征:以局部织溶解 液化,形成充满脓液的 腔为特征。此囊腔称为 脓肿。脓肿由周围肉芽 组织形成的脓肿膜和腔 内脓液组成。 (2)原因:金黄色葡萄球 菌,可产生血浆凝固酶 使病灶局限。
肾脏体积增大,红肿有多个脓肿形成
间质内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肉芽组织增生形成脓肿壁
一、炎症的原因
⒈生物性因子:生物性病原引起的炎症又称感染。细菌、 病毒、真菌、螺旋体、寄生虫(最常见) ⒉物理性因子:紫外线、烧伤、放射线等造成组织损伤 后均可引起炎症反应。 ⒊化学性因子:外源性化学物质如强酸、强碱、松节油 等的损伤可导致炎症。内源性化学物质,如坏死组织 的分解产物,体内代谢产物的堆积也常引起炎症。 ⒋异常免疫反应:异常免疫反应所造成的组织损害而引 起各种类型的免疫反应性炎症。如在皮内注射结核菌 素可引起致敏动物的局部炎症。
(4)脓毒败血症:化脓菌引起的败血症,除有败血症表 现,还在器官、组织形成多发脓肿。
复习思考题
炎症按局部病理变化分为哪三种类型? 渗出液对机体的防御意义? 炎症的局部临床表现有哪些?
谢谢
炎症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炎症的概念与原因 炎症局部病理变化 局部表现与全身反应 炎症的类型 炎症的结局
炎症的概念
炎症是具有血管的机体活组织对致炎因子损害发生 的,以防御为主的综合性反应。中心环节是血管反 应。 致炎因子 → 活体组织 → 血管反应 本质:防御为主的血管反应。 损伤、抗损伤、修复三为一体
痈(carbuncle):多个 疖的融合
蜂窝织炎
弥漫性化脓性炎,多由溶血性链球菌所致,常发生皮肤、阑尾 肌肉。
阑尾肿胀,失去光泽,阑尾腔内有脓性渗出物
在阑尾肌层内,中性料 细胞弥漫浸润
阑尾各层充血水肿,大量 炎细胞浸润。腔内有炎性 渗出物
表面化脓和积脓 粘膜或浆膜的化脓性炎症。大量中性白 细胞主要向表面渗出,深部组织没有明显 的炎细胞浸润。 如化脓性尿道炎、化脓性支气管炎。 浆膜、胆囊、输卵管积脓(empyema)。
淋巴细胞 及浆细胞
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 致敏后产生淋巴因子, 杀伤靶细胞;B细胞在 抗原刺激下转变为浆细 胞,产生抗体参与体液 免疫过程。
渗出液与漏出液区别 渗出液 原因 外观 蛋白含量 相对密度 细胞数 Rivalta试验 凝固 炎症 混浊 25g/L以上 >1.018 >0.50×109/L 阳性 能自凝 漏出液 非炎症 澄清 25g/L以下 <1.018 <0.10×109/L 阴性 不能自凝
热原主要有细菌毒素、病毒、寄生虫等,内源性致热原主要有前 列腺素E、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等。
↗ 粒细胞→内源性致热原 致炎因子 ↑↑ 体温中枢→产热↑+散热↓→体温
↘外源性致热原
有利: ⑴代谢↑,抗体↑ ⑶肝解毒机能↑
⑵吞噬细胞数量↑,功能↑ ⑷是疾病的信号
有害: ⑴体温过高,脑细胞变性 ⑵发热过久,体力消耗,抵抗力↓
二
炎症局部的病理变化
基本病变
变质、渗出、增生
变质
定义:炎症局部组织的变 性和坏死 ⒉代谢变化
⒈形态变化:
⑴实质:实质细胞变 性、坏死
⑴分解代谢↑ →H+↑→ 不利于微生物生长、不 利于白细胞活动
⑵组织内渗透压↑
⑵间质:胶原纤维肿 ⒊炎症介质形成和释放: 胀、纤维素样变性、 粘液样变性、毛细 血管扩张,通透性↑ 血管损害。
5.实质器官病变: 心、肝、肾、脑等器官发生不同程度的变 性、坏死和功能障碍。
四、 炎症的类型
超急性炎症 急性炎症 慢性炎症 亚急性炎症
一、按病程分类
变质性炎症 二、按局部基本病变分类 渗出性炎症 增生性炎症
一 变质性炎症:以组织、细胞变性、坏死为主。
肝细胞广泛坏死,肝窦扩张充血, 大量炎细胞浸润 肝脏体积明显缩小,包膜皱缩
主要炎症介质及其作用(见下表)
介质 来源 血管 血管通 趋化 发热 致痛 组织损伤 扩张 透性升高 作用 + +
组织胺和 肥大细胞、血小板 5-羟色胺 嗜碱性粒细胞 前列腺素 细胞质膜磷脂成分 白细胞三烯 白细胞、肥大细胞 溶酶体酶 中性粒细胞 淋巴因子 T淋巴细胞 缓激肽 血浆蛋白质 补体 血浆蛋白质 纤维蛋白多肽 凝血系统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纤溶系统
血管扩张,血流加快
血管进一步扩张,血流 开始变慢,血浆渗出 血流变慢,白细胞 游出血管外
血流显著变慢,除 白细胞游出外,红 细胞也漏出
⑶炎症细胞的种类、
功能及临床意义
炎细胞种类、功能及临床意义 类 别 中性粒细胞 功 能 临床意义 见于急性炎症,特别 是化脓性炎症时,变 性坏死后成为脓细胞。 运动活跃,吞噬力强, 能吞噬细菌 、组织碎 片、抗原抗体复合物, 崩解后释放蛋白溶解 酶,能溶解细胞碎片、 纤维蛋白等。
(二)肉芽肿性炎-特异性增生性炎:
肉芽肿的概念:以巨噬细胞或由巨噬细胞演 化来的细胞局限性浸润和增生形成的境界清 楚,结节状病灶。
病因 (1)细菌:结核 伤寒 麻风 (2)螺旋体:梅毒 (3)真菌 寄生虫:组织胞浆菌病 血吸 虫 (4)异物:逢线 石棉 滑石粉 (5)原因不明:结节病
受累器官:多为实 质性器官,如心、 肝、脑等。
二 渗出性炎症:以渗出性改变为主
1.浆液性炎症 2. 纤维素炎症 3. 化脓性炎 4.出血性炎
浆液性炎症
特点:浆液渗出 成分: 含3%-5%的 血浆蛋白质,白蛋白为主。 部位:粘膜、浆膜和疏松结缔组织 炎性水肿 水疱 积液 卡他性炎
三、炎症的临床表现
⒋痛: ⑴代谢↑→H+、k+→刺激神经末梢; ⑵炎症介质刺激; ⑶局部肿胀,组织张力↑,压迫神经末梢 ⒌功能障碍: ⑴实质细胞变性、坏死,代谢障碍; ⑵渗出物压迫、阻塞; ⑶局部疼痛
1. 发热:
2. 白细胞变化:
3. 单核巨噬细胞系 统增生:
4. 实质器官病变:
㈡全身反应
⒈发热:致热原是指所有能引起动物发热的刺激物。外源性致
二、结局
完全痊愈 (一)痊愈 不完全痊愈
(二)转为慢性
(三)蔓延扩散
局部蔓延 淋巴道扩散 血道扩散:毒血症、菌血症、 败血症、脓毒血症等。
3. 血行蔓延:病原微生物进入血循环,引起蔓延。
(1) 菌血症:血中有细菌但未大量繁殖,不引起症状, 细菌可很快被扑灭。许多炎症早期都有菌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