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音障

音障

音障音障是指飞行器速度接近音速时,会追上自己发出的声波造成震波,进而对加速产生障碍的现象。

进入超音速后,航空器前端起会产生一股圆锥形的音锥,在旁观者听来有如爆炸一般,称为音爆或声爆。

音障现象音障是一种物理现象,当物体(通常是航空器)的速度接近音速时,将会逐渐追上自音障己发出的声波。

声波叠合累积的结果,会造成震波(Shock Wave)的产生,进而对飞行器的加速产生障碍,而这种因为音速造成提升速度的障碍称为音障。

突破音障进入超音速后,从航空器最前端起会产生一股圆锥形的音锥,在旁观者听来这股震波有如爆炸一般,故称为音爆或声爆(Sonic Boom)。

强烈的音爆不仅会对地面建筑物产生损害,对于飞行器本身伸出冲击面之外部分也会产生破坏。

除此之外,由于在物体的速度快要接近音速时,周边的空气受到声波叠合而呈现非常高压的状态,因此一旦物体穿越音障后,周围压力将会陡降。

在比较潮湿的天气,有时陡降的压力所造成的瞬间低温可能会让气温低于它的露点(Dew Point),使得水汽凝结变成微小的水珠,肉眼看来就像是云雾般的状态。

但由于这个低压带会随着空气离机身的距离增加而恢复到常压,因此整体看来形状像是一个以物体为中心轴、向四周均匀扩散的圆锥状云团。

飞机音障共振瞬间人们在实践中发现,在飞行速度达到音速的十分之九,即马赫数M0.9空中时速约950公里时,局部气流的速度可能就达到音速,产生局部激波,从而使气动阻力剧增。

要进一步提高速度,就需要发动机有更大的推力。

更严重的是,激波能使流经机翼和机身表面的气流,变得非常紊乱,从而使飞机剧烈抖动,操纵十分困难。

同时,机翼会下沉、机头往下栽;如果这时飞机正在爬升,机身会突超音速然自动上仰。

这些讨厌的症状,都可能导致飞机坠毁。

这就是所谓“音障”问题。

由于声波的传递速度是有限的,移动中的声源便可追上自己发出的声波。

当物体速度增加到与音速相同时,声波开始在物体前面堆积。

如果这个物体有足够的加速度,便能突破这个不稳定的声波屏障,冲到声音的前面去,也就是冲破音障。

一个以超音速前进的物体,会持续在其前方产生稳定的压力波(弓形震波)。

当物体朝观察者前进时,观察者不会听到声音;物体通过后,所产生的波(马赫波)朝向地面传来,波间的压力差会形成可听见的效应,也就是音爆.当飞机的飞行速度比音速低时,同飞机接触的空气好像“通信员”似的,以传递声音的速度向前“通知”前面即将遭遇飞机的空气,使它们“让路”。

但当飞机的速度超过音速时,飞机前面的空气因来不及躲避而被紧密地压缩在一起,堆聚成一层薄薄的波面——激波,激波后面,空气因被压缩,使压强突然升高,阻止了飞机的进一步加速,并可能使机翼和尾翼剧烈振颤而发生爆炸。

而音障不单单仅有声波,还有来自空气的阻力,当飞行物体要接近1马赫(声速单位)飞行时,前方急速冲来的空气不能够像平常一样通过机身扩散开,于是气体都堆积到了飞行体的周围,产生极大的压力,也会引发出一种看不见的空气旋涡,俗称“死亡漩涡”这也被叫做音障,如果机身不作特殊加固处理,那么将会被瞬间摇成碎片。

音障的解释物体与流体发生相对运动时,会对流体产生扰动。

下面,以飞机与大气的扰动为例,当飞机引起大气的扰动之后,这个扰动将以波的形式向空间传播。

理想的形式为球面波。

但根据相对运动原理,在1时刻飞机在地点1引起球面波1,相对运动之后飞机以v的速度前行,球面波以u的速度扩散,在2时刻飞机在地点2引起球面波2,两者速度不变。

如此积累,因为飞机始终在向前,则若干波的叠加后形状。

以上是飞机匀速飞行的情况,若飞机加速,则情况更加明显。

如果飞机速度没有超音速,即v<u,则波始终在飞机之前。

但当v=u时,则飞机与波开始保持静止。

飞机继续加速,v>u时,第一次引起的扰动波将与以后引起的扰动波叠加,并始终处于飞机前部不远处。

这个不断叠加的波就是我们通常所谓的激波了。

音障现象是一个统计结果。

如果仅仅是因为在音速附近,所以出现音障现象,那么飞机整体均应出现音障现象,因为飞机整体是一个速度。

如果说音障造成了液化,那么整个飞机都应在液化环境中。

所以用音障来介绍飞机周围的液化现象是不合适的。

尽管在音速的时候出现了空气液化的情况,液化应该从其自身的产生条件来考虑。

当湿度大的空气受到压缩时,空气中的水就会液化。

当飞机速度很高的时候,将在迎风面形成高压,高压下空气中水汽沸点升高,就会出现液化现象。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飞机后半部分没有雾的现象。

因为飞机后部压力低,甚至出现负压,即使前方的水颗粒进入该区域,也会汽化而看不出来。

关于飞机周围压力变化,可以看做飞机不动,空气吹飞机,迎风面会出现高压,背部负压,这在流体力学里面是有结果的。

接近音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战斗机的最大速度,已超过每小时700公里。

要进一步提高速度,战斗机就碰到所谓“音障”问题。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受空气温度的影响,数值是有变化的。

飞行高度不同,大气温度会随着高度而变化,因此音速也不同。

在国际标准大气情况下,海平面音速为每小时1227.6公里,在11000米的高空,是每小时1065.6公里。

时速700多公里的飞机,迎面气流在流过机体表面的时候,由于表面各处的形状不同,局部时速可能出700公里大得多。

当飞机再飞快一些,局部气流的速度可能就达到音速,产生局部激波,从而使气动阻力剧增。

这种“音障”,曾使高速战斗机飞行员们深感迷惑。

每当他们的飞机接近音速时,飞机操纵上都产生奇特的反应,处置不当就会机毁人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英国的喷火式战斗机和美国的“雷电”式战斗机,在接近音速的高速飞行时,最早感觉到空气的压缩性效应。

也就是说,在高速飞行的飞机前部,由于局部激波的产生,空气受到压缩,阻力急剧增加。

“喷火”式飞机用最大功率俯冲时,速度可达音速的十分之九。

这样快的速度,已足以使飞机感受到空气的压缩效应。

为了更好地表达飞行速度接近或超过当地音速的程度,科学家采用了一个反映飞行速度的重要参数:马赫数。

它是飞行速度与当地音速的比值,简称M数。

M数是以奥地利物理学家伊·马赫的姓氏命名的。

马赫曾在19世纪末期进行过枪弹弹丸的超音速实验,最早发现扰动源在超音速气流中产生的波阵面,即马赫波的存在。

M 数小于1,表示飞行速度小于音速,是亚音速飞行;M数等于1,表示飞行速度与音速相等;M数大于1,表示飞行速度大于音速,是超音速飞行。

喷火式战斗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飞行速度达到了650-750公里/小时的战斗机,已经接近活塞式飞机飞行速度的极限。

例如美国的P-5lD“野马”式战斗机,最大速度每小时765公里,大概是用螺旋桨推进的活塞式战斗机中,飞得最快的了。

若要进一步提高飞行速度,必须增加发动机推力但是活塞式发动机已经无能为力。

航空科学家们认识到,要向音速冲击,必须使用全新的航空发动机,也就是喷气式发动机。

早期的尝试二战末期,德国研制成功Me-163和Me-262新型战斗机,投入了苏德前线作战。

这两种都是当时一般人从未见过的喷气式战斗机,具有后掠形机翼。

前者装有1台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速度为933公里/小时;后者装2台涡轮喷气发动机,最大速度870公里/小时,是世界上第一种实战喷气式战斗机。

它们的速度虽然显著超过对手的活塞式战斗机,但是由于数量稀少,又不够灵活,它们的参战,对挽救法西斯德国失败的命运,实际上没有起什么作用。

涡轮喷气发动机德国喷气式飞机的出现,促使前反法西斯各国加快了研制本国喷气式战斗机的步伐。

英国的“流星”式战斗机很快也飞上蓝天,苏联的著名飞机设计局,例如米高扬、拉沃奇金、苏霍伊和雅科夫列夫等飞机设计局,都相继着手研制能与德国新式战斗机相匹敌的飞机。

米格设计局研制出了伊-250试验型高速战斗机(米格-13),它采用复合动力装置,由一台活塞式发动机和一台冲压喷气发动机组成。

在高度7000米时,这种发动机产生的总功率为2800马力,可使飞行速度达到825公里/小时。

1945年3月3日,试飞员杰耶夫驾驶伊-250完成了首飞。

伊250在苏联战斗机中,是飞行速度率先达到825公里/小时的第一种飞机。

它进行了小批量生产。

苏霍伊设计局研制出苏-5试验型截击机,也采用了复合动力装置。

1945年4月,苏-5速度达到800公里/小时。

另一种型号苏-7,除活塞式发动机外,还加装了液体火箭加速器(推力300公斤),可短时间提高飞行速度。

拉沃奇金和雅科夫列夫设计的战斗机,也安装了液体火箭加速器。

但是,用液体火箭加速器来提高飞行速度的办法并不可靠,其燃料和氧化剂仅够使用几分钟;而且具有腐蚀性的硝酸氧化剂,使用起来也十分麻烦,甚至会发生发动机爆炸事故。

试飞员拉斯托尔古耶夫,就在一次火箭助推加速器爆炸事故中以身殉职。

在这种情况下,苏联航空界中止了液体火箭加速器在飞机上的使用,全力发展涡轮喷气发动机。

涡轮喷气发动机的研制成功,冲破了活塞式发动机和螺旋浆给飞机速度带来的限制。

不过,尽管有了新型的动力装置,在向音速迈进的道路上,也是障碍重重。

当时,人们在实践中发现,在飞行速度达到音速的十分之九,即马赫数MO.9空中时速约950公里时,出现的局部激波会使阻力迅速增大。

要进一步提高速度,就需要发动机有更大的推力。

更严重的是,激波能使流经机翼和机身表面的气流,变得非常紊乱,从而使飞机剧烈抖动,操纵十分困难。

同时,机翼会下沉、机头往下栽;如果这时飞机正在爬升,机身会突然自动上仰。

这些讨厌的症状,都可能导致飞机坠毁。

空气动力学家和飞机设计师们密切合作。

进行了一系列飞行试验,结果表明:要进一步提高飞行速度,飞机必须采用新的空气动力外形,例如后掠形机翼要设法减薄。

前苏联中央茹科夫斯基流体动力研究所的专家们,曾对后掠翼和后掠翼飞机的配置型式,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风洞试验。

由奥斯托斯拉夫斯基领导进行的试验中,曾用飞机在高空投放装有固体火箭加速器的模型小飞机。

模型从飞机上投下后,在滑翔下落过程中,火箭加速器点火,使模型飞机的速度超过音速。

专家们据此探索超音速飞行的规律性。

苏联飞行研究所还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了解在空气可压缩性和气动弹性作用增大下,高速飞机所具有的空气动力特性。

这些基础研究,对超音速飞机的诞生,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突破音障美国对超音速飞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贝尔X-1型“空中火箭”式超音速火箭动力研究机上。

研制X-l最初的意图,是想制造出一架飞行速度略微超过音速的飞机。

X-l飞机的翼型很薄,没有后掠角。

它采用液体火箭发动机做动力。

由于飞机上所能携带的火箭燃料数量有限,火箭发动机工作的时间很短,因此不能用X-1自己的动力从跑道上起飞,而需要把它挂在一架B-29型“超级堡垒”重型轰炸机的机身下,升入天空。

飞行员在升空之前.已经在X-l的座舱内坐好。

轰炸机飞到高空后,象投炸弹那样,把X-l投放开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