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3章 侧向测井

第3章 侧向测井


3.1 双侧向测井原理
它采用两个柱状电极和七个体积较小的环状电极,电 极系结构如下图:
深侧向测量时,主电极 Ao供以恒定电流 I 0 ,两对屏 蔽电极 A1 和 A1'、A2 和 A2' 流出与 I 0 相同极性的屏蔽电流 I s 和 I s' ,通过自动调节电路保持监督电极 M1和M1’( M2和M2’ )间的电位差为零,同时使屏蔽电极A1、A1’和A2 、A2’ 上的电位比值为一常数。即( U A /U A 或 U A /U A )。然后,测量的是任一监督电极(如M1)和无穷远电极N 之间的电位差。
视电阻率曲线受侵入带影响较大,使得深三侧向的 探测深度不够深,浅三侧向的探测深度又不够浅, 测量结果受原状地层电阻率影响大,导致了在渗透 层处,深浅三侧向视电阻率曲线幅度差不明显,难
于判断油水层,综合解释有困难。
2 七电极系侧向测井
三侧向电极系:
探测深度取决于屏蔽电极长度; 浅侧向探测过深。
七侧向电极系:
' 1 1
' 2
2
浅侧向测量原理和深侧向差不多
N
屏蔽电极
回路电极
Io
Is
屏蔽电极
回路电极
深侧向电极系
浅侧向电极系
3.1 双侧向测井原理
浅侧向测井时,A1,和A1’ 为屏蔽电极,极性与A0电极 相同,A2,A2‘为回路电极,极性与A0相反,由A0和屏蔽 A1,A1’流出的电流进入地层后很快返回到A2,A2’电极,减少 了探测深度。双侧向电极系尺寸如下:
电极系参数和地层参数。前者影响电极系K,后者影响电 极系的电位。 (a)电极系参数包括电极系长度、主电极长度及电极系直 径 ① 电极系愈长,主电流聚焦越好,主电流进入地层的深
度也越深。
② 主电极长度对曲线的纵向分层能力有影响,主电极越
短,分层能力越强。
③ 若电极系的直径等于井径(ds=d),Ra=Rt; 若ds<d, Ra<Rt,Ra随着电极系直径的增加而增加,减少 而减少,这是由于泥浆分流作用增加和减少的缘故。
1.3 三侧向测井曲线的应用 3)确定真电阻率
对影响因素(井眼、围岩—层厚、侵入)校正后得到地 层真电阻率Rt
1.4 三侧向测井的优缺点
优点:(1)适合在高矿化度泥浆(盐水泥浆)中使用
;(2)有利于划分薄层,能清楚地划分出0.4~ 0.5m的薄层;(3)探测深度比普通电阻率测井深。
缺点:当侵入较深时( D >1.6m),深三侧向测出的
侵入校正
RLLD/Rxo=20 Rxo=2 RLLD/RLLS=7.5 Rt=60ohm.m Di=1.27m
3.2 双侧向Ra曲线及其校正
①图版校正法
侵入校正
3.2 双侧向Ra曲线及其校正
②动态侵入校正
气、水两相渗流方程
侵入校正
盐水泥浆侵入机理及动态侵入模型
g KK rg Pg (Φ g S g ) 1 (r ) qg r r g r t w KK rw Pw (Φ w S w ) 1 (r ) qw r r w r t
Pc Pg Pw Sg Sw 1
Kd=0.24m,Ks=0.38m 仪器全长3.6m,仪器直径为0.089m,Kd、Ks分别表示深、浅三侧向电极系系数。
1.1 三侧向测井基本原理
1.2 三侧向视电阻率及其影响因素
⑴ 表达式 三侧向电极系的位U,其视电阻率Ra为:
Ra K U I0
3 0.3 0.02 0.02 0.12 0.02 0.02 0.3 3 0.8 0.22 0.08 0.18 0.18 ' 0.08 ' 0.22 ' 0.8 ' A1 M2 M1 A0 ( B2 ) A2 M1 M2 A1 A2 ( B1 )
仪器全长9.36m。由此可见,浅双侧向与深双侧向的尺 寸一样,其不同之处在于把柱状屏蔽电极A2和A2’改成电流 的回路电极B1、B2。
主电流I0,受屏蔽电流Is的
排斥径向、成水平层状流入
地层,由于回路电极的吸引, 在地层不远处即发散。 所测出的视电阻率主要反映
屏蔽电极
主电极 屏蔽电极 电流回路电极
井壁附近岩层电阻率的变化。
在渗透层井段就反映侵入带
Ri的变化
电流回路电极
1.1 三侧向测井基本原理
下面是一种实际应用的深浅三侧向电极系(单位:m) 电极上面的数值表示该电极的长度,两个电极之间的 数值表示电极之间相隔的距离。 深侧向时:最外侧两个电极作为屏蔽电极,通以和主电极相 同极性的电流。 浅侧向时:最外侧两个电极作为回路电极,通以和主电极相 反极性的电流。
1.1 三侧向测井基本原理
b)深三侧向电流分布和测量原理 测井过程中,主电极A0和屏蔽电极A1、A2分别通以相同
极性的电流I0和Is,并使I0保持为一常数, 通过自动控制Is方法,使A1、A2的 电位始终保持和A0的电位相等,沿
纵向的电位梯度为零。这就保证了
电流不会沿井轴方向流动,而绝大
部分呈水平层状进入地层,这样大 大减小了井和围岩的影响,测量的 是主电极(或任一屏蔽电极)上的 电位值。因为主电流保持恒定,故 测得的电位依赖于地层电阻率的大 小。
三侧向测井的视电阻率理论曲线特征与电位电极系 的视电阻率曲线相似,①当上下围岩电阻率相等时,曲线 关于地层中心对称,在高阻地层中,视电阻率出现极大值
;②当上、下围岩电阻率不等时,则Ra曲线呈不对称形状 ,且极大值移向高阻围岩一方。
0
10 20 Ra/Rm
H H/d=4
Rs/Rm=1
Rt/Rm=40
1.2 三侧向视电阻率及其影响因素 ⑶ 三侧向影响因素
分布比S=2.4;电极系长度L0=1.07m;电极距L=0.437m
2 七电极系侧向测井
应用: 基本上与三侧向测井相同
缺点:
由于深、浅七侧向电极系电极距不同,
两条视电阻率曲线纵向分辨能力不同,
使测井资料解释应用产生问题。
3 双侧向测井
是在三侧向和七侧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既有合适 的探测深度(和三侧向相比),又使深、浅侧向电极距相 同(和七侧向相比)。 双侧向测井顾名思义,它也分为深双侧向和浅双侧向 , 深侧向电阻率主要反映原状地层电阻率, 浅侧向电阻率主要反映侵入带电阻率。
0 10 20 Ra/Rm
H
H/d=4
Rs/Rm=1 Rt/Rm=40
1.3 三侧向测井曲线的应用 2)识别油、水层
识别依据: 幅度差 Rmf>Rw时:水层——增阻侵入 Rxo> Rt—负幅度差 油层——减阻侵入 Rxo< Rt —正幅度差 Rmf<Rw时:水层、油层(油水同层)——减阻侵入,都出 现正幅度差,但Rt油层>Rt水层。
电极系的原则是: (1)层厚影响小,分层能力强,即薄层电阻率曲线显示清楚
(2)井眼影响小,在相同井眼条件下,对深浅侧向的影响相同。
(3)深浅双侧向的探测深度差别要大,有利于判断侵入特性。 双侧向同样受井眼、围岩及侵入影响,需进行校正。
3.2 双侧向Ra曲线及其校正
①图版校正法
厚层、井径8in 、井眼无环带、无过 渡带以及读数已做井 眼校正。
b) 解决办法 在电极系主电极的上下两侧各增设一个屏蔽 电极,迫使供电电极发出的电流径向流入地层, 从而减小井内泥浆对电流的分流和围岩的影响, 提高纵向分辨能力和径向探测深度。 侧向测井种类: 三侧向、双侧向、 微侧向、邻近侧向、 微球形聚焦测井
1 三电极侧向测井
三电极侧向测井简称三侧向测井,现已基本被双侧 向所取代,但作为侧向测井最早的一种(其它侧向测井 方法都是在它的基础上或者是在借鉴它的基础上发展起 来的),其聚焦的基本原理还是值得一讲。
1.1 三侧向测井基本原理
深三侧向
电极系结构及电场分布
恒流法:恒定不变电流Io 屏蔽电流:与Io同极性电流Is 自动控制Is:保持U Ua1=Ua2=Uao
Is对Io屏蔽作用:
主要取决于屏蔽电极的长度
记录点:Ao中点
记录电位差:
△U = U (Ao中点)—U (N)
1.1 三侧向测井基本原理
②浅三侧向测井基本原理
U —电极表面的电位, V; I0 —主电流强度, A; K — 三侧向电极系系数,m.可用理论计算方法或实 验方法求出,还可用下面的近似公式计算: 式中
K 4 L ln(2 L0 / r0 )
式中,L: 主电极长度的一半;L0: 电极系长度的一半;r0: 电极系半径。
1.2 三侧向视电阻率及其影响因素 ⑵ 曲线形状
第三章 侧向测井
三电极侧向测井
本 章 授 课 内 容
七电极侧向测井
双侧向测井
冲洗带电阻率测井
重 点 掌 握
2011-2-18
屏蔽电极
双侧向和微球形聚焦测井原理
地球物理测井方法与原理 1 /51
侧向测井手段的提出
a) 存在问题:为了评价含油性,必须较准确的求出地
层的电阻率,在地层厚度较大、地层电阻率和泥浆电阻率 相差不太悬殊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普通电极系测井来求地 层电阻率;但在地层较薄、电阻率很高,或者在盐水泥浆 的情况下,由于泥浆和围岩电阻率很低,使得电极流出的 电流大部分都在井和围岩中流过, 进入测量层的电流很少。 因此测量的视电阻率曲 线变化平缓,不能用来 分层,确定Rt。
3.2 双侧向Ra曲线及其校正 ⑴表达式
在主电流I0恒定不变的情况下,测得的电位差和 介质的视电阻率成正比:
Ra K U M1 I0
其中:K 为双侧向电极系系数,可由实验或理论 计算获得;UM1为监督电极M1上的电位。
3.2 双侧向Ra曲线及其校正
⑵ 曲线形状
当上下围岩相同时,Ra 曲线对称于地层中部;在地 层的上下界面附近出现两个小尖,随厚度增加这两个小尖 逐渐消失;高阻厚层中部的视电阻率数值最高,且曲线平 缓,变化不大,曲线应读地层中部的视电阻率值,小尖不 作地质解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