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兴颜色词的精确性与模糊性初探

新兴颜色词的精确性与模糊性初探

新兴颜色词的精确性与模糊性初探本文对近几年社会上涌现的颜色词汇系统中的新成员给予了必要的关注。

首先,对新兴颜色词的定义做了简要的界定。

其次,从三个方面详细分析了新兴颜色词的特征——它兼具精确性与模糊性的特点,认为精确性与模糊性辩证统一地存在于新兴颜色词中。

标签:新兴颜色词精确性模糊性近几年来,在汽车、服饰、化妆品、家具、手机等领域出现了一批诸如“老鼠灰、橘子黄、橄榄绿、率性银、沉稳黑、胜利红”等颜色词。

它们除了向人们传递颜色信息以外,还传递了某些非色彩意义和内容。

正因为这类颜色词与既有的颜色词有较大的区别,所以学界管这类新出现的颜色词叫新兴颜色词。

新兴颜色词既是社会性与个体性对立统一的反映,也是规范性与变异性对立统一的反映,更是精确性与模糊性对立统一的反映。

本文只讨论新兴颜色词是如何体现精确性与模糊性的对立统一问题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世界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它由无数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事物所构成。

语言的精确性和模糊性也是如此。

它们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地共存于语言这个统一体中。

我们知道,语言的精确性一直是人们为提高语言表达效果而努力追求的目标,也被人们看作是进行言语交际最起码的要求。

其实,在很多的交际活动中,模糊语言也发挥着它神奇的力量。

它在保障人们顺畅交流的同时,还发挥着精确语言所不能达到的交际效果。

我们经常使用的双关、婉曲、象征、暗示等修辞手法,就可以证明这一点。

因此,语言的精确性和模糊性都不可或缺地存在于人们的交际活动中。

本文所研究的新兴颜色词,也是相互矛盾又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新兴颜色词的精确性颜色是光波作用于人眼所引起的视觉经验。

颜色词就是表示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各种印象的词。

由颜色词的定义可知,颜色词是人的视觉的一个自然结果,我们日常所运用的诸如红、黄、蓝、白、黑等颜色的“色彩信息”正是通过人的视觉感知而来的。

就新兴颜色词的产生而言,它是个体对颜色的独特感悟在瞬间形成的。

形成之时虽然可能有点偶然,但对于感受并把它用语言符号描写出来的个人来说,它是精确的,起码在彼时彼地是不可替代的,因此,我们认为新兴颜色词在表意上具有精确性。

例如:漫音科技NA700MP3,NA700拥有多种色彩选择,香槟金、玫瑰红、钛白银、钨金黑等(《数码时代》2005年第6期)。

首先,就颜色词语义本身来说,创造者选用“香槟、玫瑰、钛白、钨金”等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具体事物,利用这些事物本身的颜色信息来修饰、限定基本颜色语素“金、红、银、黑”,就使词义具有了相对精确的特点。

其次,这些词语在表达当中很能张扬个性,能准确地把说话者的独特色彩感悟表现出来。

如“香槟金”和“玫瑰红”在显示产品的时尚之余,还能透露出一股高雅迷人的气质,恰如干练、聪明的白领丽人;而钛白银和钨金黑,使产品的外形既得体又不张扬,这正好符合了沉着、稳重型的商务男士的优秀品质。

由于表达者在创造词语之初,他们的着眼点和考虑的角度有所不同,所以才会出现这么多形形色色的颜色词。

而为了取得新兴颜色词语义的精确性,颜色词的创造者积极地采用了一些有效的语言表达方式。

第一,较之传统的“表物语素+表色语素”颜色词,表物语素的种类更丰富多样:他们以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具体事物的名称、色彩或颜料的产地或是色彩的主要使用人群等语素来限制、修饰色彩的种类,诸如土耳其蓝、中国红、法国灰(色彩或颜料的产地)、海军蓝(色彩的主要使用人群)等。

由于运用了这些明确的修饰语,颜色词的语义就相对精确、明晰而且形象生动。

第二,对于同一颜色的表示,他们不仅用不同的物体名称去修饰,而且在运用同一名称时也使用不同的言语表达形式。

在新兴颜色词的语料中,既有塔夫绸白、香草白、珍珠白、陶瓷白,又有皎月白、月牙白、雪月白等颜色词。

二、新兴颜色词的模糊性前文曾经指出,“颜色是光波作用于人眼所引起的视觉经验。

颜色词就是表示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各种印象的词。

”由于是“视觉经验”的结果,所以它难免带有很大的主观性。

主观性的经验往往与人的心理有关,它体现的往往是个性,而个性的东西既有体现共性的可能,也有超出共性之外的可能。

如果不能通过共性反映出来,那么,对个人而言是精确的,对集体、社会而言就有可能是不够精确、甚至有可能是模糊的,进而言之,模糊与精确是相伴而行的。

新兴颜色词的模糊性是指颜色词的中心区域的语义是相对明确的,中心语前面加上那些语义相对模糊的修饰语以后,整个语义就趋向于模糊。

这种模糊性特点主要体现在文化及心理类颜色词上。

具有文化或心理因素的语素一旦与基本的颜色语素相结合,这些新兴颜色词就具有相对模糊的语义。

此时的模糊并非含混不清,其实它给语言表达者带来了意想不到的交际效果。

人们所进行的各种修辞活动,总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这就是所谓的言语环境,它贯穿于人们整个交际活动的始终。

对表达者而言,由于受社会特点、交际对象、自身的身份、职业、文化修养等言语环境的影响,他们在使用这些颜色词时,一是出于表达需求,选择适合自身目的的言语形式。

二是要充分考虑到接受者的综合水平,这也是选择言语形式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毕竟,表达者的真正用意在于那些言语形式能被接受者所认可,这样才能达到他们所预期的交际目的。

所以说,这些颜色词的使用,既能体现出表达者对词语的精心选择,又给接受者提供了一个发挥想象的巨大空间,形成了理解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除了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等因素,仅从造词方法上看,也可以看出新兴颜色词在语义上、在表达上的模糊性。

如心理类颜色词:永恒蓝、梦幻蓝、神秘黑、诱惑红、酷炫、热情绿、梦想蓝、时尚粉红、甜美黑、酷感黑、简约白、魅粉红、自由绿、艺术灰、梦幻粉、炫目银、纯净白、个性黑、利落灰等就是这类典型的例证。

像“永恒、梦幻、神秘、诱惑、酷、热情、梦想、时尚、甜美、酷感、简约、自由、艺术、炫目、纯净、个性”等,或表示人的性格气质抑或表示人的某种心理感觉。

它们自身的语义是模糊不定的,是没有边界限制的,而这些词一旦作为修饰语去修饰单纯的颜色词时,便会使新兴颜色词的整个语义呈现出模糊性特征。

(1)艳丽桃红带来恋爱的好运气;时尚粉红今年绝不能缺席。

(《服饰与美容》2005年第6期)(2)飞利浦859 璀璨银、梦幻蓝(《数码时代》2005年第1期)例(1)中的“桃红、粉红”几乎是“纯真、浪漫”的代言词,有了语义界限不明确的“艳丽、时尚”的修饰语后,词义更加丰富,不可避免地带有模糊性的特点。

它们一旦用来表示服饰的颜色,便给人一种既温情可人又热情、时尚的感觉。

而什么样的颜色才能真正被称为“艳丽桃红、时尚粉红”,不同的接受者应该会有不同的认识和体验。

这样一来,词义的模糊性就凸显无疑了。

例(2)中,银色本身给人以神圣庄严、神秘莫测等感觉,蓝色有宁静、纯真、梦幻等象征意义。

“璀璨”与银色结合后,给人一种富贵、成功的特别感觉,而且还能激发人发奋图强、追求上进的激情和梦想。

“梦幻”与蓝色结合起来修饰手机的颜色,似乎能营造一种神秘的气氛、启示手机使用者追求浪漫理想。

能引发人如此丰富联想的颜色词,它的语义模糊性特点就毋庸置疑了。

三、精确性与模糊性的对立统一语言的精确性与模糊性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

从它们存在的条件看,语言中既不存在绝对的精确,也不存在绝对的模糊。

通常情况下,语言的精确性或模糊性是指在特定的交际环境中,精确性或模糊性占据语义的主要方面。

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这种转化,更多地表现在语言的模糊性向精确性转化上。

究其原因,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

第一,现实的言语交际环境,使语言表达者所表达的语义更趋于精确化。

第二,词义的模糊性指词所表达的概念是模糊的,没有明确的外延。

精确语义与模糊语义是相对而言的,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精确词可以转化为模糊词。

“蓝、黑、红、绿”等颜色词,是语义相对精确的词,它们一旦与“永恒、个性、中国、甜美、热情”等语义不确定的语素相结合,整个词的语义就具有了模糊性特征。

如“永恒蓝、个性黑、中国红、甜美黑、热情绿”。

模糊词也可以转化为精确词。

颜色词是典型的模糊词,如“绿”是一个界限不明确的颜色词,但与其他词搭配时却可以取得相对精确的词义。

如“湖水绿、宝石绿、贝壳绿、橄榄绿、森林绿、苹果绿”等。

颜色语素“绿”与现实世界中的客观物质形象地联系在了一起,便取得了相对明确的语义。

语言的精确性与模糊性是互为条件地共存在语言系统中的。

新兴颜色词的精确语义与模糊语义就是和谐统一地存在着的。

首先,词义的模糊性以精确性为前提,即新兴颜色词词义中的中心含义是明确的,但整体语义会因表达者或接受者的不同而有相应的变化。

如表示蓝色的一系列词:永恒蓝、梦幻蓝、土耳其蓝、梦想蓝等,其中心语义都是蓝色。

同理,不同的接受者面对丰富的颜色词时也会有不同的理解。

其次,词义的精确性是对模糊性的进一步明确和完善。

如颜色词“浅绿、绿、深绿”三者之间就没有一个绝对的界限,其词义当然也没有一个绝对精确的界限。

换言之,颜色词“绿”在浓度、亮度等方面以怎样的一个尺度去衡量,很难有定论。

客观世界中的自然事物跟颜色词的深浅、明暗等相比,不仅清晰、易懂,而且还较为形象、生动。

如新兴颜色词中表绿色的一系列词:湖水绿、薄荷绿、原野绿、森林绿、橄榄绿、猫眼绿、国槐绿、孔雀绿、苹果绿、杏绿色、深湖绿、青铜绿、宝石绿、卡其绿、豆沙绿等。

其中宝石绿表示出“绿”的亮度;原野绿、橄榄绿、豆沙绿等表示绿的颜色就比较暗淡一点;而杏绿、卡其绿表示的则是混色词,但主色仍为绿色。

语义的精确或模糊相互依存,不可或缺地存在于语言环境中。

那些精确词语或模糊词语随着交际场合的不断变化和表达者的不同需要而灵活地出现在各种言语环境中。

新兴颜色词的出现为原有的语言系统注入了新的元素和活力,但有些新造词带有某些随意性,语义模糊不清,让人不知所云。

这类新兴颜色词语以其独特的姿态出现在这个五彩纷呈的语言舞台上,它们能否长期地存在,能否固定下来成为颜色词汇系统中的成员,还需要长时间的检验。

参考文献:[1]蒋有经.模糊修辞浅说[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2]李红印.现代汉语颜色词语义分析[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3]沈卢旭.修辞学散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4]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5]伍铁平.谈颜色词及其模糊性质[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6,(2).[6]张秋娥.王希杰先生和模糊修辞学[J].毕节学院学报,2009,(5).(王彦茹辽宁锦州渤海大学中文系12100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