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时间词的模糊性与精确性之探析模糊与精确是一对相反相成的概念。
语义的模糊性是认知客体的类属边g,-的不确定性在语言-中的反映。
用科学或数学方式对认知客体进行量化描述时形成精确性语义。
汉语时间词具有模糊和精确两套系统,日常生活的绝大多数场合不需要精确性时间词。
模糊性时间词的存在,不但源于日常认知方式,而且基于具有主观随意性、客观不确定性和结果非精确预期性的日常生活方式;精确时间词的出现依赖于人们所使用的测度仪器。
标签:汉语时间词;模糊性体系;精确性体系语义是思维能力在语言中的反映,如贾彦德所说:“语言有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语音是物质方面,语义是精神方面。
”就思维活动而言,既有模糊思维活动也有精确思维活动;就语义单位而言,既有模糊语义单位也有精确语义单位。
基于日常思维方式的认知导致了语义单位的模糊性,基于科学思维方式的认知产生了语义单位的精确性。
作为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之一,语义模糊性是认知对象的类属边界的不确定性在语言中的反映。
然而,当我们用科学思维方式或数学方式对客观事物进行定量描述时,自然语言的语义就可以表现为相对的精确性。
时间是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概念,在语言系统中构成了一个义场。
《现代汉语词典》对时间的释义是:1.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过去、现在、将来构成的连绵不断的系统。
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持续性的表现。
2.有起点和终点的一段时间。
3.时间里的某一点。
从哲学角度而言时间是一个连绵不断、边界模糊的系统。
从认知角度而言时间具有起点和终点,基于人们对自然变化和事件发展过程的认识,可以量化,当时间指某一点,亦有起点和终点的边界,这种精确性只能相对而言。
本文拟用汉语中表示“一天之内的时间”的时间词,阐述汉语时间词中的模糊性和精确性两套系统。
一、汉语中的模糊性时间词《现代汉语词典》对时间的释义1指出,时间是连绵不断的系统,具有连续性和变化性,从而导致人们在对时间的切分上可能不明晰,对时间的表述可能具有模糊性。
古人在对“时”的体验及其词语的形成过程中充满了经验性和象征性,导致中国古代时间词起初重在对“时”的感悟上,从而也就包含着相应的语义模糊性特征。
(一)远古二时制:天象分段法史传尧时有壤父五十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庄子·让王》载:“善卷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古人将“日出”和“日入”分别作为白天和黑夜到来的标志。
《元史·日历志》云:“日出为昼,日入为夜。
”将太阳的出没作为一天时间划分两段的依据,形成最早的“二时制”:有太阳的时段为“昼”,无太阳的时段为“夜”。
《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昼夜”正是一个整天。
“二时制”是一种远古时代以日月出没为直观经验、采取象征方法命名的“天象分段法”。
(二)春秋四时制:进食分段法春秋时一日两餐。
第一次进餐在日出后不久,称为“朝食”;第二次进餐在日落以前,称为“夕食”。
在远古天象二时制的基础上,古人依据进食时间把一天划分为“朝”、“晝”、“夕”、“夜”四个时段。
《说文解字》:“朝,旦也。
”段注:“从旦至食为终朝。
此谓至食时乃终其朝。
其实朝之意主谓日出地时也。
”《说文解字》:“夕,莫也。
从月半见。
”段注:“莫者,日且冥也,日且冥而月且生矣。
故字从月半见。
会意象形也。
”“四时制”的一天始于“朝”。
“朝”指从天色微明人们起身到早餐的这段时间,早餐和晚餐之间为“昼”,晚餐后到就寝前为“夕”,就寝到“朝”之间的时间为“夜”。
《左传·昭公元年》:“君子有四时:朝以听政,昼以访问,夕以修令,夜以安身。
”在“四时”中,“朝”和“夕”这两个时段的天色明暗具有变化性,于是出现了不少反映这种变化的时间词。
在“朝”时段中,有“晨”、“曙”、“晓”、“旦”、“明”、“早”等。
晨:《说文解字》:“晨,房星,为民田时者。
从晶辰声。
”本义指东方欲明时出现的晨星,即二十八宿之一的房星。
晨星出现时雄鸡已开始啼鸣,所以“晨”是“朝”的起点。
《尔雅·释诂下》:“晨,早也。
”曙:《说文新附》:“曙,晓也。
从日,署声。
”《玉篇》:“曙,东方明也。
”即指天亮的时候。
《楚辞·九章·悲回风》:“涕泣交而凄凄兮,思不眠以至曙。
”王逸注:“曙,明也。
”晓:《说文解字》:“晓,明也。
”段注:“此亦谓旦也,俗云天晓是也。
”《玉篇》:“晓,曙也。
”《正字通》:“晓,今谓曙日晓。
”旦:《说文解字》:“旦,明也。
从日见一上,一,地也。
”段注:“旦者,日全见地上也。
”《玉篇》:“旦,早也,朝也,晓也。
”《书·太甲上》:”先生昧爽不显,作以待旦。
”“曙”、“晓”、“旦”可以互训,彼此语义相通。
明:《说文解字》:“明,照也。
”段注:“明,从月者,月以日之光为光也。
”《广韵》:“明,光也。
”《易·系辞下》:“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早:《说文解字》:“早,晨也。
从日在甲上。
”段注:“甲象人头,在其上,则早之意也。
”“早”的本义指太阳升起一竿高的时候,后泛指早晨。
在“夕”时段中,有“晚”、“暮”、“暝”、“昏”等。
暮:本字为“莫”。
《说文解字》:“莫,日且冥也,从日在莽中。
”意为太阳即将落入草木中。
《广韵·暮韵》:“暮,日晚也。
”《广雅·释诂四》:“暮,夜也。
”王念孙疏证:“凡日人以后、日出以前通谓之夜,故夕时亦谓之夜。
夕、夜、暮三字同义。
”昏:《说文解字》:“昏,日冥也。
”指日暮的时候。
《诗·陈风·东门之杨》:“昏以为期,明星煌煌。
”晚:《说文解字》:“晚,莫也。
”段注:“莫者,日且冥也。
”本义指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后来泛指傍晚。
暝:同“冥”。
《说文解字》:“冥,幽也。
从日,从六。
日数十,十六日而月始亏,幽也。
”《广雅·释训》:“冥,暗也。
”如李白《菩萨蛮》:“冥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另外在“夜”时段,古人亦有别称“晦”、“宵”等。
晦:《说文解字》:“晦,月尽也。
”本义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但段注:“朔者月一日始,此字从月。
独从日者,明月尽而日如故也。
”《易·随》:“君子以乡晦人宴息。
”孔颖达疏:“郑玄云:晦,宴也。
犹人君既夕之后入于宴寝而止息。
”这里的“晦”指的是夜晚。
宵:《说文解字》:“宵,夜也。
”段注:“《周礼·司寤》:禁宵行夜游者。
郑玄云:宵,定昏也。
按:此因经文以宵别于夜为言,若浑言则宵即夜。
”“宵夜”对举时“宵”指前半夜。
古人在给时间命名时多参照自然天象,这些词都与日有关,其含义浑言不别,体现古人对天象认识的经验性,所指称的时间皆有边界模糊的特点,一些词往往可以互相释义。
这些时间词不仅生命力强,而且构词能力也较强,在现代汉语中传承下来的词语有:朝朝霞朝晖朝露朝日朝阳朝发夕至朝不保夕晨晨星薄晨拂晨晨曦晨昏迎晨早晨晨光凌晨清晨晓拂晓破晓侵晓晓雾晓风早早晨早上早饭早茶早日早霜清早夕夕晖旦夕日夕夕照夕烟夕阳暮暮蔼垂暮暮薄临暮日暮朝三暮四暮色晚晚景晚霞晚间晚饭晚上晚报晚安昨晚晚会宵宵旰宵禁宵小宵衣旰宵良宵宵夜夜夜半夜阑人静深更半夜夜场夜间夜幕夜校长夜(三)秦汉十二时制:多维分段法先秦时即有十二时的记载。
云梦秦简:“[鸡鸣丑,清旦]寅,日出卯,食时辰。
莫时巳,日中午,暴(曝)未,下市申,春日酉,牛羊入戌,人定[子]。
”(方括号内为阙补)这与后来汉代的十二时名称上有出入。
《左传·昭公五年》杜预注,载有十二时辰的完整名称。
顾炎武《日知录》:“自汉以下,历法渐密,于是以一日分为十二时,盖不知始于何人……”十二时由十二个特定的时间名词构成,其顺序依次为:1.夜半:《左传·哀公十六年》:“醉而送之,夜半而遣之。
”《春秋·庄公七年》孔疏:“夜者,自昏至旦之总名。
…‘夜半”指天黑至天亮这一时间的中间时段。
如张继《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2.鸡鸣:《春秋左传正义》:“鸡鸣而食,唯命是听。
”古代有“雄鸡司晨”之说,鸡被古人称作“知时畜也”。
“鸡鸣”指夜半之后、平旦以前的时段。
鸡鸣之“鸣”,李善注:“《春秋考异县》曰:鹤知夜半,鸡应旦明。
明与鸣同,古字通。
”3.平旦:《史记·李将军传》:“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
”“平旦”指太阳露出地平线之前,天刚蒙蒙亮的一段时间。
如《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平明是平旦的别称。
4.日出:《诗经·桧风·羔裘》:“日出有曜,羔裘如膏。
”《史记·封禅书》:“以递日出。
…‘日出”是指太阳初升之时。
5.食时:《礼记·坊记》:“故君子仕则不稼,田则不渔,食时不力珍。
”《管子·弟子职》:“至于食时,先生将食。
”指古人“朝食”之时。
6.隅中:《淮南子·天文训》:“日出于旸谷……至于桑野,是谓晏食;至于衡阳,是谓隅中;至于昆吾,是谓正中。
”段注:“角为隅。
”这个夹角是太阳在隅中初临与正中时所形成的东倾斜角,因此称这个时段为“隅中”,临近“正中”即正午之时。
7.日中:《史记·司马穰苴列传》:“与庄贾约,旦日日中,会于军门。
”上古时人们把正午时辰作为集市交易的标志。
如《易·系辞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日中”指太阳运行到中天,即为正午时辰。
8.日昳:《史记·天官书》:“旦至食,为麦;食至日呋,为稷。
”《说文解字》:“畎,日昃也。
”又:“昃,日在西方时,侧也。
”“日昳”指太阳过了中天偏斜向西边。
以中天为界,此时太阳与“隅中”之日相对。
如《漢书·游侠传》:“诸客奔走市买,至日呋皆会。
”9.晡时:《淮南子·天文训》:“(日)至于悲谷,是谓晡时。
”古人吃第二顿饭是在晡时。
因此,“晡时”即“第二次进餐之时”。
《后汉书》:“平旦至食时为日之朝,隅中至日跌为日日中时食之中,晡时至黄昏为日之夕。
”“哺时”指太阳刚落山之时。
10.日入:《春秋左传正义》:“日入而说,许偃御右广。
”《元史·日历志》:“日出为昼,日人为夜。
”“日入”指太阳落山的时候。
11.黄昏:《说文解字》:“黄,地之色也。
”“昏,日冥也。
”此词反映了典型的自然特色:夕阳沉没,万物朦胧,天地昏黄。
即言太阳落去,天色欲黑而未黑之时。
如《离骚》:“昔君与我诚言兮,日黄昏以为期。
”12.人定:《后汉书·来歙传》:“臣夜人定后,为何人所贼伤,中臣要害。
”这是一昼夜中十二时的最末一个时辰。
“人定”指夜深安歇时。
如《孔雀东南飞》:“晻晻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十二时制”综合自然和人文两种方法划分时段,是一种多维分段法。
体现这种时制的时间名词在语义上始终是未被精确量化和界线化的一个“模糊段”,在方式上始终是一种隐喻,是古人对客观自然的直观体验,蕴涵着人们日常活动的经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