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本沪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班级______教师______日期______沪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整册教案1《女孩独立》教案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圈划词句,使学生掌握边叙边议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文中母亲不同阶段的想法和做法的探讨,感受女孩走向独立的每一个阶段。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朗读课文,使学生了解人都是要长大要独立这一道理,明白应正确走好独立的每一步。
二、教学重点、难点:1、如何理解母亲的想法和做法?2、文章中三次写到照片,用意是什么?3、结合自己的成长过程,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四、教学步骤:(一)导入1、导语设计:你眼中的独立是怎样的呢?过程又是怎样的呢?(学生讨论)2、走近秦文君:1954年生于上海。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儿童文学》主编。
1982年起开始发表处女作,迄今已出版作品四百万字左右。
主要作品:《男生贾里全传》、《女生贾梅全传》、《一个女孩的心灵史》、《天棠街3号》、《属于少年刘格诗的自白》等。
(二)初读课文1、朗读课文,圈划出不熟悉的词语,准备交流。
2、疏通字词及读音:怯怯的探头探脑阅历记载荣耀情深意切葱郁泪如泉涌积淀崛起六神无主慰藉怂恿安详甜腻瞥见心乱如麻秉性冷言冷语翌日豁然开朗兴致勃勃心心相印喜极而泣(三)分析概述作者独立的事件和过程以及收获:(“我”为何要保留一张14岁时拍的照片?)人物:14岁的我事件:初次离家外出学农过程:怯怯的充满好奇……有了底气仿佛有了阅历感悟:人都是要长大要独立的。
从独立中感悟到了愉悦,人生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四)分析概述作者对于女儿面对独立这一过程的转变提问:作者自己独立的过程一笔带过,(略写)那么,当作者的女儿也恰好要进入这一过程时,作者的想法和做法是怎样的呢?圈划词句,整理概述。
讨论:你同意妈妈的做法吗?为什么?(五)想象,角色转换理解人物心理变化过程提示:先找出小鸟独立前经过的一段过程中的行为,再考虑当她这么做的时候心里又是怎么想的。
(抓住电话这一线索进行梳理。
)(六)句子理解提问:如何理解“这是两个心心相印的平等的人在对话”提问:究竟什么才是一个孩子走向独立的标志?(可以用文中的话回答)(七)写作手法的小结边叙边议边抒情,是散文的最大特点。
作者往往将自己对于某件事或某个人的独特看法通过议论抒情的句子加以表达。
请在文中找出这样的句子,并加以举例说明。
(八)布置作业:1.抄写词语,并注音;2.解释词语,并造句(部分);3.完成课课练。
2《顶碗少年》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作者看到的是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领会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的表现手法;3、通过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少年在表演过程中的心理、情感变化。
过程与方法:1、理清脉络,了解课文的内容。
2、通过朗读、圈划抓住描写动作、神态等的关键词句,体会人物内心活动,3、能结合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人生哲理,培养学生不怕失败,敢于拼搏的精神。
教学重点:结合“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拚搏”这句话,从描写少年三次表演来品读课文。
教学难点:从少年的表演过程体会文章的主旨。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抛出问题。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在他的作品《“诺曼底”号遇难记》的题记中写道,“真正的强者是那些有自制力的人”。
那么,我国著名作家赵丽宏先生笔下的顶碗少年是不是一个强者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顶碗少年,用心认真感悟顶碗少年给我们带来的人生启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首先请学生默读课文,按照少年表演成功与否用概括的语言完成下面表格。
次数顶碗少年表现观众反应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2、在完成表格的基础上,请学生们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三、沉浸文本,理解课文(一)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后,同学们能不能用一个词说一说作者看了一场()的杂技表演。
(二)在作者看来,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这场惊心动魄的表演的呢?请默读第3-7自然段,边读边用笔圈划句子思考怎样体现出惊心动魄。
1、体会少年表演时的惊心动魄。
2、从观众来说这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看看描写观众的语句,好好思考一下,怎么体现观众的惊心动魄?(三)少年成功了,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
这掌声是为少年贺彩的。
那么是为少年的什么喝彩?四、理解含义,感悟哲理(1)通过刚才的学习,那么我们回到上课开始时提出的一个问题,顶碗少年是不是一个强者呢?(2)学习了本文,你得到什么启示?五、教师总结,启迪人生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失败的考验,但是,只有敢于拼搏的人,才是笑到最后的人。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让我们永远记住那位顶碗少年给我们的启迪吧!六、拓展延伸,布置作业1、搜集名人在失败中收获成功的故事,进行交流。
2、写300字左右的读后感。
3《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教学:掌握眩、嶙峋、迂回等生字词。
2、能力训练:注意学习和运用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3、思想情感教育:感受“我”终于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不馁不躁,一步一脚印来沉着应付的心理。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复述故事,悟出“走一步,再走一步”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从一件事中能悟出人生的哲理。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展示)泰坦尼克号沉船时的三副画面:1、船体倾斜时杰克告诉露丝到栏杆外不至于划向大海。
2、船体完全下沉时主人公找到悬浮物(门),并趴在门上。
3、杰克临终时鼓励露丝,不要放弃生命。
师:画面上的人们当他们面临危险时,我们心中不免有些心惊胆战,但是他们面对危险时,他们有着自己的处理方式,作为我们可以再为他们提些什么建议呢?(让学生思考,然后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积累,为主人公出谋划策。
师:大家都非常热心积极地替他想办法,现在让我们共同走进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书中的“我”,最后如何下山的。
(这幅画面的内容与课文联系紧密,创设这样的情境,可以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能自如、轻松地导入新课。
)二、感读课文(默读)默读文章,组织学生复述课文。
复述前的准备:(读课文,整体感知,默读完全后同学们自由发言,根据投影中的显示以及对全文的第一次感觉或总体印象,用这样一种形式来填充)1、在____(时间)在____身上发生了____事。
2、在____(地点)在____身上发生了____事。
3、在____(环境)下在____身上发生了____事。
师:同学们,可以从三点中选择任意的一项表达自己的看法。
生: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五个小男孩爬悬崖。
师:五个小孩课本中都提到了谁?生:“我”、内德、杰利。
师:真棒,对于课文的把握十分到位。
生:在悬崖边我不敢往下爬。
师:结果呢?生:在父亲的帮助下我脱离了险境。
师:父亲是怎样帮助我的?生: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一小步,你就能办得到。
(让学生开始意识到自己思考的问题中选题,经过初步的引导,使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加快学生复述的步伐。
)师:父亲对我的鼓励不是一句就能达到效果了,我希望同学们能用具体的语言向我们讲述这个故事(大屏幕投影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复述故事要注意什么问题呢?(多媒体显示)首先,要理解文意,明确中心。
其次,要理清课文的情节结构。
看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各写了什么内容。
重点内容要详述,非重点的应简略。
再次,要抓住原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最后,还要注意复述应该要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
学生复述(略)(先让学生明确复述的要领,复述后师生共同评议复述中的得失,根据评议,改进自己的默读习惯,积累经验。
)三、研读课文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圈点标注文中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读完后,先两人一组自行解决字词疑难点,无法解决的再提交全班集体解决。
教师板书并重点提醒下列字音:眩xuàn 啜chuò迂yū回línxún 嶙峋学生在练习本上现场抄写这几个词两遍。
交流字词中有生提问四合的意思?另一个学生回答:暮色从四面合拢,说明天越来越暗。
师:我们用掌声谢谢这位同学的精彩发言。
四、赏读课文1、读课文,标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出你喜欢的理由:按照我喜欢___我的原因是___这样的格式来回答(集体交流)生:我喜欢“着眼于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原因是他也就是把大的困难分解,走好每一步,解决每一个小困难,最后就能成功。
生:老师,我喜欢一段可以吗?师:完全可以,请说。
生:我喜欢最后一段,人只有一步一步地脚踏实地,才能到达目标。
生……师:记得老师上学的时候刚开学时学校组织拔草,我看见我们的卫生区的草又多地方又大,连连唉声叹气,可我的老师把我们划分了几个小组告诉我们先干这一边再干那一边,结果不一会儿就完成了。
2、师:刚才听大家说你们都喜欢最后一段,其实老师也很喜欢最后一段,特别是它的哲理性耐人寻味。
那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由学生的回答可得出人生哲理:师:在人生道路上,无论我们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都可以化整为零,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步一步战胜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
“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
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学们还记得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吗?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山姿,视角不同,进入视野的山的形象也就有了差异。
一篇文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获得多方面的教益。
学生提出后教师整理:1、评论四个孩子的行为。
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不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2、石架大约7米高,扛梯子把孩子抱下来要保险得多,也简单得多,父亲为什么不这样做?3、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4、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就以上问题,学生合作探究,各抒己见。
(小组讨论能最大限度地活跃学习气氛,调动群体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相互间进行智力启迪和互补,同时也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教师抓住学生讨论中的最佳契机,引导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培养学生选择、分析语言信息的能力)生:我喜欢杰利。
在“我”爬上石架,进退两难时,“杰利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后来他把父亲找来,说明他还是挺有爱心的。
生:其他的孩子把“我”丢下不管,甚至还嘲笑“我”,说明他们没有爱心,我不太喜欢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