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沪教版七年级第一学期语文试题

沪教版七年级第一学期语文试题

沪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一学期语文试题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一、默写1、山光悦鸟性,。

《题破山寺后禅院》2、此夜曲中闻折柳,。

(《春夜洛城闻笛》)3、,怕得鱼惊不应人。

(《小儿垂钓》)4、时人不识凌云木,。

(《小松》)5、已诉征求贫到骨,。

(《又呈吴郎》)6、周公恐惧流言日,。

(《放言五首》)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7、“长精神”的意思是。

8、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二十三年”是指诗人遭贬谪的时间。

B、作者借“闻笛赋”、“烂柯人”的典故表达对故人的怀念。

C、“沉舟”、“病树”均为作者自比,惆怅却不消沉。

D、诗歌表现了诗人豁达的胸襟和坚忍不拔的意志。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下见.小潭 (2)隔篁竹..(3)佁然..不动 (4)俶尔..远逝 10、分析理解不恰当的是( )A 、作者隔着篁竹能找到小石潭,是小潭的流水声吸引了他。

B 、“全石以为底”就是说潭底全部都是石头。

C 、“寂寥”、“凄”、“寒”等词其实都是写心境的,暗示自己的遭遇,流露出一种孤独感。

D 、文章表现了高洁、幽邃、凄凉之美。

1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作者悲凉凄怆的心绪。

B .第一段作者围绕着“石”来写,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C .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

D.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

其实作者笔下的小石潭风景如画,如果我们能跨越时空到此一游,或许会流连忘返。

12、文章第四节主要写了什么?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鲁人身善织屦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注释】①屦:麻鞋。

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

③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

④跣:赤脚。

14、解释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1)或.谓之曰()(2)以.子之长()15、翻译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16、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是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一)《社戏》节选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⑴着一支白蓬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⑵前篙,阿发⑶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

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⑷开船,在桥石上一⑸,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于是⑹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里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瘠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还以为船慢。

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

那是正对船偷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

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7、下面所给词语中选出恰当的词填在文中⑴至⑹的横线上停泊跳蹦拿拔围聚撑点摇碰撞磕支架18、文中⑴至⑹的动词,其表达作用是()A、表现出少年朋友们熟练和敏捷的驾船技术。

B、表现出农家少年勤劳、能干的性格特点。

C、表现出孩子们看戏途中急切而又愉快的心情。

D、以上答案都正确。

19、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描写,表现了我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其作用是21、对“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中的“自失”理解正确的是()A、听得出神,忘了自己。

B、看得出神,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C、吹得出神,沉迷在其中。

D、想起了白天未能看戏,感到失落。

22、“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这句话中“似乎”“料想”“也许”的作用是()A、表推测,表达“我”急于到达赵庄的心情。

B、表推测,表达“我”愉快欢乐的心情。

C、表想象,表达“我”急于到达赵庄的心情。

D、表想象,表达“我”愉快欢乐的心情。

23、选文第3段“那声音大概是横笛”的“那声音”指的是第2段中的24、上文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描写了江南水乡的夜景,请分别举一例①视觉②听觉③嗅觉④触觉(二)餐桌上的谜底①小时候,每晚入黑的时候,我总要瞅准时机,站在自家门口,闻对门邻居餐桌上飘出的肉香。

那时我家半个月才吃一次肉,我实在是太馋了。

②每次,闻着邻居家飘出的肉香,我会身不由己地移动脚步,一步一步地(挪、走、跑)到邻居家门边。

③有一天,我终于问妈妈:“邻居的餐桌上为什么总有鱼和肉?”④妈妈没有回答我。

一个星期天,妈妈喊上我,问:“你今晚想不想吃肉?”我说:“想!做梦都想。

”妈妈说:“好吧,你跟我去。

”⑤妈妈带我到一家建筑工地,向工头要了一截土方,工头在土方上画了白灰线,挖完线内的土方,给工钱20元。

妈妈说:“挖吧,挖完了,今晚就有肉吃了。

”⑥我只挖了一会儿,手就软了,且磨起了泡。

妈妈比划着说:“得两元钱了,挖吧,再挖挖就又两元了。

”我(支撑、支持)了一会儿,终于挖不动了。

妈妈说;“你歇一会儿再干。

”我就这样干一会儿歇一会儿,而妈妈总是不停地干。

我记得那是初秋,天气依然很热,妈妈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

这么苦,我甚至不想吃。

⑦一天下来,我们终于把土方挖完了。

妈妈从工头那里领了20元钱。

我连走路的力气都没有了。

妈妈背上我,到集市上,问我喜欢吃鱼还是肉,我说都喜欢。

⑧晚上,餐桌上摆了香喷喷的鱼和肉,弟妹们都吃得香极了。

妈妈对我说:“孩子,我想你知道邻居餐桌上的谜底了。

”⑨是的,我知道了。

⑩妈妈又对我说:“这叫吃苦,孩子,你知道吗?”面对妈妈,面对餐桌上的鱼和肉,还有吃得正香的弟妹,我哭了。

⑾那年,我11岁。

25、第②段和第⑥段的横线上应分别填入的词语是、26、①-②段写小时候“我”很馋,主要用描写手法,其作用是27、“邻居的餐桌上为什么总有鱼和肉?”,面对“我”的提问,妈妈为什么没有直接回答?28、第⑨段写道:“是的,我知道了。

”联系上下文,说说“我”到底知道了什么29、请结合文意简要地写下你对这位母亲的认识、评价。

第三部分作文30、礼物,可以传达情感;可以奖赏成功;可以纪念事物;也可以表达特殊的意味……我们每个人都会在生活中收到或送出礼物,并在其中体会到各种人生滋味。

请以“礼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要求:①题目自拟。

②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③字数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

1、潭影空人心2、何人不起故园情3、路人借问遥招手4、直待凌云始道高5、正思戎马泪盈巾6、王莽谦恭未篡时7、振作精神8、B9、⑴看见⑵竹林(3)呆呆的样子(4)忽然10、C11、C12、探究小石潭源流的方位和样貌。

13、静悄悄的没有其他人,使人心神凄楚,寒透骨节,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14、(1)有人(2)凭15、你们编了麻鞋是给人穿的,可是越国人是光脚走路的。

你们织了白绢是给人做帽子戴的,可是越国人是被散头发不戴帽子的。

16、要根据需要来确定行动,否则只能碰钉子。

17、泊、拔、拔、点、磕、架18、D19、心理、表现我愿望实现时的愉快心情。

20、比喻、我们的船行速度之快,小伙伴们驾船技术之娴熟、高超22、A23、远处的笛声24、触觉: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25、挪支撑26、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时候“我”对吃肉的极度渴望。

暗示了当时家境的贫寒。

为下文写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27、因为妈妈知道对我空讲道理是没有用的,还是要亲身体验。

28、知道了餐桌上的秘密,也就是“美好的生活要靠劳动来创造”。

29、这是一位善良的、肯吃苦的、勤劳的好母亲。

同时也是一位很会教育孩子的好母亲。

她通过与孩子一起亲身体验来教育孩子,方法独到而有效。

30、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