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徐悲鸿作品简介

徐悲鸿作品简介


三、作品赏析
这幅油画《老妇》就是徐悲 鸿28岁时入选法国国家美术展 览会(沙龙)的作品。在近代 美术界,徐悲鸿的肖像油画技 巧之高、声名之盛,在国内可 谓首屈一指。这幅油画无论是 色彩层次、光线变化,还是起 伏肌理,技法水准都相当高。 虽然油画由于保管不妥,表面 已有剥落并产生裂纹,但所绘 人物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很 是传神。
徐悲鸿简介及其作品赏析
目录
一.个人简介 二.艺术之路 三.作品赏析 四.个人评价
一、个人简介
徐悲鸿(1895—1953年),江苏宜 兴人,原名寿康。中国现代美术事 业的奠基者之一,杰出的画家和美 术教育家。徐悲鸿父亲是个小有名 气的画家。自幼承袭家学,研习中 国水墨画。
1918年,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群奔》
徐悲鸿早期的马颇有一种文人的淡然诗意,显出“踯躅 回顾,萧然寡俦”之态。至抗战爆发后,徐悲鸿认识到艺 术家不应局限于艺术的自我陶醉中,而应该与国家同呼吸 共命运,将艺术创作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所以他的马 成为正在觉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征。而建国后,他的马又变" 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的象征,仍然是奔腾驰 骋的样子,只是少了焦虑悲怆,多了欢快振奋。

该画作取材于西方 古代神话,表现对象 是一头受伤的雄狮和 一个被蹂躏的奴隶。 这幅巨幅油画展示了 徐悲鸿刻画人物和动 物的高超技艺。
《奴隶与狮》
《田横五百士》
这是徐悲鸿的油画代表作之一,场面宏大、人物众多。该画说的 是战国时代齐国的旧王族田横在秦末农民起义中率众五百人入居海 岛,刘邦建汉后派人招降,田横告别众人赴洛阳,途中拔剑自刎, 五百壮士闻之也全部自杀殉节。画面描写田横与五百壮士告别时的 情景,身着暗红紫袍的田横昂头拱手、正气凛然,众壮士或摩拳擦 掌或低头饮泣,气氛悲壮。
此《奔马图》作于1941年秋季第二次 长沙会战期间。此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敌
我力量相持阶段,日军想在发动太平洋战
争之前彻底打败中国,使国民党政府俯首 称臣,故而他们倾尽全力屡次发动长沙会 战,企图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庆。二次 会战中我方一度失利,长沙为日寇所占, 正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 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他连夜画出 《奔马图》以抒发自己的忧急之情。
后又转往柏林、比利时研习素描和油画。1927年回国,先 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 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新中国 建立后,任首届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中央美术 学院院长等职。
徐悲鸿坚持现实主义艺术道路,创作了《田横五百士》、 《九方皋》、《巴人汲水》、《愚公移山》等一系列对现 代中国画、油画的发展有着巨大影响的优秀作品,在中国 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巨大作用。

《巴人汲水图》创作于 1938年,被誉为徐悲鸿最具 人民性和时代精神的四大代 表作之一,整幅画作高3米, 宽0.62米。1938年展出时, 即被誉为“五百年来罕见之 作”。 《巴人汲水图》是一幅真 实记录民众阶层生存景象的 艺术珍品,其意义最突出体 现在其现实性。

此画作于1940年,当时正值中国人民抗日的危急时刻,画家意在以形象生动的艺
二、艺术之路
自幼习画 艰难求索

徐悲鸿9岁起正式从父习画,10岁时,已能帮父亲在画
面的次要部分填彩敷色,13岁随父辗转于乡村镇里,卖画 为生,接济家用,17岁时,徐悲鸿独自到当时商业最发达 的上海卖画谋生,并想借机学习西方绘画,但数月后却因 父亲病重而不得不返回老家。志向高远的徐悲鸿在20岁时 再度来到上海,开始了新的人生起步。
此画作于1935年,就 是那一年,大师与孙多 慈轰轰烈烈的师生恋被 迫结束。徐忍痛别离之 后,借《诗经》抒情, 以庄姜自比,画了这幅 《燕燕于飞图》隐晦表 达相思之苦。提识曰 “乙亥初秋,写庄姜燕 燕于飞之诗以遣悲怀”, 下扣一枚殷红的“悲” 字心形印
《燕燕于飞图》
四、个人评价
徐悲鸿先生是中国人民的杰出的画家,卓越的艺术教育 家。他继承了中国民族绘画的现实主义传统,并吸取了西 洋古典绘画中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技巧,他的作品表现 了热爱祖国、同情人民的倾向,他在解放以前即参加了中 国人民争取民主的运动。他在艺术教育事业上有极大的贡 献,他以现实主义的正确方向和对艺术天才的无比热爱与 关心,培养了中国年轻一代的美术家。他在艺术创造上勤 练笃学的精神,足为大家模范……
旅欧深造 孜孜不倦 在北洋政府的资助下,24岁的徐悲鸿到 法国学习绘画。抵欧之初,他参观了英国 的大英博物馆、国家画廊、皇家学院的展 览会以及法国的卢佛宫美术馆,目睹了大 量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优秀作品。
技融中西 名垂画史 学有所成的徐悲鸿在32岁这一年回到中 国,开始在国内投身于美术教育工作,发 展自己的艺术事业。他参与了田汉、欧阳 予倩组织的“南国社”,积极倡导“求美、 求善之前先得求真”的“南国精神”。他 陆续创作出取材于历史或古代寓言的大幅 绘画,这些画作借古喻今,观者从中能够 强烈地感受到画家热爱祖国和人民的真挚 之情。
《九方皋》
该作品是一件非常完整和精彩的以线为主要表现手段和描绘 方式的优秀的中国画作品。画作代表了二十世纪前期中国人物 画的最高水平,可以与蒋兆和的《流民图》相媲美。首先是其 意境真实,气息高古,令人“思接千载”;其次是其构图布局 主次、虚实、开合相得益彰,人与马,掩映生姿;再者,人与 马造型严谨而生动,概括而传神,且衣冠器物“合乎古制”, 设色古雅质朴。
术语言表达抗日民众的决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大众去争取最后的胜利。此作较毛主
席在七大上引用愚公移山的典故早五年。 画作将中国的传统绘画和西方绘画技巧有机地融会一体,独创了他“中西合璧” 的写实艺术风格,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作为国宝级的油画作品,在长达65年充满 传奇的流传中,终于回到了祖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