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强化训练

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强化训练

2019年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强化训练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4小题,19分)(2019贵阳一模)萧瑀,字时文,后梁明帝子也。

九岁,封新安王。

国除,以女兄为隋晋王妃,故入长安。

瑀爱经术,善属文。

性鲠急,鄙远浮华。

晋王为太子,授右千牛。

即帝位,妃为后,而瑀浸亲宠,频迁尚衣奉御、检校左翊卫鹰扬郎将,后拜内史侍郎。

数言事忤旨,稍见忌。

雁门围解,帝素意伐辽,又衔瑀以谋擫其机,谓群臣曰:“突厥何能为,瑀乘未解时乃绐恐我!”遂出瑀为河池郡守。

高祖入京师,招之,挈郡自归。

武德元年迁内史令,帝委以枢管,内外百务悉关决。

或引升御榻,呼曰萧郎。

瑀自力孜孜,抑过绳违无所惮。

上便宜,每见纳用。

手诏曰:“得公言,社稷所赖,朕既宝之。

”久之,迁左仆射..。

贞观初,房玄龄、杜如晦新得君,事任稍分,瑀不能无少望,乘罅切诋,辞旨疏躁。

太宗怒,废于家。

俄拜特进、太子少师,复为左仆射,实封六百户。

帝尝曰武德季太上皇有废立议顾朕挟不赏之功于昆弟弗见容瑀于尔时不可以利怵死惧社稷臣也因赐诗曰:“疾风知劲草,版荡识诚臣。

”又曰:“公守道耿介,古无以过,然善恶太明,或有时而失。

”瑀顿首..谢曰:“既蒙教,又许以忠亮,虽死日,犹生年也。

”瑀素贵,但中狭。

每燕见,辄言:“玄龄辈朋党盗权,若胶固然,特未反耳。

”帝曰:“知臣莫若君。

朕虽不明,宁顿懵臧否?”因为瑀晓解。

瑀以帝有所偏信,帝积久亦不平。

乃诏夺爵,下除商州刺史。

未几,复其封,加特进。

卒,年七十四。

遗命敛以单衣,无卜日..。

诏赠司空、荆州都督,陪葬昭陵。

太常谥曰肃,帝以其性忌,改谥..贞褊。

赞曰:梁萧氏兴江左,实有功在民。

自瑀始,凡八宰相,名德相望,与唐盛衰。

世家之盛,古未有也。

(节选《新唐书·列传第二十六》,有改动)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帝尝曰/武德季/太上皇有废立/议顾朕挟不赏之功于昆弟/弗见容瑀于尔时/不可以利怵死/惧社稷臣也B.帝尝曰/武德季/太上皇有废立议/顾朕挟不赏之功/于昆弟弗见容瑀于尔时/不可以利怵死惧/社稷臣也C. 帝尝曰/武德季/太上皇有废立/议顾朕挟不赏之功于昆弟/弗见容/瑀于尔时不可以利怵死/惧社稷臣也D. 帝尝曰/武德季/太上皇有废立议/顾朕挟不赏之功/于昆弟弗见容/瑀于尔时不可以利怵死惧/社稷臣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仆射”,古代官职,初为诸官之长,演变至隋唐,为朝廷宰相,南宋间废止。

B.“顿首”,以头叩地即举,是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九拜礼中最重的一种。

C.“卜日”,占卜吉日。

古人的丧礼很讲究,须通过占卜选择吉日来下葬。

D.“改谥”,修改谥号,萧瑀生前性情多忌,故太宗将其谥号改为“贞褊”。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萧瑀出生高贵,守道耿介。

虽是帝王之后,姐姐又贵为皇后,但因多次言事忤旨而遭忌,隋朝事情始终没有得到重用。

B. 萧瑀颇识时务,为政有才。

高祖招抚,他携郡归唐;枢管、内外百务之托,“萧郎”之呼,手诏之奖,侧面显其才干。

C. 萧瑀心胸狭隘,不能容人。

他不满太宗亲信房杜分散其职权,一有机会就对房杜猛烈抨击,且言辞粗疏浮躁。

D. 萧瑀为人臣子,立场分明。

在皇嗣废立之际,他不受威逼利诱,坚持己见,这未尝不是太宗对其废而复用的原因。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瑀自力孜孜,抑过绳违无所惮。

上便宜,每见纳用。

(5分)(2)每燕见,辄言:“玄龄辈朋党盗权,若胶固然,特未反耳。

”(5分)答案: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2019云南省统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8 题。

文彦博字宽夫汾州介休人其先本敬氏以避晋高祖及宋翼祖讳改焉及进士第,知翼城县,通判绛州,为监察御史,转殿中侍御史。

西方用兵,偏校①有监阵先退、望敌不进者,大将守著令皆申覆。

彦博言:“此可施之平居无事时尔。

今拥兵数十万,而将权不专,兵法不峻,将何以济?”仁宗嘉纳之。

黄德和之诬刘平降虏也,以金带赂平奴,使附己说以证。

平家二百口皆械系。

诏彦博置狱于河中,鞠治得实。

德和党援盛,谋翻其狱,至遣他御史来。

彦博拒不纳,曰:“朝廷虑狱不就,故遣君。

今案具矣,宜亟还,事或弗成,彦博执其咎。

”德和并奴卒就诛。

与枢密使庞籍议省兵,凡汰为民及给半廪者合八万,论者纷然,谓必聚为盗,帝亦疑焉。

彦博曰:“今公私困竭,正坐兵冗。

脱有难,臣请死之。

”其策讫行,归兵亦无事。

丁母忧,英宗即位,起复成德军节度使,三上表乞终丧,许之。

初,仁宗之不豫也,彦博与富弼等乞立储嗣。

仁宗许焉。

彦博既服阕..,复以故官判河南,有诏入觐。

英宗曰:“朕之立,卿之力也。

”彦博竦然对曰:“陛下入继大统,乃先帝圣意,皇太后...协赞之力,臣何闻力之有?”帝曰:“备闻始议,卿于朕有恩。

”彦博逊避不敢当。

寻除.侍中,徙镇淮南、判永兴军,入为枢密使、剑南西川节度使。

熙宁二年,相陈升之,诏:“彦博朝廷宗臣,其令升之位彦博下,以称遇贤之意。

”彦博曰:“国朝枢密使,无位宰相上者。

臣忝知礼义,不敢紊乱朝著②。

”固辞乃止。

以太师..致仕。

卒年九十二。

谥曰忠烈。

(节选自《宋史·卷三百一十三·列传第七十二》)【注释】①偏校:地位不高的武官。

②朝著:即朝班,古代群臣朝见帝王时按官品分班排列的位次,此指官阶品级高低秩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彦博∕字宽夫∕汾州介休人∕其先本敬氏∕以避晋高祖及宋翼祖讳改焉∕B.文彦博∕字宽夫∕汾州介休人∕其先本敬∕氏以避晋高祖及宋翼祖讳改焉∕C.文彦博∕字宽夫∕汾州介休人∕其先本敬氏∕以避晋高祖及宋翼祖讳改焉∕D.文彦博∕字宽夫∕汾州介休人∕其先本敬∕氏以避晋高祖及宋翼祖讳改焉∕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服阕又叫做除服,指守丧期满了,除去孝服。

B.皇太后是皇帝母亲尊号,皇帝父亲称为太上皇。

C.除是拜授官位,即除去就职,授予新的职位。

D.太师及太子太师的简称,是太子的道德老师。

1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彦博大胆进谏。

他发现将权不专、军法不肃、及时上书,被朝廷采纳。

B.文彦博秉公办案,他奉诏查办黄德和诬陷刘平案,顶住压力,秉公办案。

C.文彦博功成不居。

英宗继位,他出力甚多,但归功于人,谦逊而不贪功。

D.文彦博勇于担当。

他独自提议裁减兵员八万,然反对者中,他独揽责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公私困竭,正坐兵冗。

脱有难,臣请死之。

(3)彦博朝廷宗臣,其令升之位彦博下,以称遇贤之意。

答案:10.(3 分)A(“氏”不能断开,“敬氏”乃姓敬之意;“以避……讳”是“改”之原因,作“改”的状语,不能断开。

)11.(3 分)D(太师初为三公,后多为重臣加衔,作为最高荣典以示恩宠,并无实职。

与太子太师并不是一回事,太子太师不能简称太师。

)12.(3 分)D(“他独自提议裁减兵员八万”错,是与枢密使庞籍一起商议的;裁减及支付半饷的士兵共八万。

)13.(10 分)(1)现在国家财政困难,就是因为兵员过多。

假使这些裁撤的兵士要作乱,我死也要把这事平定下去。

(译出大意得 3 分,“脱”、“死”各 1 分。

)(2)文彦博是朝廷世所敬仰的名臣,令陈升之官位在文彦博之下,以符合朕礼待贤士之意。

(译出大意得 3 分,“称”、“遇”各 1 分。

)【参考译文】文彦博,字宽夫,汾州介休人,他的祖先原本姓敬,因避后晋高祖(石敬塘)和宋翼祖(赵匡胤祖父赵敬)的名讳而改姓文。

文彦博考中进士后,做翼城县知县、通判绛州,后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并升为殿中侍御史。

当时西部边疆连年交战,军队中若有副将临阵先退、望敌不进的,按照常规,大将应向朝廷请示后才作处理。

文彦博说:“这种办法在和平无战事之时还可行。

但现在连年作战,将领带兵数十万,如果没有权力自主处置这些事情,将权不集中,军法不严峻,怎么能取得胜利呢?”宋仁宗认为他说得很有道理,采纳了他的意见。

黄德和诬告刘平投降于辽朝,并用金带贿赂刘平的奴仆,使他附和自己的说法证实刘平投敌。

刘平一家二百多人因此而被捆起来投入监狱。

宋仁宗命文彦博在河中审理此案。

通过仔细审查,文彦博查明了事情的真相。

但黄德和的同党很多,图谋推翻文彦博的审理结论,以至于动员朝廷另派御史来河中办案。

文彦博拒不接受,说:“朝廷忧虑此案办不成功,所以才派你来。

现在案情已审出结果,你应该马上回朝廷。

倘使此案出现反复,我文彦博宁愿承担责任。

”黄德和及刘平的奴仆最后因此而被正法。

文彦博与枢密使庞籍商议裁省兵员,总计裁撤为民以及支付原俸禄一半的士兵和将佐共八万人,对这件事,当时议论纷纷,有人认为这些人一定会聚为盗贼,仁宗对此也感到疑虑。

文彦博说:“现在国家财政困难,就是因为兵员过多。

假使这些裁撤的兵士要作乱,我死也要把这事平定下去。

”这个提议终于执行,而裁撤的兵士也没有闹事。

因母亲去世而辞官守丧,英宗即位,任命为成德军节度使,文彦博多次上表,请求守完丧,朝廷允许了。

当初,仁宗身体有病,文彦博与富弼等人请求立太子。

仁宗同意了。

文彦博守孝期满。

官复原职,判河南府,英宗诏命他到朝廷觐见。

英宗对他说:“我被立为太子,是你的功劳。

”文彦博严肃地回答:“陛下立为太子,承继帝统,是仁宗皇帝的意愿,也是皇太后襄赞之功,我哪里听说我有什么功呢?”英宗说:“使先帝有所裁择,以及开始创议,你都对我有恩。

”文彦博谦逊地回避,不敢认为有功于英宗。

不久即升为侍中,改镇淮南府,判永兴军,入朝廷为枢密使、剑南西川节度使。

神宗熙宁二年,以陈升之为宰相。

诏书说:“文彦博是朝廷世所敬仰的名臣,令陈升之官位在文彦博之下,以符合朕礼待贤士之意。

”文彦博说:“我朝枢密使职,没有在宰相上面的。

臣下对礼义难说全懂,但不敢紊乱朝廷礼法。

”坚决推辞才没有使自己位在陈升之之上。

以太师职位退休。

死时九十二岁。

谥号忠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