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历史答题技巧汇总一、高考阅卷具体规定及其程序1.阅卷的一般程序(必须9天把试卷阅完):文科综合阅卷的前两天通常是做一些基础性工作。
先把阅卷老师分成三大片若干小组,各科再汇总老师由专家讲解答案、统一标准,然后回到各片各组对指定的试题进行试阅。
在试阅卷过程中,试题答案要点(主观题是采点给分)要不断地在阅卷老师之间、阅卷老师和有关专家之间进行沟通、调整和补充。
当阅卷进入第三天,答案要点已烂熟于心,阅卷老师的阅卷速度按定额必须加快。
通常,阅卷老师在签名的同时,就已经在浏览考生的答卷了,一般会将考生的答卷分成好、较好、较差三个层次,判给考生的分数也在瞬间签出。
这样做,可使阅卷的可信度和准确度大大提高,同时也兼顾了效率;同时也会使那些作答不规范的答卷经受着严峻考验,这时对考生而言,树立第一印象至关重要。
阅卷到最后一天,主要是对试卷再进行一轮复查、确认,其中每一处变化和改动必须由组长同意后而由阅卷老师修订并签名。
2.阅卷坚持的基本原则是给分合理,扣分有据;不宽不严,始终如一。
评分标准将答案要点具体化,可操作性强,考生答题只要基本符合题意即可酌情给分,不死扣答案。
各题均按参考答案的补充说明判分,参照学生答案按点采分。
阅卷还坚持以学生为本,坚持从宽原则。
只要学生答卷区域不空白,至少可以拿到1分的辛苦分。
高考阅卷与平时阅卷很不同的表现有一点是极富同情心的,在阅卷中对于可给可不给的分,一般的处理原则是尽可能地给分。
对于考生而言,要获得阅卷老师的同情心,必须树立惜分意识,从点滴做起,不放过任何一个得分机会。
二、高考阅卷中发现的主要问题1.书写和规范方面第一印象很重要,印象好是得分的保证。
但有很多考生答卷凌乱,毫无整洁可言,虽然有少数正确的说法,但逻辑性差,叙述东拉西扯,与参考答案南辕北辙、相距万里。
有些试卷字迹潦草、笔迹不清、字体小、字间距行间距小很容易造成阅卷老师的视觉疲劳,造成不必要的漏分现象。
另外,用黑色笔答的试卷给人一种眼花缭乱的感觉,也会造成阅卷老师的视觉疲劳。
还有的考生答题仅序号化而未段落化,要点之间追尾写,会导致漏批失分。
2.课本知识掌握方面基础知识掌握不到位、不扎实,课本语言表述不严谨。
3.审题方面审题能力就是从问题出发,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定性和答题的角度。
仔细审题是解题的关键,方向错了,即使答再多的内容也是枉然。
有些题目学生失分或者根本不得分,不是基础知识没掌握,能力培养不到位,而是审题时草率马虎,思维缺乏严密的逻辑性,没有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造成答非所问而使结果劳而无功。
4.心理方面考试的时候心理不稳,急躁。
该得分的地方没有得到。
比方说今年文综最后一题,题目不难,有的同学由于时间比较紧,很多同学就放弃了,所以在改卷的过程出现很多的空白卷。
实际上这题并不是很难,多数考生应该能得到相应的分数。
当然,空白基本上每个主观题都有。
在改卷的过程中发现,本来是第27题的答题区域,有的同学却把第28题的解答写在了此处,并且人数还不少。
这也是丢分的原因,即使27题的解答正确,第28题考生也会做,遗憾的是得不到相应的分数。
这都是在做题的时候不认真造成的。
在高考中出现这种情况太不应该了。
三、必要的答题技巧。
1.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一定要组织到答案中。
许多考生对材料重视的程度不足,阅读材料往往是浅尝辄止,不求甚解,不从材料的内容中寻找突破口,不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而一味根据设问寻找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虽冥思苦想,绞尽脑汁,最终还是未能从教材内容中组织成确切的表述。
一些材料本身就隐含答案。
2.不要在试卷上留白。
遇到题意不能完全理解或不会做的题目时,千万不要因为对题目有一点不理解或估计该题写上也不得分,就什么都不写。
写上去的内容有时逻辑不一定很正确,一旦采到得分点也能得分。
3.全面的肤浅比片面深刻好得多。
建议学生当答题遇到时间紧张时,哪个学科容易就可先做哪一科,由易到难;而且不宜对某一个点“深挖洞”,而要“广积粮”。
4.答案语言要科学规范。
一些考生做答时用词幼稚,词汇贫乏,不善于用专业语言,常令人忍俊不禁。
注重语言表述的正确性,就是要求考生组织答案时必须向教材语言回归,使用历史学科语言。
鉴于此,平时教师在要求学生口头作答问题的同时,必须让他们多动动笔,以培养学生的归纳、表述和概括的能力,养成运用学科语言、专业术语答题的好习惯。
5.答题思路要严谨规范。
学生做题时要认真审题,逐字逐句看清楚,提取一切有效信息,挖掘一切隐含条件,排除干扰信息和迷惑条件,并完成以下思维要点:①辨明试题的指向,明确试题的设问点,问什么,答什么,避免答非所问;②分析命题者的意图,明确试题所要考查的知识范围;③排除思维定势的影响,越是似曾相识的题目,越要小心,不能简单地用已做过的类似题目的思维去解答。
一句话就是要求学生必须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6.答题层次要清晰。
应提倡分点答题,体现序号化、段落化。
学生要注意答题格式的规范性,一些学生的答案从头到尾,不分段落,不分层次,不标要点,条理不清,语无伦次,逻辑不通,重复啰嗦,使阅卷老师很费神费时,难以寻找得分点。
尤其使阅卷老师对你的印象大打折扣后,往往对一些可给也不可给分的临界答案判了死刑。
一句话,叙述和论证符合逻辑,步骤明确,无前后颠倒,答非所问的表达。
7.书写要规范。
即卷面整洁,字体整齐,层次清楚,易使人产生愉悦感。
字体不要太小,字间距、行间距要合理。
在正式的考试中,尽量少用缩写,如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写成“半半社会”,是不得分的。
还要防止出现笔误或错别字,这些做法将直接导致扣分,实在可惜。
平时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多做一点书面作业,通过书面表达,才能发现问题,错别字便会无处藏身,前后重复啰嗦的毛病也可避免。
总之,通过几年的高考阅卷我们历史组的老师得到的共同体会是:成为能够得分的答卷要具备的条件:①考生答案在论证过程中,理由充分、分析透彻、措词到位,一看就觉得是“非等闭之辈”。
②考生答卷规范,秩序号清楚,回答重点突出,简明扼要,不拖泥带水,不顾左右而言它。
③考生答卷中的关键词与参考答案中的关键词相同或者多数相似,意思相同或相近。
④考生答卷除完全与参考答案规定相符合,还能在参考答案之外作进一步深挖拓展且符合题意和社会实际。
⑤考生答卷书写整洁,思路清晰,虽然只有少量的符合逻辑的表述,但可以酌情给分。
⑥考生答卷虽然与参考答案表述完全不一致,但逻辑严谨,论证周密,无知识性错误,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且能够自圆其说,与题意相吻合,符合“加分”条件。
⑦无概念混淆不清或写错别字。
不能够得分的答卷通常有以下情况:①考生答卷有明显的知识性错误,论证思路混乱,未按题意作进一步分析。
②考生答卷有创新意识,也能够自圆其说,但不符合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思想路线,甚至有反动言论③考生答卷凌乱,毫无整洁可言,逻辑性差,叙述东拉西扯。
④考生答卷书写模糊,涂改很多,虽然有一些叙述与参考答案略微相同或相似,但有多数难以辨认,也不能给分。
其实,以上所谈到的这些注意事项,都是要求考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培养的良好习惯,或者是要坚决克服的不良行为。
文科考生要真正地、顺利地通过高考,功夫是在平时而不在考场上那几个小时,一句话就是要求考生在备考中要做到厚积薄发,与时俱进,力求更好。
二、各类题型答题技巧分析1、选择题选择题的考查范围较广。
近几年来有命题者把“识图”、“材料”等题引入选择题,命题方式采取了“一拖N”试题,使该题型的考查目标延伸向情感价值观领域,历史高考中这类情况的出现要引起大家注意。
选择题是在一组内容相近、相似或相混的选项中,选出正确答案的一种题型,属于客观性试题。
它一般由“题干”和“题肢”(也称选项)两部分组成。
所谓“题干”,就是用提问句式或不完整的陈述句式或否定句式,以创设解题情景,明确解答的要求;所谓“题肢”,就是题内列出的备选项,包括正确项和干扰项或者多项选择,或者单项选择。
选择题的解法最主要的有立定法、排除法等方法。
(1)否定型选择题(又称逆向选择题)。
一般采用推理解答,排除不正确选项,找出正确选项,即为答案。
(2)排序型选择题。
首先可采用逐个序号判断法解答,以时间先后,人物、事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其次还可采用首尾判断法解答,找出最先(早、快)、最后(晚、慢),确定正确答案。
(3)比较型选择题。
注意寻找比较点,找出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加以分析,确定答案。
对事件性质、特征、作用等方面都可进行比较。
(4)因果型选择题。
它首先是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即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
考查原因时,常见的有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因、外因等。
其次是由原因推断出结果或影响,即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
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解答一般要靠平时对历史知识的熟悉程度来定。
所以注重平时掌握好历史史实,把握历史主体知识,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论和认识,就很容易解答了。
(5)时空型选择题。
它是在题干中设置一定的条件,要求选择出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重要历史人物活动的时间和地点等。
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时间的推算,包括公元纪年的推算和世纪的推算的识记,再现认知历史事件能力。
一般注重平时熟练掌握,对重要历史年代、历史地图等时空概念的记忆,加强强化训练。
(6)最佳型选择题(又称程度选择题)。
这类题难度较大,一般是从原因,性质、目的、作用等方面出题。
其特点是提供的选项都有一定道理,但其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他选项因不够全面或不合题意而不能称为最佳选项。
它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阐释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高度概括能力。
回答时注意依据题干要求,分析题干与选项之间的逻辑思维关系,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确定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2、材料解析题此题型属于大型主观性命题。
它以提供“历史材料”的形式,要求分析“材料”并解答有关问题。
主要考查的是“应用能力”或“综合应用”能力。
这方面的试题将是2005年最为缤纷多彩的部分,建议教师做重点的研究和训练。
要善于在知识群体上对体现对历史的再认识,及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材料解析题这种题型是通过一则或数则材料,将学生带进一个预先设置的新情景,在新情景下解决新问题。
能较全面地考查考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如处理和筛选信息的能力,综合概括能力,比较、辨别等辩证;思维能力和学科知识迁移能力等。
该题型大致有以下几类:(1)多材料的组合题型:它是针对若干有着某种形式联系的材料,提出问题可针对其中某一则材料或多则材料,即采用多角度和相比较的提问方式,回答时要充分理解材料内容,反复提炼观点,得出相应结论,同时要在平时注意有关方法的积累,注意相关概念的含义。
这是目前的最基本题型。
(2)提炼类题型:即材料未经处理,在提问时要求有条件地提炼观点、内容和意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