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基础(一)
28
心肌除极
当心肌细胞受到刺激时便开始除极(depolarization),此时 膜外正电荷进入细胞内,使细胞内外的电荷逆转,即细胞膜外 转为负电荷,细胞膜内转为正电荷,产生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这种极化状态的消失,称为除极。 此过程中细胞膜外相邻的一个尚未除极的部位仍带有正电荷 (+,电源)与一个已经除极了的负电荷(-,电穴)构成一对 电偶(dipole)假想物。
35
心电向量环
心脏是一立体器官,它产生的瞬间心电向量在空间朝向四 面八方,按时间顺序将顶点连接起来,形成的环形轨迹就 构成了空间心电向量环。 空间心电向量环是一个立体图形。
空间向量环
36
心房除极顺序
心房解剖方位:右心房居右前方,左心房居左后方。 除极顺序:右房上部 右房下部 左房
+
-
F
F
F
+ -
51
各个导联只反映两电极之间的电位差变化。
导联轴:每一个导联从负极指向正极划一 条假想的直线。
52
Einthoven 三角
Einthoven 假设: 肢体导联电极连接位臵是左臂、右臂及 左腿,连接三点组成等边三角形。心脏电偶位于其中心。
I
III
II
将标准导联 I, II, III 的导联轴平行移动,可相交于三角形中心, 与加压肢体导联一并通过坐标图的轴中心。 I=VL-VR,Ⅱ=VF-VR,Ⅲ=VF-VL。
24
(一)心脏传导系统
心脏传导系统
心脏激动正常传导顺序
25
心脏传导系统
窦房结 结间束 房室结
希氏束 左右束支
浦肯野氏纤维
26
心脏传导系统示意图
27
(二)心电波形成的电生理基础 单个心肌细胞的除极与复极
心肌细胞的静息膜电位——极化状态
细胞膜外侧具有正电荷(+),膜内侧具有负电荷(-), 细胞内外存在电位变化,相差80 ~ 90 mV,为静息电位 (resting potential)。 膜外任意两点间无电位差,没有电流产生,这种状态称为 极化状态。
心电图广泛应用:简便、无创、诊断明确、 可连续观察、对比分析
广泛病例的具体实践与分析,临床和电生理学的进展,
使心电学朝着更深层次发展 部分心电现象被重新认识和定义(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新的有价值的心电现象被发现
心电图在临床应用已超过百年,但其久盛不衰。百年中,心电图技术得到持续 发展和不断完善,为保护人类生命与健康、为临床医学作出了巨大贡献。 心电图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始于1928年。如今这一技术已经普及到全国乡镇医疗 机构,成为临床最重要的常规检查技术之一。80多年间,我国医学工作者在心 电图理论与技术研究领域取得多项居世界领先水平的成果。
4
心电图基础
一、概述 二、临床应用范围 三、分类 四、心脏传导系统及心电波形成的电生理基础
五、心电图导联系统
六、心电图各波段及正常值
七、心电轴
八、心脏钟向转位
九、心率测量
5
一、概述
6
心电图产生
1903年 荷兰学者 Einthoven创立临床心电图
心电图、影像、检验,临床医学三大常规检查
河南电力医院护理心电图培训(一)
1
2
南丁格尔誓言 余谨以至诚, 于上帝及会众面前宣誓: 终身纯洁, 忠贞职守, 尽力提高护理之标准; 勿为有损之事, 勿取服或故用有害之药; 慎守病人家务及秘密, 竭诚协助医生之诊治, 务谋病者之福利。
3
南丁格尔精神之一:四心
耐心 细心 爱心 责任心
右
下
54
额状面的心电活动
55
胸前导联的体表定位
56
单极胸前导联
探查电极
正极分别放置在胸前固定部位 负极接中心电端。
57
单极胸导联的电极位置
导联
V1 V2 V3 V4 V5 V6 V7 V8 V9 V3 R V4 R V5 R
正极
胸骨右缘4肋间 胸骨左缘4肋间 V2与V4连线中点 左锁骨中线第5肋间 左腋前线与V4同一水平 左腋中线与V4同一水平 左腋后线与V4同一水平 左肩胛下线与V4同一水平 左脊柱旁线与V4同一水平 右侧 右侧 与V3、V4、V5对称 右侧
49
加压单极肢体导联连接方式
aVR:正极右上肢,无效电极左上肢+左下肢
aVL: 正极左上肢,无效电极右上肢+左下肢
aVF:正极左下肢,无效电极左上肢+右上肢
50
导联
代表意义
aVR aVL aVF
aVR R L R
心室腔内的电位变化 心脏高侧壁的电位化 心脏下壁的电位变化
aVL L R aVF L
后 右 前 左
QRS 环
前
42
心室的复极顺序
心室复极向量称为T向量,主要反映左心室壁心肌的复极。 心室复极从心外膜开始,向心内膜推进,与心室除极顺序 (从心内膜向心外膜)相反,故心室除极与复极方向向量相 同(指向左后下方)。
43
心室复极——T环 心室电激动恢复期(复极)各瞬间向量连接起来形成 的环,称T环。 运行方向与方位与QRS环一致。
除极综合向量:指向左前下。
37
心房激动——P环 心房激动时,把各瞬间向量连接起来形成的环, 称P环。
上 右 左
下
P 环
38
心室除极顺序
正常心室除极大致依次分为三个阶段 室间隔中部:自左室面向右室面 (初段室间隔除极向量:右前偏上) 两心室游离壁: 从心内膜向心外膜 (中段两心室游离壁除极综合向量:左后下方) 左室基底部与右室肺动脉圆锥部: (末段综合向量:后上方偏右)
14
三、分类
15
体表心电图(记录电极放在体表)
标准12导联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 运动心电图 监护心电图 食管心电图
心内心电图(记录电极放在心腔内)
16
标准12导联心电图
17
运动心电图
18
动态心电图
19
食管心电图
20
监护心电图
21
监护心电图
22
心内心电图
23
四、心脏传导系统 及心电波形成的电 生理基础
53
I+Ⅲ=VL-VR+ VF-VL=VF-VR=Ⅱ
肢体导联额面六轴系统
上
•将6个肢体导联的导联轴, 保持各自的方向,平行移动 到中心(用实线表示),再 将其尾端延长作为该导联的 负导联(用虚线表示),组 成额面 6 轴系统(Bailey 六 左 轴系统)。
• 6 个导联轴均匀分布,每 两个相邻的导联轴夹角30度。 •记录额面(上下,左右方 位)的心电向量。
心电图 心电图机
生物电放大器 X、Y记录器
导联线
12
二、临床应用范围
13
1、能明确心脏起源和传导异常,是诊断心律失常的金标准。
2、能诊断心肌梗死、损伤、缺血及定位。 3、能诊断房室肥大。 4、能明确药物及电解质的影响。 5、急危重患者监护。 6、评判心脏起搏器的功能。 7、用于体检及心脏病筛查。 8、能诊断离子通道疾病。 (Brugada综合征) 9、心脏药物遴选、研发。 10、用于运动、航海及宇航医学。 11、用于身份识别。
39
4 3
1
2
室间隔 心尖部 左心室
0.01s 0.02s 0.04s间向量:左、前、下 ↓ 瞬间向量:左、后、下 ↓ 瞬间向量:右、后、上
40
心室除极顺序 室间隔→心尖部、右心室→左心室→基底部
41
心室激动— QRS环 心室除极时,把各瞬间向量连接起来形成的 环,称QRS环。
P
Q R S T
66
67
四波:P波 QRS 波
T波
U波
P波 : 心房除极波 QRS 波群:心室除极波 T波: 心室除极后晚期复极波 U波: 激后电位(普肯野纤维复极波)
四段:PR间期 QRS时间
ST 段
QT 间期
PR间期:从P波开始到QRS 波开始。代表心房除极开始到心室除极开始的时间。 QRS时间:从Q波开始到S波结束。代表心室除极时间。 ST 段:从S波结束到T波开始。代表心室除极后早期复极的电位和时间。 QT间期:从Q波开始到T波结束。代表心室除极和复极的总时间。
后或上 右
左
前或下
T环
44
五、心电图的导联系统
45
导联(Lead):在体表不同的两个部位放臵电极,通过导联线 与心电图机的电流表相连,这种记录心电图的 电路连接方法。
46
常规导联系统:12导联系统
肢体导联(Limb Leads):
标准导联(双极肢体导联):I、II、III
加压单极肢体导联:aVR、aVL、aVF
29
除极过程
除极状态
复极过程
除极完毕,心肌细胞开始复极(repolarization),膜 两侧离子又逐步变为外正内负,直至完全恢复到原来的 静息状态。
复极过程
复极状态
30
刺激
++++ ----
电偶方向
电偶方向
--++
++-- ++-- --++
---- ++++
++++ ---- 除极完毕
-+-- --++ --++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电图科
心脏的位置
位于中纵隔内,2/3居于正中线左侧,1/3居于右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