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经济学——第5章+城市经济增长与发展

城市经济学——第5章+城市经济增长与发展

理论要点:
供给基础是指城市内部供给方面是城市增长的决定因 素。城市经济的生产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是城市经济 增长的决定因素; 供给基础由城市内部初始资源储备和吸引城市外部 额外要素能力来反映。

P
S1
S2
D1 0 Y1 Y2 城市经济的供求分析 Q

供给基础的计


2、城市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
生产要素投入量及其变化 (资本、人力、土地 等资源) 生产率及其变化(技术进步、经济结构调整、 规模与聚集经济)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经济活动都可以归结 为需求与供给关系的运动。因此,对于城市经 济增长的机制,一般理论均从需求和供给这两 方面予以考察。
(二)需求指向的城市经济增长模型



简单例子

若每1000美元的销售(假设两个部门相同)提供一个就业机 会,则, △B=100, △T=250 △T/△B=2.5 (△B+ △A )/ △B=2.5
(就业乘数=收入乘数)
(100+150)/100=2.5 (非基础部门销售收入150000)

若非基础部门提供一个就业机会的销售量小于基础部门每个工 作机会的销售量,就业乘数就会大于收入乘数; 如 1个/500美
简单例子

某城市的地方消费倾向(m)为0.6, 则,收入乘数=1/(1-m)=2.5 若△X=100000,则,△收入=100000*2.5=250 000 若每1000美元的销售提供一个就业机会(假设两个部门相 同), 则, △B=100, △T/△B=2.5 若非基础部门提供一个就业机会的销售量小于基础部门每个 工作机会的销售量,就业乘数就会大于收入乘数; 若非基础部门提供一个就业机会的销售量大于基础部门每个 工作机会的销售量,就业乘数就会小于收入乘数。
(1)投入-产出表反映出城市经济各组成部分之间关联
产出 计算机业 0 400 0 1000 600 2000 电子元件业 300 0 0 600 100 1000 地方商业 150 0 0 2000 350 2500 家庭 180 0 2500 0 920 3600 出口 1370 600 — 0 — 1970
2、改革开放后的城市经济增长状况
农村改革 城市改革 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我国城市经济增长出现持续 增长时期,但也出现一些新问题。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职业、地域) 增长方式变化(供给 需求) 收入分配格局改变(需求结构变化) 产业结构变动 城市政府的作用(职能转化) 运行环境变动
(二)中国城市经济增长的政策及其评价 制约因素 外部因素(经济体制转换、人口和 劳动力管理制度、城市化等) 内生因素(城市劳动力市场、产业结构、 基础设施、人力资本) 1、城市开发区政策 城市开发区是以城市为依托,以实行一定开放 性政策为特征的特定地域。 城市开发区类型多样,作用不同。 政策绩效评价:
二、中国城市经济增长政策及其评价
(一)中国城市经济增长的状况与制约因素
1、传统体制下的城市经济增长状况
强制高积累 重化工业快速推进的工业化 低人均收入水平和平均化分配 高积累率和低消费率 倾斜式增长结构(城市重化工业自我循环) 工业部门收入 的高增长和农产品剪刀差 国家集中大量经济剩余而居民可支配剩余极小 城市经济增长受到计划体制下政治因素的巨大影响
投入 计算机业 电子元件业 地方商业 劳动力 进口 总投入
总产出 2000 1000 2500 3600 1970
投入产出表,也称部门联系平衡表或产业关联表。它是根据国民 经济各部门生产的投入来源和产品的分配去向排列而成的一张棋 盘式平衡表,它充分揭示了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 和相互依赖关系。
(2)乘数及其变动
收入乘数=1/(1-m) m=地方消费边际倾向 则,△总收入=△出口销售X收入乘数 就业乘数=△T/△B T=城市总的就业数 B=基础部门的就业数
乘数效应(Multiplier Effect)是一种宏观的经济效应, 是指经济活动中某一变量的增减所引起的经济总量变 化的连锁反应程度。
第五章 城市经济增长与发展
第一节 城市经济增长理论
一、城市经济增长的涵义与测度
(一)城市经济增长命题的提出 (二)城市经济增长的涵义
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2、城市经济增长
城市经济增长是指城市经济的动态演化过程,是城 市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规模扩张与质量提高。
(三)城市经济增长的测度
1、测度指标(就业量,人均国民收入) 2、测度指标提出的理由
面粉

船舶
发动机
铜 汽车
忽略了内部增长驱动力有可能是城市增长的关键因素的 事实。如政府公共支出、城市内技术进步 在某些情况下,当地活动可能是城市收入增加的关键因 素,以及城市基础经济多元化趋势。大城市的增长
2、投入-产出模型(Input-Output Model)
城市经济投入—产出模型,是投入—产出模型(I/O模 型)在城市经济中的应用,由W.列昂惕夫的投入-产出分析 理论发展而来, 该理论基础来源于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思 想,也属于需求指向的理论。 投入产出模型是通过编制投入产出表,运用线性代数工 具建立数学模型,从而揭示国民经济各部门、再生产各环节 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据此进行经济分析、预测和安排预算计 划。 投入产出分析为研究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相互依赖关 系,特别是系统地分析经济内部各产业之间错综复杂的交易 提供了一种实用的经济分析方法 。

(100+300)/100=4

就业乘数>收入乘数(2.5)
若非基础部门提供一个就业机会的销售量大于基础部门每个工 作机会的销售量,就业乘数就会小于收入乘数。如 1个/1500 美元 (100+100)/100=2 就业乘数<收入乘数(2.5)


乘数的计算——区位商方法
区位商,是表示城市经济中某一行业的产出中用于向城 市域外出口部分所占的比例。 城市中某一产业就业量 /城市总就业量 区位商(LQ)= 全国此行业就业量/全国就业总量
(二)城市经济增长政策评析
评析城市经济增长政策,不仅要看其对于特定城 市的城市经济增长的作用,还要就全国或大区域来 看,这些政策对城市经济增长以及城市在全国和区域 经济中作用的发挥起到什么影响。
1、公共政策是有效的、有益的。 2、补贴和优惠政策的有效性是不确定的。 从博弈论的观点来看,有零和、正和、负和博弈。 3、企业关闭政策有效性要视其外部成本与外部效益的比 较而定。
(2)由投入-产出表直接计算各产业的乘数,其乘数的实质
是任何一行业最终需求变动所引致的全部各行业产品需求 变动的程度。

在投入—产出分析中,投入产出表实际隐含着一系列线性方程。 I/O模型分析首先要将投入—产出表化为一个投入系数矩阵。
投入系数矩阵
计算机业 计算机业 电子元件业 地方商业 劳动力 0 0.2 0 0.5 电子元件业 0.3 0 0 0.6 地方商业 0.06 0 0 0.8 家庭 0.05 0 0.69 0
2、城市产业结构优化政策 中国城市产业结构的特点——产业结构 趋同和不协调 政策绩效评价: 3、点轴开发政策 理论依据:不平衡发展战略,循环累积 因果理论等。 政策绩效评价:
案例分析:(1)上海浦东新区的开发
(2)天津滨海新区的建设
珠江三角洲各市主导高新技术产业情况
地区 珠三角 高新技术主导产业 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轻纺化高技术、新能源与环保技术、 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与环保 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 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与环保技术、海洋工程、精 细化工 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与环保 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与环保 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轻纺化高技术 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精细化工 电子信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精细化工 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轻纺化高技术、新能源与环保、精 细化工
青岛现有国家级经济园区5个,即青岛经济技 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区、出口 加工区、石老人旅游度假区,各种省级园区9个。 十几年来,各级各类开发区已成为青岛经济增长 极和吸引外资的主要阵地。2005年,全市省级以 上开发区共引进千万美元以上大项目108个,实际 利用外资14.86亿美元,占全市总额的40.67%。各 类园区已成为吸引外资的主要阵地。

就业量与人口之间存在稳定的对应关系 就业量在外部条件不变前提下,与城市的经济 规模存在着稳定的对应关系: 生产函数 Y=f (L, K, T) 技术水平不变时,T为常数,设K=g ( L ) Y=f [L, g ( L )] 城市经济模型中的经济基础模型

二、城市经济增长的一般理论
(一)城市经济增长机制
广州 深圳 珠海 佛山 江门 肇庆 惠州 东莞 中山
1、上海浦东新区的开发
外高桥保税区一景
外高桥保税 区商贸区
上海浦东新区的建设自1990年正式 全面启动,在10年里其建设已经初 具规模。全区由上海陆家嘴中心区、 花木文化行政城市副中心区、金桥 出口加工区、外高桥保税区等5个分 区和一个航空港(浦东国际机场) 组成。其中,陆家嘴中心区规划总 用地1.7平方公里。以金融贸易、办 公等内容为主,辅以商业、文化、 旅游和居住功能。
需求指向模型是研究来自城市域外的市场需求为城市经 济增长动力的模型,它根据来自城市域外的市场需求, 分析城市经济发生增长的现象和过程的内在机制。
1、城市基础模型(Export Base Model) 理论要点:
(1)基础部门与非基础部门的划分
基础部门是指那些向城市域外“出口”产品和劳务从 而为城市带来收入的部门; 非基础部门则指那些只为城市域内的消费而生产的 部门。 城市基础部门模型的核心思想是,城市外部(本国或 国际市场)向本市的基础部门提出需求,本市基础部 门又向本市非基础部门提出需求,城市经济的增长取 决于基础部门和非基础部门的比率,这一比例越高则 城市经济增长率越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