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孟子试题

孟子试题

《孟子》阅读试题(1-6章)1、阅读下面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6分)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①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孟子〃离娄上》)[注]①节文:礼节,礼仪,在这里用作动词。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智的实质在于明白仁和义的道理且在行动上不背离。

B、孟子认为能恭敬地遵循礼仪侍奉父母,是礼的实质之一。

C、孟子认为,乐的实质是乐于依礼侍奉父母、顺从兄长。

D、孟子认为人之所以手舞足蹈,是因为由礼、智产生了快乐并消除了厌恶的情绪。

(2)孔子曾说过“人而不仁,如礼何”,结合上面选段简要分析孔盂对于“礼”的看法有什么相同点。

2、阅读下面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6分)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孟子〃离娄下》)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

”日:“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日:“敢问其次。

”日:“言必信,行必果,硁硁①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论语〃子路》)(1)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A.孟子把义放在最高标准,孔子在与子贡的谈话中把品德修养和国家利益放在最高标准。

B.孔子和孟子都一致谈到了作为“士”的行为准则:言是不需要信,行也是不需要果。

C.信是儒家的核心观念之一,孔子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其实孔子也认为“信”是“士”的重要标准。

D.孟子还说过:“君子不亮(通“谅”,即信),恶乎执?”即君子不讲信用,怎么能有操守?所以孟子并不认为君子不需要讲信用。

(2)不少书籍都把“言必信,行必果”作为孔子的格言,结合以上文段,请谈谈你的理解。

(3分)3、阅读下面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6分)王①:曰:“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对曰:“王请无好小勇。

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

王请大②之!“《诗》云:…王赫斯③怒,爰④整其旅,以遏徂莒⑤,以笃周祜⑥,以对于天下。

‟此文王之勇也。

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

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

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⑦志?‟一人衡行⑧于天下,武王耻之。

此武王之勇也。

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孟子·梁惠王下》)[注释]①王:指齐宣王。

②大:意指大勇。

③赫斯:发怒的样子。

④爰:语首助词,无义。

⑤遏:止;徂(cu):往,到。

莒:古国名,在今山东莒县,公元前431年被楚国消灭。

⑥笃:厚;祜:福。

⑦厥:用法同“其”。

⑧衡行:即“横行”。

(1)孟子用《诗经》的诗句正面暗喻齐宣王要像那样,不辜负天下百姓的期望;引用《尚书》的话,指出君王是帮助上帝来的,负有让天下安定、不让人横行霸道的责任。

(3分)(2)孟子又说:“好勇斗很,以危其父母,一不孝也。

”(《孟子·离娄下》),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孟子“勇”的理解。

(3分)4、阅读下面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6分)齐人伐燕。

或问曰:“劝齐伐燕,有诸?”曰:“未也。

沈同①问…燕可伐与‟,吾应之曰:…可‟。

彼然而伐之也。

彼如曰:…孰可以伐之?‟则将应之曰:…为天吏②,则可以伐之。

‟今有杀人者,或问之曰:…人可杀与?‟则将应之曰:…可‟。

彼如曰:…孰可以杀之?‟则将应之曰:…为士师,则可以杀之。

‟今以燕伐燕,何为劝之哉?”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注释】①沈同:齐国大臣。

②为天吏:奉行天命的天子。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齐国讨伐燕国,是战国中期的一项重大事件。

孟子认为,燕国的国政败坏,民众因此遭受苦难,所以是可以讨伐的。

B.孟子指出,讨伐燕国者必须施行优于燕国的政治措施,否则,伐燕是没有意义的,而且也不可能得到民众的支持。

C.孟子认为,燕国的国政败坏,齐人身为天吏,替天行道,可以讨伐燕国。

但如果让燕国人讨伐燕国人,则不值得鼓励。

D.孟子认为,礼乐征伐这样的大事,不是谁都有权力去做的,因此他明确反对让像燕国一样暴虐的同为诸侯国的齐国去讨伐燕国。

(2)孟子是认为燕国可以讨伐,杀人犯可以杀掉么?为什么?(3分)5、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分)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①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②。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③;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④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⑤: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注】①诚:真是。

②熄:同“息”。

他们不活动,则天下平息无事。

③冠:男子承认后戴的帽子,这里用作动词,开始戴上承认的帽子;命之:主持典礼,给予训词。

④女:同“汝”。

⑤淫:乱;移:变;屈:挫抑。

富贵不能乱其心,贫贱不能变其节,威武不能挫其志。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景春眼里,公孙衍等人一旦发怒,诸侯都害怕;安居在家,天下就平静,在政坛上有举足轻重的权柄,这样的人是真正的大丈夫。

B.孟子认为,公孙衍等人只会迎合国君的好恶,搬弄是非,充其量只能是听凭君王指示的顺从者,或狐假虎威的弄权者,根本称不上大丈夫。

C.孟子指出,大丈夫必须是在行冠礼时,不怕威胁,不受利诱,对国家有责任感,对人民有关怀心,对理想有坚持的勇气。

D.孟子这番话,不仅批判了景春的错误,,也确立了大丈夫的形象,为世人订下了一个立身行事的楷模,有相当的醒世作用。

(2)孟子提出的“大丈夫”的标准是什么?(3分)6、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分)孟子谓戴不胜①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

”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

引而置之庄岳②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子谓薛居州③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滕文公下》)注释:①人名,战国时宋国大夫。

②战国时齐国最繁华的街里。

③人名,战国时宋国的善士。

(1)下列对选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学习语言,如果一个人教他,而其他人在一旁干扰,就无法学好。

B孟子认为,如果把一个人放在适合学习语言的环境中,就能够学得好。

C孟子认为学习语言需要好的环境,一国之君也应该重用善士,一个薛居州这样的善士就可以导正宋王。

D这段文字孟子是以学习语言为喻,说明环境对人影响的深远。

(2)三字经中提到孟母“择邻处”,荀子《劝学》中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请结合选文并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7、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分)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

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乐:孔子贤之。

孟子曰:「禹、稷、颜回同道。

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

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

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

乡邻有斗者,被发缨冠而往救之,则惑也,虽闭户可也。

」(《孟子·离娄下》)(1)、对以上文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孟子在该文段中主要是阐述了什么样的人才是贤者。

B“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这一句体现出大禹的不治好水不回家的决心。

C“乡邻有斗者,被发缨冠而往救之,则惑也,虽闭户可也。

”孟子的意思是说,应正好衣冠,然后“往救之”,方不失君子风范。

D因为颜回不追求物质享受,所以孔子认为他是贤者。

(2)、为什么孟子说“禹稷颜回同道”,请结合原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分)8、阅读下面选自《孟子》的文言文语段,回答问题。

(6分)徐子曰①:“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说:“源泉混混②,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

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

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③浍④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

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离娄》下·一八)[注] ①徐子:姓徐,名辟,孟子弟子。

②“混混”即“滚滚”,泉水涌出的样子。

③沟:水渎,深、广各四尺的田间水道。

④浍:深二仞、广而寻的田间水道。

(1)下面各项对原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3分)A.孔子曾说:“知者乐水”,也曾列举水的仁、义、勇、智等美德,此章“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

”等意义,正是孟子体会孔子观水所说出来的道理。

B.孟子认为研习任何学问,要是具备了“有本有源”、“不舍昼夜”、“盈科而进”等条件后,自然日益穷高极远,广博精微,具备高瞻远瞩的气象,洞察细微的能力。

这就是“放乎四海”的意义。

C. 孟子曾说:“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这里的“不盈科不行”与此章中的“盈科而后进”,都水之本源为喻,以说明学习必须有根本。

D. 此章的最后孟子把有本有源的活水同七八月间的大雨相对比,说明了名声超过了实际才德,人格高尚的人认为这是可耻的。

并借此启示徐子,不要只注重名声而不务实际,要加强实际才德的修养;名声和实际才德相符,才是光彩的。

(2)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说说为何为学要如流水,“盈科而后进”?(3分)答:9、阅读下面选自《孟子》的文言文语段,回答问题。

(6分)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

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

孟子曰:“禹、稷、颜回同道。

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

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

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①而救之,可也;乡邻有斗者,被发缨冠而往救之,则惑也;虽闭户可也②。

”(《孟子•离娄下》)【注】①被发缨冠,披散头发,帽带来不及系好地戴上冠帽。

朱熹《孟子集注》:“不暇束发而结缨往救,言急也。

”②赵岐《孟子注》:“乡邻,同乡也。

同室相救,是其理也,喻禹、稷。

走赴乡邻,非其事,颜子所以阖户而高枕也。

”(1)下面各项对原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3分)A.禹、稷处于平治之世,身膺治理洪水、教导耕稼的重责,抱着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态度,刻不容缓地去拯救天下百姓。

B.颜回处于乱世,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箪食瓢饮,安贫乐道而自得旷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