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混悬剂的制备

=混悬剂的制备


物理稳定性是混悬剂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混悬剂的不稳定性主要体现在微粒的沉降。
微粒沉降速度可按Stockes定律计算:
V= 2r2(1-2)g/9
沉降速度 微粒半径
分散介质粘度 重力加速度
微粒密度
• 润湿剂 • 絮凝剂与反絮凝剂
混悬剂的稳定剂
(一)助悬剂 (suspending agents) (二)润湿剂(wetting agent) (三)絮凝剂与反絮凝剂
混悬剂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 掌握混悬剂的一般制备方法 • 熟悉混悬剂的质量评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
• 混悬剂也称为混悬型液体制剂,系指难溶性固体 药物以细小颗粒分散在液体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 均相液体分散体系。
• 混悬剂中药物微粒一般在0.5~10ɥm之间,小者可 为0.1ɥm,大者可达50ɥm或更大,可供口服、局 部外用和注射等。在混悬剂中药物以微粒状态分 散,较大的分散度有利于提高生物利用度,这是 常把难溶性药物制成混悬剂的原因。
药物有什么不同? • 3、复方硫磺洗剂中的甘油有何作用? • 4、混悬剂主要有哪些常用制备方法?
三、仪器和材料
1、仪器:乳钵、具塞量筒(50 ml)、烧杯 (100 ml, 200 ml)、量筒(10 ml,100 ml)、滴 管、棕色试剂瓶(100 ml)、天平等。
2、材料:炉甘石、氧化锌、羧甲基纤维素钠、 沉降硫磺、磺胺嘧啶、三氯化铝、甘油、 构橼酸、构橼酸钠等均系药用规格;蒸馏 水、氢氧化钠、苯甲酸钠等。
四、实验内容
(一)炉甘石洗剂(亲水性药物的混悬液)
1、处方 按下表配制炉甘石洗剂
处方组成 炉甘石(120目) 氧化锌(120目) 甘油
蒸馏水加至
处方量
4g
4g
5 ml
50 ml
2、制法
• 采用加液研磨法制备。先将炉甘石、氧化锌置乳 钵中,加甘油研磨至糊状,最后加水至全量。
(二)复方硫磺洗剂(疏水性药物的混悬液)
• ⑷、将甲液与乙液按3∶1比例分次交替加入丙液 中,边加边搅,直至加完为止。并继续搅拌片刻, 此时磺胺嘧啶即以微晶状态混悬于水中,最后加 入适当蒸馏水至100ml,搅拌均匀为止。
五、质量评定
• 测定沉降容积比F(HU/HO):将配制好的各洗剂 置50ml具塞量筒中,密塞,振摇1分钟,记录初高 度H0,再分别将放置5、10、20、30分钟后的沉降 物高度HU,计算沉降容积比F(HU/HO)
1、处方
• 沉降硫磺 • 硫酸锌 • 甘油 • 蒸馏水
1.5g 1.5g 2ml 加至50ml
2、制法
• 取硫磺置乳钵中,加甘油研磨成细腻糊状,缓缓 加入硫酸锌水溶液,研匀,最后加适量蒸馏水至 全量即可。
(三)磺胺嘧啶合剂
1、处方
• 磺胺嘧啶 • 氢氧化钠 • 枸橼酸 • 枸橼酸钠 • 苯甲酸钠 • 单糖浆 • 蒸馏水
优良的混悬剂除应具备一般液体制剂的要 求外,还应具备以下特点:
• 微粒细腻,分散均匀; • 微粒沉降缓慢,沉降后不应有结块现象,沉降物
经振摇后能迅速分散均匀; • 微粒大小及液体粘度符合用药要求,易于倾斜且
分剂量准确; • 外用混悬剂应易于涂布,且不易流失; • 为安全起见,剧毒药不宜制成混悬剂
微粒的沉降
• 测定沉降后的再分散性:取上述已测定沉降容积 比的制剂,密塞后倒置,再翻转(一反一正算一 次,翻动时用力应均匀),分别记录沉降物均匀 分散时的翻转次数,次数愈少则混悬剂质量愈来 好。
六、实验结果
• 记录各制剂的沉降体积比(F)和沉降后的 再分散性(翻转次数)
七、思考题
• 1、混悬剂稳定性与哪些因素有关? • 2、在制备混悬液时,亲水性药物与疏水性
10.0g 1.6g 2.9g 6.5g 0.2g 适量 加至100 mL
2、制法(微粒结晶法)
• ⑴、取氢氧化钠分次加入约25ml经煮沸放冷的蒸 馏水中,搅拌溶解,趁热加入磺胺嘧啶并不断搅 拌使溶解,放冷,得淡黄色甲液。
• ⑵、取枸橼酸加蒸馏水至10ml,搅拌使溶解,得 乙液。
• ⑶、取枸橼酸钠、苯甲酸钠依次加入约30ml蒸馏 水中,搅拌溶解后将单糖浆加入,混匀,得丙液。
混悬剂的制备方法
1、分散法
将固体药物粉碎成微粒,再混悬于分散 介质中的方法。 步骤:固体→粉碎→分散。
亲水药物
粉碎
加液研磨
混悬剂
润湿剂
加液研磨
混悬剂
疏水药物
2、凝聚法
(1)化学凝集法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合物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不 溶性的药物而制成的混悬剂。如胃肠透视用的硫 酸钡。
(2)物理凝集法(微粒结晶法) 药物+适当溶剂→热饱和溶液→另一种冷溶剂→ 析晶沉降物→混悬于分散介质中→即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