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1.社会事实:社会事实是指存在于个人之外,对个人产生强制作用的一切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感觉方式。
社会事实是这样的一种独立存在,尽管它们常常分布在个体身上或采取个体的形式,但绝不能把它们等同于纯粹的个体事实。
2.社会团结:指的是把个体结合在一起的社会纽带,是一种建立在共同情感、道德、信仰或价值观基础上的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以结合或吸引为特征的联系状态。
3.社会行动:韦伯认为,社会行动应该是行动者以他主观所认为的意义而与他人的行为相关,即过去的、现在的或将来所期待的他人的行为为取向.某一行动可以被称为社会行动需具备的条件:一是行动者被赋予其行动以主观意义,即行动者有其行动动机,二是行动者主观意识到自己的行动与他人的联系。
4.机械团结:以社会成员共有的宗教取向作为社会整合或者群体关系的纽带,它的根本特征是社会成员在情感、意念和信仰上的高度同质性。
存在于分工不够发达的传统社会,实质是农业社会的产物。
5.有机团结:是一种建立在社会成员异质性和相互依赖基础上的社会联结纽带,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形成的社会团结,它以社会高度分化、社会成员充分分工为基础。
存在于社会分工发达的工业社会,强调异质性,肯定个性和差异。
6.显功能:显性的功能就是这样一些客观后果,他对系统的调节和适应作出贡献,而这种作用是系统参与者所期望并公认的。
7.潜功能:潜功能就是那些并非人们预先期望和公认的功能。
8.反功能:反功能是指降低社会系统的适应能力,并能最终导致系统自我瓦解的功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发明些便利的生活用品;经济大力发展工业,带来环境破坏等9.铁囚笼:科层制的缺陷:把压抑个性、忽视个性的这样科层制缺陷。
10.有限理性:人们信息加工的能力是有限的,人们试图按理性行事,但是达到理性选择的能力是有限的,信息不对称。
西蒙的研究11.人道教:强调崇拜人的人性,而人的本性中处于核心地位,它是人类一切行动的永恒动力和主题,支配着人的理性、知识和行动,因此要以人类之爱代替上帝之爱。
12.制度环境:即一个组织所处的法律制度、文化期待、社会规范、观念制度等等为人们“广为接受”(taken-for-granted)的社会事实13.技术环境:技术环境要求组织有生产效率,即按最大化原则组织生产。
14.理性神话:制度环境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文化观念,这些观念常常不是以人为凿刻的形式出现,而是形成一种被神化的东西,使得大家不得不接受,迈耶把这一现象称为“理性神话”15.合法性机制:指那些诱使或迫使组织采纳具有合法性的组织结构和行为的观念力量16.形式社会学:对社会学研究对象作了更深入更丰富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西方社会学理论中独树一帜的社会形式论。
研究对象----社会交往的形式。
所谓社会交往的形式,即是“个人之间交往的形式,通过或者说在这种方式中,交往成为社会现实”17.姿势对话:用表达着主观意愿的姿势开展沟通,是最基本的互动形式。
一、简答题1、迪尔凯姆对自杀类型的分析。
(知道)◆利己性自杀:由极端的个人主义而引发的一种自杀。
迪尔凯姆发现,不同宗教教派在自杀率上存在着明显差异。
真正的原因必须从宗教群体结构上的差异中寻找,由此迪尔凯姆提出了他的理论假设:群体整合程度不足是导致利己型自杀率上升的原因。
◆利他性自杀:由过度的利他主义导致的自杀行为。
利他性自杀有三种类型。
一是义务利他自杀,这类自杀并非出于自愿,也不是个人享有的权利,而是群体强加给个人的义务。
二是自由利他自杀,即当群体对成员抱有很高期望,同时成员对群体怀有强烈的归属感,那么,在成员辜负了群体期望时,就会感到强烈的耻辱或自我价值的丧失,从而选择自杀向群体谢罪。
三是强烈利他自杀,如在印度教等宗教教义暗示鼓励下的自杀。
◆失范性自杀:人们的行动缺乏适当的规范以及由此引起的痛苦而导致的自杀行为。
在经济危机时期,自杀率往往急剧上升。
为了解释经济危机期间自杀率上升这一现象,迪尔凯姆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假设:失范状态引起自杀率上升。
2、社会事实的特征◆客观性:社会事实存在于个体身外,因而不同于那些存在于个体身内的生理的和心理的现象。
◆社会事实对个体具有强制性。
社会事实不仅存在于个体身外,而且对个体施加各种形式的影响,如引导、赞赏、规劝、非难、禁止等等。
◆社会事实的普遍性。
社会事实是全社会成员共有的特征,而不是个别人的特征。
3、社会团结的类型: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是什么、区别◆机械团结定义:以社会成员共有的宗教取向作为社会整合或者群体关系的纽带,它的根本特征是社会成员在情感、意念和信仰上的高度同质性。
◆有机团结内涵:是一种建立在社会成员异质性和相互依赖基础上的社会联结纽带,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形成的社会团结,它以社会高度分化、社会成员充分分工为基础。
◆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的区别集体意识上的区别:机械团结以某种被神化的的个别意识来压抑广大社会成员的个人意识,实质是被抽象化和普遍化的个别意识。
有机团结中的集体意识是以肯定社会成员个人意志、个人情感、个人选择为前提的,它是多种多样个人意识的相互作用产生的,是包含着个性的共性。
◆法律性质上的区别:在机械团结中,强制性规范人们行为的法律是约束性法律,维护社会的高度同质性是约束性法律的本质和特征;有机团结中的复原性法律,它同约束性法律的根本区别在于:宗旨不在于对个体行为的限制,而是在于维护社会有机联系出发,保护社会成员的利益和权力。
4、帕森斯的AGIL理论基本内涵(要知道)◆A-G-I-L框架是帕森斯社会系统理论的主要内容。
它既可以用来分析社会系统结构功能的实际存在情况,又可以用来指导社会系统的协调运行。
其基本立足点是:无论是整个社会行动系统,还是构成社会的小群体、家庭和比较复杂的社会组织,都具有一些基本的共同的结构,这些结构在其运行中既要求着也发挥着某种特定的功能。
◆其基本内容有:A----适应,即社会系统对环境的适应功能。
包括对环境给系统的限制和压力的顺应,也包括对环境的积极改造。
G----目标达到,即社会系统确立总目标的功能。
I----整合,即协调社会系统各组成部分,使他们达到某种程度的团结而开展有效的合作。
L----潜在的模式维持,即根据某些规范与原则,维持系统行动秩序与活动方式连续性的功能。
◆A、G、I、L之间的关系,因果逻辑顺序结构功能发挥的顺序性:适应---目标达成---整合---潜在的模式维持各种功能发挥的协调性:适应(经济系统)目标达到(政治系统)维持(文化系统)整合(社会系统)5、帕森斯的社会行动模式变量分析。
帕森斯用物种对应性的范畴来概括社会行动的模式变量。
分别是:A、情感与情感中立:人们在社会交往行动中,在情感上是相互投入、互相在对方那里得到情感上的满足,还是避免情感投入与直接的满足B、自我取向与集体取向:行动者是从个人利益出发还是从集体利益出发,或者说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还是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
C、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行动者是按社会的一般性伦理规范支配自己的行动,还是按照某些特殊规范支配自己的行动。
D、先赋与自致:实质是人们对他人的评价原则问题。
先赋是根据他人的先天规定或先天关系作出评价;自致是根据他人后天能力与业绩作出评价。
E、专一性与扩散性:人们在社会交往行动中,在互相接触和情感交流方面是单一封闭的,还是多元开放的。
6、对动机取向和价值取向的分析,如何去解释A、动机取向是行动者以直接利益为争取目标的主观要求,按照动机取向来开展的社会行动的特征是追求利益的最大满足和代价的最小付出。
事实认知:动机取向表现为行动者对其所处情境的关注。
情感体验:行动者对他所处的环境做出的情感反应。
价值评价:行动者对行动的情境、手段和结果所作出的判断与选择。
B、价值取向价值取向是行动者对超越直接功利的道德目标和理想信念的追求,它规定着人们在社会行动中以道德规范和理想信仰去选择目标与手段。
认知:价值取向规定行动者关于情境的各种认识与解释的态度——接受还是拒绝欣赏:价值取向表现为行动者的情感投入道德:价值取向为行动者提示着评价不同行动类型的一般性标准。
帕森斯动机取向模式的变量分析图。
动机取向的模式变量是关于行动者个人主观动机的分析(如下图示)需求意向的价值成分情感情感中立专一性部分满足赞同扩散性爱尊敬帕森斯价值取向模式的变量分析图。
价值取向的模式变量是关于行动者对他人态度的且关系到社会结构的分析。
(如下图示)角色期望的价值成分普遍主义特殊主义先赋遵从普遍规范的期望依据特殊优先关系的期望取向自致成功实现的期望特殊关系或身份的责任期望8、韦伯对于社会行动理想类型的分析。
(都是要去)关于社会行动的类型分析,是韦伯理想类型理论的基础部分。
韦伯划分出基本行动类型有:1.工具理性类型:是对目的以及达到目的的手段、后果都做出筹划、思考和选择而采取的社会行动的概括。
它具有功利目的性、手段选择性、操作策划性、效果检测性等特点。
2.价值理性类型:超现实、超功利、指向某种不可选择目的的社会行动。
它的目的是给定,并且给定的目的是超越现实生活的理想境界,行动者能选择的仅仅是通过何种途径或何种方式来实现给定目标和达到理想境界。
韦伯认为,虽然价值理性支配的行动在日常生活领域有多种层面的表现形式,但是实质上都是人们把自己某种理想目标确定后,用理想目标来引导现实生活。
3.传统行动类型:以传统习惯为根据而展开的社会行动。
它既不测算功利,也不追求超功利的理想,它所坚持的是习惯的继续和历史的沿袭。
在韦伯看来,这是一种面向过去的保守的社会行动类型,它同以理性主义为核心的社会现代化过程是相背而驰的。
4.情感性行动类型:人们在开展活动时,把喜怒哀乐等感情或情绪作为自己行动的主要依据的社会行动类型。
韦伯所说的情感类型是一般性概括,是在社会层面上所做的理论分析。
9、三种权威类型:●传统权威:依靠“人们对古来传统的神圣性以及实施权威者合法地位的牢固信念”的社会控制形式。
根本特点:相信过去。
划分:老年人统治、族长制、世袭制●感召权威:典型的人治,是以领袖人物的非凡才能为根据行使政治权力的社会控制形式。
实质是维护个人权威。
●合法权威:以正式法规为基础的社会控制形式。
与工具理想相一致,是工业社会和现代社会的产物。
10、为什么组织存在趋同性现象。
组织社会学理论解释制度环境对组织的影响组织之间的趋同现象,即为了与制度环境认同,各个组织都采用了类似的结构和做法。
组织之间的相互模仿学习,这些模仿行为能够减轻组织的动荡,因为它扎根在制度环境里,得到了合法性,不容易受到环境的冲击。
这样,即便这些组织效率不高,它们也能生存下去。
合法性本身提高了组织的生存能力11、技术环境和制度环境是冲突的,如何解决冲突的。
技术环境与制度环境的冲突由于两者的目的和要求不一致,因此常常引致组织制度间的不一致甚至冲突“多余的”办公室?如何解决制度环境与技术环境之间的冲突?——松散结构即组织把内部运作和组织结构分离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