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尿液常规的标准化流程图

尿液常规的标准化流程图

提高工作效率。
复检规则不是一个统一 的规则,其制定要根据 不同实验室的实际情况。
在保证尽量低的 假阴性率的前提 下,尽可能降低
复检率。
红细胞
红细胞 :尿红细胞形态观察及计数主要用于区分肾小 球性及非肾小球性血尿 均一性红细胞血尿— 非肾源性血尿 非均一性红细胞血尿— 肾源性血尿
白细胞
白细胞: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尿中中性粒 细胞增多主要见于泌尿系统炎症感染急性期
每日保养:每日测定完毕后,仪器表面试剂带 托盘用清水或中性清洁剂擦拭干净,清洗时勿使 水滴滴入仪器内,及时清除废物(废水、废试剂 带)
每周保养或每月保养:各类尿液分析仪根据 仪器的具体情况进行每周或每月保养
仪器的状态与我们的检测结果密切相关

结果准确性高 仪器寿命延长
仪器故障率低 保养到位
尿有形成分分析
尿液常规分析标准化流程的建立
尿常规分析标准化流程建立的意义
关注的焦点:在提高自动化程度的同时,怎样 减少假阴性,并尽可能少增加镜检率
面临的问题:由于尿液标本的复杂性和现有技 术的局限性,尿液分析流水线还不能完全替代 显微镜检查。而标本量与人员配备不成比例, 无法满足较高的镜检率。
解决的关键:建立尿常规分析标准化流程
干扰
容器和器材的标准化
1.留尿容器—干燥清洁的一次性尿杯 2.离心管—标有刻度的尿沉渣离心管 3.信息标记—尿常规检测条码 4.离心机—水平式离心机 5.尿液分析仪—尿干化学分析仪、尿有形成分分析
仪 6.显微镜
标本的验收的标准化
拒收标本
标本标识不明—无法识别病人信息 尿量不足—可致尿沉渣结果假性降低 可见粪便或杂物污染—易干扰结果,引起假阳性 标本采集方式不当—直接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超时送检—可引起尿液理化性状的改变
尿干化学— 葡萄糖
临床应用:内分泌疾病如糖尿病及其它相关疾病的诊断和 治疗监测
干扰因素:1.饮食:引起血糖升高的食物短期内会引起尿 糖升高,造成假阳性 2.强氧化剂(如H2O2,次氯酸盐等) 可造成假阳性 3.污染:采集部位、容器不洁净或容器呗 污染,可造成 假阳性 4.大量维C、高比重尿可造成假阴 性
管型:仪器只能区分透明管型和病理管型;粘液丝、棉毛、麻纤 维等类管型异物可引起假阳性;有些管型短而小,易被漏检,产生假 阴性
方法评价
优点: 所需标本量少,速度快,工作效率高,一次可报多个
参数 采集信息大:每份标本计数的细胞数量明显高于显微
镜检查 方法程序统一,易于标准化和质量控制,具有手工操
作无法比拟的重复精度和极低的污染率
2.第一次晨尿在膀胱长时间储存,会影响细胞 和管型的形态。病房患者应留取清晨第二次尿液
3.妇科患者留取尿液时一定要用纱布或湿巾清洁外阴, 以防混入阴道分泌物等杂质的干扰
4.避免药物、饮食、运动月经等影响检查结果
5.尿液标本采集后应在1小时内送检, 2小时内完成检验
尽量避免细菌污 染以及其它颗粒
物质的
评价内容:准确度、精密度、仪器比对
仪器质量控制(使用配套质控品和试剂)
每天使用正常和异常两种浓度质控尿液 对仪器和试剂带进行质控。任意一个试剂 模块的检测结果的检测结果与质控尿液期 望靶值允许有一个定性等级的差异,超过 此范围或结果在正常和异常之间跳跃均应 视为失控
仪器的维护与保养
日常维护:建立完整的SOP并严格执行,对 每天仪器的状况、出现的问题及时登记,对仪器 做全面检查(废试剂条、打印纸等)
尿干化学— 亚硝酸盐
临床应用:尿路细菌感染的快速筛查试验
干扰因素:1.膀胱尿滞留时间过长,盐酸苯偶氮吡啶可致 假阳性 2.膀胱尿滞留时间少于4-6小时、食物不含硝酸盐 、肠球菌无将硝酸盐转化亚硝酸盐能力、抗生素治疗或维 C浓度大于25mg/L可致假阳性
尿干化学— 白细胞
检测原理:酯酶法—粒细胞胞质中含有特异性酯酶,使吲 哚酚酯产生吲哚酚,后者与重氮盐形成紫红色缩合物,呈 色深浅与中性粒细胞的多少成正比
尿干化学— 尿胆原和尿胆素
临床应用:同胆红素—肝脏、胆道疾病及其它相关疾病的 诊疗监测,对黄疸的鉴别有特殊意义
干扰因素:甲醛、亚硝酸盐可至敏感度降低,至假阴性
尿干化学— 血红蛋白
临床应用:肾脏、泌尿道疾病的疗效判断
干扰因素:1.肌红蛋白尿、强氧化消毒剂(如H2O2、次氯 酸盐等)、产生过氧化酶微生物可致假阳性 2.维C浓度过 高、高比重尿和甲醛可造成假阴性
真菌
真菌:见于尿液被污染、糖尿病患者、女 性尿液及碱性尿中
分析后—报告的审核与发放
病人信息核对:核对病人信息及检验项目,对不符合处 及时更正
历史结果回顾:对照病人以前结果及临床诊断,如有不 符,通过电话、实验室信息系统、走访病房等形式与临床 沟通,探讨异常结果可能的影响因素,直到问题解决,才 能审核发放报告
变化。目前,显微镜检查法是尿液有形成分检查的金标准
尿有形成分检查方法
尿液分析仪法 流式分析、图像分析
显微镜检查法 直接镜检法、离心浓缩镜检法
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
流式细胞术和电阻抗检测相结合的全自动尿有形成分析仪
尿有形成分分析仪
原理:用激光照射染色后在鞘流灌流分析 池中形成的鞘流样本,并通过对个粒子产生的 前向散色光、侧向散射光以及侧向荧光信号转 换成的光电信号进行分析,从而对个粒子进行 识别
尿干化学— 尿酮体
临床应用:判断糖代谢障碍、脂肪不完全氧化 干扰因素:1.色素样本或含有大量左多巴代谢产物的标本
可致假阳性2.尿液不新鲜,细菌繁殖可致假阴性
尿干化学— 胆红素
临床应用:肝脏、胆道疾病及其它相关疾病的诊疗监测, 对黄疸的鉴别有特殊意义
干扰因素:1.维C、亚硝酸盐、尿液不新鲜、试纸条暴露 于阳光可致灵敏度降低,致假阴性2.氯丙嗪:致假阳性
检查无误后,点击审核,报告发出
小结
尿常规分析标准化的关键:
留尿的标准化 快速送检、快速检测 复检规则制定的规范、严谨、合理 镜检方法的标准 仪器性能的保证:校正、质控 报告的审核制度
尿干化学方法学评价
优点 检测标本用量少:速度快、项目多;重复性
好、准确性较高;适用于大批量标本筛选
缺点 1.很难判断尿红细胞形态特征 2.易受药物、外源性物质或人为因素等的干
扰,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 3.多联试剂带保存和使用要求高
尿干化学分析仪的性能评价
仪器投入使用前,应通过分析系统的评价验证 其性能是否能达到设备说明书的性能要求(制造 商规定的性能要求应满足临床需要)
尿常规分析标准化流程
分析前 标本的采集与接收 分析中 尿干化学分析 尿有形成分分析—尿液分析仪法、尿沉渣镜检 分析后 报告的审核与发放
标本的采集和处理的标准化
正确的采集方法

中段尿
留取中段尿 1小时内送检
尿液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
1.门诊患者可以从家中自带尿液,但要选择 干燥清洁的盛尿容器,以防尿液被污染
临床应用:肾脏、泌尿道疾病的诊疗判断
干扰因素:1.高比重尿、高葡糖尿、室温较低、头孢菌素 或草酸增加时可呈弱或假阴性 2.硝基呋喃妥(棕色尿) 及颜色异常:干扰白细胞反应导致假阴性 3.含酯酶细胞 可导致假阳性 4.干化学试剂条只与含酯酶细胞(粒细胞 ),而不与淋巴细胞反应,大量淋巴细胞可呈假阴性
干扰因素:一般无干扰,试剂条留尿过多,蛋白试剂垫的 酸性缓冲液漏出,可使PH降低
尿干化学— 蛋白质
临床应用:肾脏疾病及其它相关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监测
干扰因素:1.球蛋白、本周式蛋白、血红蛋白尿及黏液蛋 白等不与干化学试剂条反应或轻度反应可呈假阴性2.操作 时浸尿时间过长,某些药物可呈假阳性
管型
管型:是蛋白质、细胞及崩解产物在肾小管、集合管内凝固而成的圆 柱形蛋白凝聚体,是尿沉渣中较有诊断价值的成分
透明管型:见于剧烈运动后、老年人发热、麻醉、心衰时和肾脏受到刺 激后尿中可少量出现,如持续性出现,表示肾脏有严重的病变
颗粒管型:偶见于剧烈运动后、脱水、发热,增多提示肾脏有实质性 病变
缺点: 假阳性率较高,不能鉴别异常细胞 大量细菌、酵母菌可干扰计数,对影红细胞容易漏检
尤其不能明确病理管型的分类
尿有形成分分析仪性能评价
仪器在投入使用前的性能评价:仪器投入使用 前,应通过分析系统的评价验证其性能是否能达 到设备说明书的性能要求
评价内容:精密度、准确度、携带污染率
仪器质量控制
质控品为高低两种浓度的配套质控品
全自动尿有形成分分析仪检测原理简图
临床应用
红细胞:鉴别非均性血尿和均一性血尿;结晶菌增多时,可引起 红细胞假性增高
白细胞和细菌:白细胞和细菌增高常见于泌尿系统感染;大量上 皮细胞、真菌、滴虫、脂肪滴可引起尿白细胞计数假性增高
上皮细胞:正常尿中可见少量鳞状上皮细胞,泌尿道炎症时尿液 上皮细胞增多;白细胞、滴虫等可引起上皮细胞假性增高
细胞管型:红细胞—提示肾出血、肾小球疾病;白细胞—提示肾脏有 细菌感染性病变;肾上皮—常见于肾小管病变
腊样管型—提示肾小管有严重病变;
脂肪管型—提示肾小管、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脂肪变性
结晶
草酸钙结晶:新鲜尿液中含有大量草酸钙结晶而又有膀 胱刺激症时,多为肾或膀胱结石的征兆
尿酸结晶:见于急性痛风症、儿童急性发热、慢性间质 性肾炎
精密的仪器无法取 代显微镜检查,显 微镜检查是尿液有 形成份检查的金标

离心镜检法—尿沉渣镜检
尿沉渣镜检:应用显微镜对尿沉淀物进行检查,识别尿液 中细胞、管型、结晶、细菌、寄生虫各种病理成分;辅助对泌 尿系统疾病作出诊断、定位、鉴别诊断及预后判断
尿沉渣离心机为有盖的水平离心机, 应能提供400g的相对离心力离心机内 温度应在15-25摄氏度,离心管为标准 的尿沉渣离心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