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豆知识
(四)综合利用
1.食用
(1)配合粉
• 主要用于同玉米、小麦、高粱制作“混 合粉”,以使营养互补 • 一般为25%大豆加75%的面粉 • 大豆粉掺入面粉中,制成面包、饼干及 甜饼性油 • 美国、巴西、及我国北方等大豆主产地 区的主要食用油 • 豆油的消化率为98.5% • 豆油油质好、营养价值高、颜色浅黄至 深褐,一般多进行精练、脱色 • 黄曲酶毒素
• 种皮为青色 • 青皮青仁大豆 • 青皮黄仁大豆
3.黑大豆
• 种皮为黑色 • 黑皮青仁大豆 • 黑皮黄仁大豆
4.其它色大豆
• • • • 褐色 棕色 赤色 杂色
5.饲料豆(秣食豆)
• • • • 一般籽粒较小 呈扁长椭圆形(肾脏形) 两片子叶上有凹陷圆点 种皮略有光泽或无光泽
(三)、按生育期分
4. 东南秋大豆区
• 地域:湖南、广东东部、江西中部和福 建大部 • 面积占全国的5%左右 • 一秋季大豆为主
5.华南大豆区
• 地域:广东、广西、云南省南部 • 面积和总产很少 • 可一年四季种植
三、品质与综合利用
(一)籽粒品质
• • • • • 含油率16.3~23%左右 蛋白质37%~48% 碳水化合物26%~30%左右 粗纤维5.9%~6.6% 粗灰分5 %~5.2%
二、大豆的器官
(一) 根系
• 直根系:有主、侧根之分 • 根系入土深度约l米左右,整个根系形如钟罩 • 80%以上根系分布在5~20厘米土层中,10%分 布在20~30厘米土层中,少量根系分布在30厘 米土层以下 • 大豆根系着生许多根瘤 • 根瘤主要集中在5~20厘米的根层中 • 根瘤菌以大豆植株光合产物作为能源,同时吸 收空气中游离的氮素,固定成含氮化合物,供 大豆生长发育之需
大 豆 栽 培
崔彦宏
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
第一节 概 述
一、起源与传播
(一) 名称
• • • • • • • 中文名:大豆 别称:黄豆、黑豆 古称:菽,秦、汉后称大豆 英文名:Soybean,Soy 学名: Glycine max (L.) Merrill 分类:豆科大豆属一年生草本 五谷:“黍、稷、稻、粱、菽”
大豆籽粒各部为营养成分含量 部位 全粒 子叶 胚芽 种皮 百分比 100 90 2 8 蛋白质 38.06 41.33 36.93 7.0 淀粉 12.66 14.6 17.82 21.02 油脂 17.8 20.75 10.45 0.6 灰分 4.44 4.38 4.08 3.83
1. 蛋白质
%
(百克/公 顷) 2338.4 2639.7 2642.4 1415 1916.8 986 1909.1
45.80 39.10 13.30 1.18 0.57 0.06
Source: FAO Production Year Book 2002
其他 24% 美国 36% 印度 7% 中国 12%
巴西 21%
来源:全国农业统计年鉴,2001
3. 大豆国际贸易
(1)世界大豆出口情况 • 美国出口量居世界第一位,出口量占其总 产量的39%,出口大豆占世界总出口量的 51%,豆油占16.7%,豆粕占21.5% • 巴西出口量占27% ,阿根廷占13% • 美国、巴西和阿根廷的大豆出口量占世界 的91% • 南美和美国大豆交替供应着世界市场
世界各地区大豆生产情况
收获面积 地区 (千公顷) 世界 北美洲 南美洲 亚洲 欧洲 非洲 大洋洲 75539.9 30647.2 26134.5 16601.8 1088.7 1012.7 55.0 40.57 34.60 21.98 1.44 1.34 0.07 产量 单产
%
(千吨) 176638.8 80899.3 69057.9 23491.3 2086.8 998.6 105.0
1. 茎生长习性
• 依据大豆茎的生长习性划分为三种类型
( 1 )蔓生型
• • • • • • • • • 主茎细而长、分枝发达 分枝长 主茎和分枝的粗、细、 长、短区别不明显 植株上部具有明显的缠绕性或匍匐性 叶片和种子均较小 多为无限结荚习性 在系统发育上近原始类型 抗逆性强,不耐水、肥 产量较低
(5)糕点
2. 饲用
• • • • • 豆粒直接做饲料 干秸 青秸 豆荚 豆粕
3. 工业原料
• 大豆及其饼粕可用以生产人造奶油、人 造橡胶、人造纤维、涂料、塑料等数百 种工业产品
4. 医药
• 中医认为:大豆性甘平,具有补脾益气 、清热解毒的功效。 • 煮汤饮服能清热,利小便,解毒。 • 可用于配合治疗胃中积热、水胀肿毒、 小便不畅。 • 黑豆性甘温,具有补肾滋阴、补血明目 、除温利水等功能。
2. 黄淮流域夏大豆区
• 地域:山东,河南中北部,河北中南部 ,江苏、安徽北部,关中平原、甘肃南 部和山西南部 • 面积占全国的33%左右 • 总产占全国的35%左右 • 包括二个副区: • (1)黄淮平原夏大豆区 • (2)黄河中游夏大豆区
3. 长江流域夏大豆区
• 地域:河南南部,汉中南部,江苏、安 徽南部,浙江西北部,江西北部,湖南 、湖北、四川大部,广西、云南北部 • 面积占全国的15%左右 • 总产占占全国的17%左右
• • • • 世界四大油料作物:大豆、花生、向日葵、油菜 大豆籽粒含油率16.3~25%左右 每克大豆脂肪的热量可达9386卡 脂肪酸的构成:亚油酸47.5%~48.6%,棕榈酸 13.8%~14.2%,硬脂酸4.5%~5.2%,油酸22% ~25.5%,不饱和脂肪酸占80.8% • 动物性油脂中含有大量的胆固醇,大豆油脂中只 含有脂醇而没有胆固醇 • 豆油消化率为98.5% • 大豆油主要食用,美国食用油有60%是大豆油, 巴西占95%。
5. 养地作物
• 可固定氮素
第二节 大豆生物学基础
一、大豆的类型
(一)、按大豆播种季节分
• 春大豆:我国以春大豆为主,春天播种,十月份收 获。主要分布于东北三省,河北、山西中北部,陕 西北部及西北各省(区) • 夏大豆:大多在小麦等冬季作物收获后播种,为麦 豆轮作的一年二熟制或二年三熟制。主要分布于黄 淮平原和长江流域各省 • 秋大豆:通常是早稻收割后播种,大豆收获后再播 冬季作物,形成一年三熟制。浙江、江西的中南部 、湖南的南部、福建和台湾的全部种植秋大豆较多 • 冬大豆: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及云南南部。冬季 气温高,终年无霜,春、夏、秋、冬四季均可种植 大豆,但播种面积不大
2002年世界各主要国家大豆种植情况
其他 24%
美国 42%
印度 2% 中国 9% 巴西 23%
2002年世界各主要国家大豆生产情况
2. 我国大豆生产概况
• 全国各地都有大豆种植 • 东北和华北为最多 • 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黑龙江、内蒙古 、安徽、河南、吉林、山东、河北、辽 宁等 • 河北省种植面积占全国的4%,总产占全 国的3.65%,排第七位。
(二)、按种皮色分
1.黄大豆
• 种皮为黄色 • 按其粒形又分东北黄大豆和一般黄大豆 两类 • 东北黄大豆粒色为黄色、粒形多为圆形 、椭圆形,有光泽或微有光泽。脐色多 为黄褐、淡褐或深褐色。 • 一般黄大豆,粒色一般为黄色、淡蓼、 淡褐或深褐色。 • 此类大豆约占大豆总产量的90%以上
2.青大豆
1800 1600 1400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0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年份
进口量(万吨)
我国近年大豆进口情况
二、大豆种植区划
1. 北方一年一熟春大豆区
• 地域: 东北三省,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北 三省的北部,甘肃大部,青海东北和新疆部分 地区。 • 面积占全国的45%左右,总产占全国的40%左 右 • 包括四个副区: • (1)东北春大豆区,我国大豆的主产区 • (2)华北春大豆区 • (3)西北黄土高原春大豆区 • (4)西北春大豆灌溉区
其他 9% 阿根廷 13%
美国 51%
巴西 27%
2001年世界各主要国家大豆出口情况
(2)世界大豆进出口情况
• 欧共体和亚太是最主要的大豆进口地区 • 中国占29%,荷兰占11%,日本占8%,德 国占8% • 中国的进口量近年来迅猛增长,是世界大 豆进口增长的源动力之一。
中国 29% 其他 30%
• • • • • • 大豆蛋白质含量为37%~48% 比一般谷类高3倍 比薯类高16倍 比猪、牛、羊肉高一倍 比鸡蛋高0.5倍 所含氨基酸比较平衡,尤其是赖氨酸含量比较 高 • 属于全价蛋白质,容易被人体吸收 • 是世界主要的植物性蛋白食物来源 • 也是唯一能够替代动物性蛋白的植物食品
2. 油脂
3. 胰蛋白酶抑制素
• 大豆籽粒当中含有胰蛋白酶抑制素,能够 阻碍动物对大豆蛋白质的消化作用,长期 食用后使胰脏胀大 • 大豆籽粒中含有凝血素,可使红血球凝固 • 大豆经过高温蒸煮10分钟后,80%的胰蛋 白酶抑制素与凝血素被破坏,可以消除对 大豆蛋白质营养的阻碍作用 • 大豆制品应当经过一定高温加工后在食用
全国各主要省份大豆生产情况
省份 全国 黑龙江 内蒙古 安徽 河南 吉林 山东 河北 辽宁 面积 (千公顷) 9481.8 3326.3 755 679.7 563.5 432.6 395.4 379.2 333.1 35.08 7.96 7.17 5.94 4.56 4.17 4.00 3.51 % 总产量 (万吨) 1540.7 496.2 83.4 89.4 107.6 110.5 91 56.3 54.2 32.21 5.41 5.80 6.98 7.17 5.91 3.65 3.52 % 单产量 (公斤) 1625 1492 1105 1315 1909 2554 2301 1485 1627
(二)秸秆
大豆秸秆营养成分含量 种类 水分 蛋白质 脂肪 纤维素 无氮浸出物 灰分 鲜秸秆 76.4 4.1 1.0 7.8 9.8 2.4 干秸秆 13.5 13.8 2.8 28.8 34.0 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