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豆基本知识

大豆基本知识

(一)大豆基本常识大豆属于蝶形花科,大豆属。

别名黄豆。

我国许多古书上曾称大豆为菽,《诗经》中就有:“中原有菽,庶民采之”的记载;西晋杜预对菽字注释:“菽,大豆也”;秦汉以后就以豆字代替菽字了。

大豆原产于我国,据推算,我国种植大豆已有4700多年的历史。

欧美各国栽培大豆的历史很短,大约在19世纪后期才从我国传去。

本世纪30年代,大豆栽培已遍及世界各国。

(二)大豆分类和等级1、按播种季节不同大豆按其播种季节的不同,可分为春大豆、夏大豆、秋大豆和冬大豆四类,但以春大豆占多数。

2、大豆按种皮的颜色和粒形分五类黄大豆:种皮为黄色,按粒形又分东北黄大豆和一般黄大豆两类。

东北黄大豆:粒色为黄色。

粒形多为圆形、椭圆形,有光泽或微光泽。

脐色多为黄褐、淡褐或深褐色。

一般黄大豆:粒色一般为黄色、淡黄色。

粒形较小,多为扁圆和长椭圆形。

脐色为黄褐、淡褐或深褐色。

青大豆:种皮为青色;黑大色:种皮为黑色;其它色大豆:种皮为褐色、棕色、赤色等单一颜色大豆;饲料豆(秣食豆):一般籽粒较小.呈扁长椭圆形(肾脏形).两片子叶上有凹陷圆点,种皮略有光泽或无光泽。

(三)转基因大豆和非转基因大豆之间的关系近年来,转基因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大豆亦不例外。

大豆由于采用了转基因技术,产量和成本都有所改善。

美国从1996年开始引入转基因大豆种植,由于在产量和种植成本上的双重优势,美国转基因大豆的种植面积从1996年试种一直发展到2000年的4000万英亩,占到54%,2001年更占到68%,是世界上种植转基因大豆最多的国家。

南美洲阿根廷98%为转基因大豆,巴西在2003年9月份解除了转基因大豆播种和销售禁令。

中国种植的非转基因大豆占国内大豆产量的95%以上。

但由于国内大豆短缺,每年需要从国际市场上进口大量的转基因大豆,在2003年度,进口大豆的使用量已经超过国内大豆。

尽管转基因大豆已经广泛种植及应用,许多国家对转基因大豆的安全问题持有怀疑态度,采取一些措施管理转基因大豆的使用。

我国也制定了一系列转基因的管理规定,防止转基因大豆影响国内物种的安全。

规定进口企业只能加工转基因大豆,禁止转基因大豆在国内市场的流通。

在国际期货市场上,美国交易的大豆没有明确分类,转基因大豆和非转基因大豆都可以交割;日本的东京谷物交易所(TGE)将转基因大豆和非转基因大豆分开交易,大连交易所也推出了黄大豆1号合约,交易非转基因大豆,目前,大连交易所交易的大豆仅限于非转基因大豆。

在当前的全球大豆市场上,由于人们开始对转基因生物心存疑虑,所以非转基因品种在人们心目中有着较高的市场地位,而且由于非转基因的大豆的生产成本较高,供应量相对较少,所以其价格自然要比转基因大豆高,这一点可以从东京谷物交易所的非转基因大豆合约和一般大豆合约的交易中得到验证。

在TGE,非转基因大豆比转基因大豆的价格高出5%以上。

但在我国市场上,进口大豆(主要是转基因大豆)的价格与国产大豆(非转基因大豆)价格在不同的月份价格差异不尽相同。

在新大豆上市之时,国产大豆和进口大豆主要的用处为榨油,因为进口大豆的出油率较高,压榨效益好,受到国内消费大豆的大户——油脂厂的欢迎,国产大豆对进口大豆有一定的贴水,价格比进口大豆低,相对于国外大豆有一定的贴水。

理论上贴水的幅度应该是油厂用两种不同大豆的效益差。

国产大豆价格=豆粕价格×0.83+豆油价格×0.16+120+利润,而进口大豆价格=豆粕价格×0.80+豆油价格×0.18+120+利润,价差=豆粕价格×(-0.03)+豆油价格×0.02,举例来说,如果豆粕价格为2800,豆油价格为7800,那么理论国产大豆的贴水为72元/吨。

从公式中来看,贴水的大小主要看豆粕和豆油的价格,如果豆粕价格高,豆油价格低,则贴水较小;反之则大。

如果出现极端的情况,豆粕价格奇高,而豆油价格低,理论上国产油用大豆可以出现升水,这种情况在豆粕/豆油>2/3时会出现,一般来说,可能性比较小。

到了每年4~5月份,南美大豆上市以后,国产大豆基本退出榨油领域,此时国产大豆为食用为主,这段时期一直持续到国产新大豆上市,对进口大豆有一定的升水,即价格高于进口大豆。

比较大连商品交易所和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不同月份的期货价格就能发现这一点。

国内大豆合约价格从11月份到次年的9月份一般呈递增态势,高点一般在9月;而CBOT大豆价格从11月份从次年的3月代表了北美大豆的价格,从5月份到9月份由于南美大豆的大量上市,价格有相当大的差距,此时CBOT大豆代表了南美大豆的价格,CBOT大豆价格的高点一般出现在3月。

表:CBOT大豆各月份合约与DCE大豆各月份合约比较注:进口价=(CBOT报价+200)×0.36744×8.3×1.13×1.03+100(四)大豆生产及产区分布大豆生产的全球布局在不断发生改变,历史上我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现在则是大豆最大的净进口国,大豆生产的竞争力处于不断下降之势。

目前全球大豆产量最大的国家为美国,后面依次为巴西、阿根廷和中国。

巴西的产量增长速度非常快,在2~3年内,有望取代美国成为最大的大豆生产国。

1.美国大豆产区布局大豆在美国虽然是普遍种植的作物之一,但主要集中在西经70~87°、北纬30~49°这一地域范围,总种植面积约为2940万公顷,主要的生产州是伊利诺斯、依阿华、明尼苏达、印第安那这几个州,这四个州产量占总体产量约52%,前10州占总产量约80%。

产区分布图2.巴西大豆产区分布巴西目前的大豆种植面积有2000万公顷,主要分布中西部地区和南部的帕拉南(Parana)地区,其中前者是巴西大豆新产区,后者是巴西传统的大豆产区。

前者处于偏热带地区,后者处于温带地区。

巴西蕴有极大的生产能力,光其Cerrado地区就有约2亿公顷土地,相当于整个美国中部的面积;其中再扣除20%的自然土地储备外,还有1.34亿公顷适合于大规模机械化作业。

产区分布图3、阿根廷大豆产区分布4、中国大豆产区分布中国大豆生产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

总种植面积在900公顷左右,年产1650万吨。

(四)大豆各主要生长期与气候条件的关系一.大豆各主要生长期与气候条件的关系1.对温度的要求大豆是喜温作物,在温暖的环境下生长良好。

发芽最低温度在6~8℃,在10~12℃发芽正常;发育期间以15~25℃最适宜;大豆进入花芽分化以后,温度低于15℃发育受阻,影响受精结实;后期温度降低到10~12℃时灌浆受影响。

全发育期要求1700~2900℃的有效积温。

大豆的幼苗对低温有一定的抵抗能力。

一般温度在不低于零下4℃时,大豆幼苗只受轻害,超过零下5℃时幼苗全部受冻害。

幼苗的抗寒力与幼苗生长状况有关,在真叶出现前抗寒力较强,真叶出现后抗寒力显著减弱。

2.对光照和光周期的要求大豆是喜光作物,对光照条件好坏反应较敏感。

由于大豆花荚分布在植株上部,因此上部各位置叶片都要求得到充足的阳光,以利于叶片进行光合作用,以便将有机养分输送到各部位花荚。

所以栽培过程中要保证大豆群体生长植株透光良好,每层叶片都能得到较好的光照条件进行光合作用,才能有效地提高产量。

大豆是短日照作物,就是说在一昼夜的光照与黑暗的交替中,大豆要求较长的黑暗和较短的光照时间。

具备这种条件就能提早开花,否则生育期变长。

这种对长黑暗、短日照条件的要求,只在大豆生长发育的一定时期有此反映,即当大豆的第一个复叶片出现时,就开始光周期特性反应。

这种反应达到满足的标志,是花萼原基开始出现。

从此之后即使放在长光照条件下也能开花结实,对光周期反应结束。

大豆光周期反应的这一特性,在大豆引种时应特别注意。

品种所处的纬度不同,对日照反应也不同。

高纬度地区品种生长在日照较长的环境下,对日照反应不很敏感,属中晚熟品种。

因此由北向南引种会加速成熟;半蔓型的会变直立,植株变矮,结实减少。

相反由南向北引种,会延长生育期,植株变得高大,所以南北不宜大幅度调种。

3.大豆对水分的要求大豆需水较多,每形成l克干物质,需耗水600~1000克,比高梁、玉米还要多。

大豆对水分的要求在不同生长期是不同的。

种子萌发时要求土壤有较多的水分,满足种子吸水膨胀萌芽之需,这时吸收的水分,相当种子风干重的120%~140%。

适宜的土壤最大持水量为50%~60%,若土壤最大持水量低于45%,种子虽然能发芽,但出苗很困难。

种子大小不同,需水多少也不同。

一般大粒种子需水较多,适宜在雨量充沛、土壤湿润地区栽培;小粒种子需水较少,多在干旱地区种植。

大豆幼苗时期地上部生长缓慢,根系生长较快,如果土壤水分偏多根系入土则浅,根量也少,不利形成强大根系。

这时以土壤增加温度,通气性好,于根系生长有利。

从初花到盛花期,大豆植株生长最快,需水量增大。

要求土壤保持足够的湿润,但又不要雨水过多,气候不湿不燥,阳光充足。

初花期受旱,营养体生长受影响,开花结荚数减少,落花、落荚数增多。

从结荚到鼓粒时仍需较多的水分,否则会造成幼荚脱落和秕粒、秕荚。

大豆从初花期到鼓粒初期长达50多天的时间内,一直保持较高的吸水能力。

农谚有“大豆干花湿荚,亩收石八;干荚湿花,有秆无瓜。

”说明水分在大豆花荚、鼓粒期是十分重要的环境因素。

大豆成熟前要求水分稍少。

而气温高,阳光充足则能促进大豆子粒充实饱满。

4.对土壤及养分的要求大豆对土壤适应能力较强,几乎所有的土壤均可以生长,对土壤的酸碱度适应范围pH值在6~7.5之间,以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土层深厚、保水性强的土壤最为适宜。

大豆在田间生长条件下,每生产50千克子粒,需吸收氮素3.6千克;磷0.6~0.75千克;氧化钾1.25千克。

比生产等量的小麦、玉米需肥都多。

大豆不同阶段吸肥速度和数量与干物质积累相适应。

初花期至鼓粒期的50多天中,大豆一直保持较高的吸肥能力。

从分枝期到鼓粒期吸收氮素占全生长期吸氮总量的95.1%,每日吸氮量以盛花到结荚期为最高。

这个时期吸收磷也是最多,达全生长期吸收磷总量的l/3,其次吸磷多的时期是苗期和分枝期,占总量的l/4。

因此在大豆栽培中除了播种前在土壤中增施磷肥外,在生长期间叶面喷磷肥,增产效果很明显。

对氮肥的供给则应以有机肥作底肥,并在始花期(大豆吸氮高峰开始时期)追施氮肥,增产效果显著。

二大豆生长发育时期的特点1.种子萌发特点大豆种子富含蛋白质、脂肪,在种子发芽时需吸收比本身重l~1.5倍的水分,才能使蛋白质、脂肪分解成可溶性养分供胚芽生长。

2.幼苗生长特点发芽时子叶带着幼芽露出地表,子叶出土后即展开,经阳光照射由黄转绿,开始光合作用。

胚芽继续生长,第一对单叶展开,这时幼苗具有两个节和一个节间。

在生产中大豆第一个节间的长短,是一个重要的形态指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