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与客体
——从哲学发展角度试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本体论
地质系于谦00212011
主体与客体,认识论与本体论的关系而论,是被近代哲学凸现,又被现代哲学张扬的哲学的主要问题。
在某种意义上说,近现代哲学流派都是以自觉审视、解决这一问题为起点而建构的。
近现代西方哲学虽然立足于不同角度分析、阐释了这一问题,但是从总体上看,却都未超越各自认识的局限。
马克思主义哲学找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现实基础,实现了物质本体论和科学认识论的统一。
古代哲学是以认识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的同一化为前提的,所以古代哲学的内容主要是本体论。
西方哲学自亚里士多德起,就作为一门独立的学问主要研究本体。
古代本体哲学的主要特点是直接分析人所面对的“外在世界”(或自然界),坚信哲学本体论所描述的就是独立自存的“外在世界”之本体。
古代哲学没有自觉地把思维、主体从自然界中区分独立出来,所以没有关于主体与客体对立及统一关系的认识论研究,没有突出本体论与认识论的关系问题,古代各哲学都不同程度地具有主观特点。
近代哲学以来,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间的差异性问题突出,从而认识论成了哲学的首要问题,近代认识论显著特点是把“主体与客体二分法”作为既定的前提,并力图从认识关系上解决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性问题,近代哲学所思考的主体与客体关系问题,实际上是对古代哲学所认同的认识(主体)同“外在世界”(客体)相一致的前提问题的反思。
近代认识论的核心是研究认识经验(主体)与认识对象(客体)的关系是否就是“外在世界”(本体)与其相应的认识经验(认识)的关系的问题,而这也即认识论与本体论的关系问题。
近代哲学的特点是从认识论入手解决本体论问题,近代唯物主义哲学以主体、认识的“白板说”、“直观反映论”为前提,解释了主体同客体也即认识同“外在世界”的一致性问题。
它承认认识的客体就是“外在世界”,但把客体同“外在世界”关系简单化并忽视主体作用,又成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唯物论。
近代唯心主义以承认主体的能动性为前提,通过主体自身的“创造”、“构造”或“同一”活动实现主体与客体,认识与认识对象的同一。
但是,它的认识所面对的就不再是独立自存的“外在世界”,而是主体产生的、与主体相关联的客体世界,近代唯心主义否定了在认识、主体、思维关系以外的对象,即事物的独立自存性,成为“自我中心困境哲学”。
近代“主体与客体两分法”的思维方式还形成一种以康德为代表的不可知论,它一方面宣告以近代认识论为基础,只能建立关于“现象界”的理论,“物自体”(本体)不可知;另一方面又断定在“现象界”中,人为自然立法。
这种不可知论实际上暴露出近代认识论哲学自身的局限性,它集中地突现了近代哲学认识论与本体论的矛盾。
现代哲学是以反思近代哲学自身的问题为契机而建立的,它通过“康德问题”,向近代哲学尤其以黑格尔为代表的本体论唯心主义展开论战,逐渐在认识论和本体论上展开新的观念。
新实在论批判了本体论唯心主义哲学的“自我中心困境”性质,肯定了本体论对于认识论的基础作用。
一方面断定了认识对象、客体具有不依赖于人的心灵和主体的客观性、独立性,以此反对本体论上的唯心主义而坚持实在论;但另一方面又指出,它所讲的具有独立
性的对象、客体是指在关系内的对象、客体的“独立性”。
它虽然反对了客体依赖主体的本体论唯心主义结论,但它局限于“关系内”也无法证明其本体论理论中的客体、对象就是“外在世界”。
从根本上说,她仅仅在本体论上否定了唯心主义,而客体的独立自存性,仅仅在认识论领域重新恢复起来,承认了认识论上客体与主体具有“平等”地位。
科学主义哲学流派批判了近代认识论,但它否定本体论,实际上取消了认识论与本体论关系。
在科学主义哲学家看来,近代哲学局限于认识经验和认识对象关系性质的实在论和唯心论主体,近代认识论先在地把主体与客体二元对立起来,并把认识论主题界定为讨论认识经验与认识对象的关系是否就是客观实在同其相适应的经验的关系。
科学主义哲学以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性出发,以反对二元论哲学为名,取消了本体论问题,把哲学认识论化。
毫无疑问,科学主义哲学在批判近代哲学二元论,在关于认识的标准上均有许多合理的思想,但是,科学主义哲学从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性出发,把哲学对象仅仅局限于人的经验世界中,反对在认识论中谈意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问题,否定了传统哲学本体论所讲的本体。
人本主义哲学,在批判近代哲学中,不仅反对其“主体与客体两分法”的认识论,而且反对一切认识论主义即从认识论出发构造本体论的哲学,它重新强调本体论的基础地位。
人本主义哲学(尤其是存在主义)把哲学的对象集中在人和人的世界上,它的本体论哲学所讲的“世界”是人处于其中并离不开人的世界,实际是人的价值世界,显然是不同于传统本体论哲学所讲的“客观世界”和“客观本体”的。
人本主义哲学囿于“人的世界”,从社会关系上谈本体论哲学,否定“自然的所有独立的本体论问题”,把世界人本化。
与上述哲学不同,自然主义肯定有在感觉之外的客体存在。
比起其他当代西方哲学思潮,自然主义的观点更有利于全面解决自我中心困境问题,但是,自然主义哲学的认识论主要从生理学上分析知觉的“刺激——反应”关系,以知觉的指述作用肯定客体存在,没有充分认识到实践的作用。
所以自然主义的认识论不同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近代现代西方哲学在不同层面上陷入认识论和本体论分离的危机。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科学的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它指出,人类通过实践改造“外在自然界”,创造出实践和认识的“客体”,并在认识“客体”中反映“客体”的本质和证明“客体”的独立存在。
以实践为基础对思维的此岸性问题的科学解决,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解释了本体论与认识论的辩证关系,为认识论和本体论的统一提供了正确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基础上把本体论和认识论有机地统一起来,强调关于客观世界的本体论是建立认识论的基础。
而科学的认识论是保障本体论的条件。
列宁在给物质下定义时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反映”。
列宁的物质定义充分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物质本体论和科学认识论辩证统一起来的特点。
物质的客观存在是认识成立的基础。
但物质的存在又只有通过认识才能肯定和知道。
没有科学的认识论,说明不了如何才能认识到存在,关于“存在”的本体论就会陷入独断论的断定;没有物质本体论,不承认“外在世界”的独立存在,认识论哲学就会陷入“自我中心困境”。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实现了认识论领域的革命性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科学的认识论为武器,实现了关于现实世界的本体论和科学的认识论的历史的、逻辑的统一。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主体与客体双重关系的辩证性。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不是先在存在的,也不只是认识关系。
从根本上说,主体与客体是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
正是在人类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形成了主体与客体的实践关系与认识关系,在实践中,主体是现实的人,客体是主体改造的部分外界的对象,主体与客体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认识中,主体与客体关系实质上是对实践活动的反思,是基于实践
建立的。
所以认识的客体是实践中改造过的自然界。
认识的主体是现实的人。
在认识中主体与客体关系表现为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主体与客体的实践和认识的双重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其中实践关系是基础。
主体与客体双重关系的辩证性表明,主体对客体既是有目的改造关系,又是有能动性的反映关系,所以解决主体与客体关系就不只是理论上的任务,而且更是实践上的任务。
其次,揭示了“认识关系”的相对独立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实践对于认识的基础作用,阐明了认识的本质是实践基础上的能动反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认识都是在实践中形成的,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指出“认识关系”或“认识形式”都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应该在实践中理解认识形式或关系。
最后,提供了“比较”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客观事物的手段。
马克思说:“人的思想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检验理论的标准作用,人类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把主观同客观对象联系起来,通过改造对象,反映对象,揭示对象的规律,在实现主体同客体、认识同事物的实践的、理论的双重统一中,辨别理论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科学认识论,解决了主体与客体的双重统一关系,解释了“认识关系”的相对性,提供了检验思维,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实现了关于客观世界的本体论与科学的认识论之间的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充分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鲜明的个性和强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