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考地理复习必修3第2章第1课时《沙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精品PPT课件
高考地理复习必修3第2章第1课时《沙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精品PPT课件
设置沙障工程
设置沙障——草方格
c.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宜林则林 宜牧则牧
现有林地
作为防护林
绿洲边缘的 灌草林带
已荒漠化的地方
发展林业、牧业
退耕还林 退耕还牧
d.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能源问题
解决能源
的途径
开源
营造薪炭林 新建沼气池 利用风能、太阳能
节流 推广省柴灶
e.控制人口增长
利
大 兴 安 岭 以 西
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
2.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
a.地形
东部:辽阔的高原
西部:山系与盆地相 间分布
贺兰山
b.气候:干旱
从降水量、海陆位置、载畜量、 自然景观、农业特色等分析
降水 距海远近 载畜量 自然景观 干旱地区 农业特色
西部
东部
以下200 mm以上
【教师总结】
降水 距海远近 载畜量 自然景观 干旱地区 农业特色
人 为 因 素
主要表现
过度 樵采 过度 放牧 过度 开垦
水资源利用不当
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 环保
规律总结 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成因 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共同作用的结果。干旱的自然特征本身就包含着 荒漠化的潜在威胁;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 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而人为因 素大大加速了土地荒漠化这一过程的发展,并且 常常起决定性的作用,分析如下:
2. 结合具体生态问题分析其产 生的原因,并就防治措施提出 可行性建议。
3. 考查学生分析该区域森林、 湿地等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及其危害。
4. 要求学生能用可持续发展的 观点就生态环境问题综合治理 措施提出合理性建议。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1课时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 西北地区为例
一、 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于
控制人口增长
建立人口、
防
资源、环境
治
协调发展的生
荒
提高人口素质
态系统
漠 化
表解荒漠化的防治对策
措施 合理 用水
封沙 禁牧
具体内容
①农作区,可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 ②牧区草原要减少水井数量;③合理分配河流上、 中、下游水资源
①绿洲外围封沙育草,绿洲前沿建防沙林带,绿洲 内部建农田防护林网;②设置沙障固沙工程;③从 土地适宜性出发,宜牧则牧
补充: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时期 人文因素 发生荒漠化区域
古代(唐 宋后)
盲目恳耕,战争, 瘟疫
塔里木盆地沙漠边缘
近代(清 代后)
涌向“口外”, “开放蒙禁”造 成大规模移民开
垦
内蒙古南部农牧过度 地带,使农牧界限向
西北推进
现代(建 国后)
人口压力,管理 失误
草原牧区和旱农地区
三 、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原因
※荒漠化的自然原因是:干旱和气候异常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1.根本原因: a.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b.人类的活动不当
2.人为原因的表现
据统计,在西 北地区荒漠化 土地面积中, 人类活动不当 引起的占90% 以上。
(1)过度樵采
(2)过度放牧
(3)过度开垦
※归纳:
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影响西北地区
荒漠 危害 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化防
威胁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治的 防治 对策 内容
和措
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施
维护 生态平衡 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 防治原则 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
防治 措施
合理利用 水资源 利用 生物措施和 工程 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调 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 能源 问题 控制 人口 增长
荒漠般的景观
土地的生产力长 期丧失
土地沙漠化
石质荒漠化
次生盐渍化
西北地区是我国 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 a. 自然界线: 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 b.行政范围: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 c.气候区:非季风区(年降水量<400mm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具体措施 a.合理利用水资源
西 干旱内陆区
海陆 位置
牧区草原
东 改善灌溉技术
农作区
合理分配河 流水资源
少
减少水井数量
推广节水农业 降水量 多
新疆坎儿井——利用地下水
b.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建防护林
生物 措施
工程 措施
绿 外围沙漠边缘
封沙育草
洲 地
前沿地带
营造防沙林带
区
内部
农田防护林网
缺 水 源 流沙地区 地 区
干旱
为主 荒 的自 漠 然特 化
征
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 半湿润地区的① 土地退化,是气候变 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 相互作用的产物
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 而引起的② 土地沙漠化、③ 石质荒漠 化和④ 次生盐渍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荒漠化过程
植地 被面 破裸 坏露
风沙侵蚀 水土流失
土壤中的水 分和养分流 失
考纲展示
1. 土地荒漠化的概念、类型。
2. 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发展和 分布。
3. 荒漠化的防治。
4. 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危害 和治理措施。
5. 森林的环境效益、分布。
6. 热带雨林破坏的原因和保护 措施。
7. 湿地的作用、开发利用中的 问题及保护等。
1. 要求学生能根据给出的某区 域的图文信息材料,判断分析 该区域存在的生态问题(水土 流失、荒漠化、盐碱化等)。
区)
东部:⑦草原 植被:草原、荒漠为主 西部:沙漠和戈壁为主
地表水⑧贫乏,河流欠发育,流 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
荒 漠
生态 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 化
环境 漠
的
脆弱 植被⑨稀少,土壤发育⑩差 ,平 潜
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在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
威 胁
的季节
#气候异常
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
西部
东部
少
以下200 mm以上
多
远
近
小
大
沙漠、戈壁
荒漠草原、草原
干
旱
半干旱
绿洲农牧业
草原畜牧业、灌溉 农业
⑤ 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
干旱 为主
位置 山—古长城一线以北 亚欧大陆腹地
的自 然特
地形
东部:辽阔坦荡的⑥ 高原 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征(我
国西 北地
深居大陆内部 气候:干旱 山岭重重阻隔
人为因素 典型地区
过度樵采
能源缺乏地 区
主要危害
植被遭到破坏
过度放牧
半干旱草原 牧区,干旱
绿洲边缘
加速了草原退化和 沙化进程
过度开垦
农恳区周围 及荒漠绿洲
使土壤风蚀沙化及 次生盐渍化
完成P18活动
二 、 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荒 荒漠化
荒漠景观 连片分散的土地退化
漠 加剧 化 人为原因 的
人口激增 对生态环境压力加大 人类活动不当,对资源利用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