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家化的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上海家化的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上海家化的内部控制案例分析上海家化的内部控制案例分析【摘要】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众对日化用品的要求亦随之提高。

面临着市场的变化,以及国际强势品牌的争夺,上海家化在努力维系自身市场的同时,却暴露了企业内部控制的丑闻。

针对内部控制三大缺陷,本文以案例分析的形式,挖掘三大缺陷深层次的原因,并依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要求,从五要素方面依次分析,最终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上海家化;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日化市场销售额平均以每年12.4%的速度增长,最高达到15.6%,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国民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

但是,以宝洁、联合利华为代表的外国强势洋品牌纷纷抢占中国市场,严重挤压了本土日化企业的生存空间。

在我国仅有的七家上市的日化企业中,除了上海家化,其他七家企业,例如索芙特、两面针、霸王,均由于经营惨淡而业绩堪忧,面临退市危机。

但是,随着2013年一份内控调查报告的出现,上海家化完美的经营形象倒塌,其中的内控问题暴露在投资者的面前。

本文以上海家化的内部控制为主题,用案例研究的形式进行分析,试图为如今夹缝中生存的本土日化企业发展中遇见的内部控制问题贡献个人建议。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上海家化作为国内化妆品行业首家上市企业,是国内日化行业中的龙头企为上海家化后期的治理埋下了矛盾的种子。

葛文耀一手培育壮大了家化,对企业感情很深,希望能将企业带到一个新的高度,打造一家时尚集团,因此力主扩张。

从而,在物色投资者时,葛文耀曾强调拒绝财务投资者和短期投资者,选择平安是看中其金融实力,会长期持有家化股票,并且会投巨资支持家化产业发展。

并且希望平安可以使家化坚持现有的战略发展方向。

但是,平安作为投资者与资本运作者,更加看重的是家化资产增值。

自其成为大股东以来,曾经以3000多万的价格出售了家化集团位于上海机场附近的一块地,并且还希望出售酒店、办公楼等物业,甚至曾经计划将家化集团旗下资产包装为信托产品出售,但是此举遭到了管理层的激烈反抗。

二者的矛盾不断累积,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不断恶化。

甚至于2013年5月,葛文耀在微博上向平安发难,控诉平安在上海家化中的不妥行为。

紧跟着,平安信托对外证实,上海家化集团召开临时董事会议,决议免去葛文耀上海家化集团董事长和总经理职务,由家化集团董事、平安信托副总经理张礼庆出任家化集团董事长。

大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矛盾,直接影响着公司的内部控制。

首先,当大股东和管理层无法达成目标一致、导向一致时,内部控制会相应地松懈。

其次,在大股东与管理层相互指责之时,内部控制体制中所隐藏的问题会被当作利益集团斗争的武器。

最后,大股东和管理层意见不统一时,内部控制的体制也会相应陷入困境,没有直接的汇报对象及负责人员。

1、风险评估方面上海家化所面临的风险可分为运营风险与财务风险。

在上海家化被否定的内部审计控制报告之中,关联交易的披露、销售费用和运输费用的合理入账及会计人员问题,均与公司财务相关,应属于运营风险。

同时,管理层与股东的争执、内斗亦加大了上海家化的运营风险。

反观财务风险,主要产生于融资行为的财务风险,仍在合理范围。

所以,上海家化的风险主要集中于运营风险。

其中,管理层与股东的内斗,说明不可控风险的大幅上升。

另外,对企业会计准则相关条款的忽略,则必然导致日后受到政府机构的调查。

2、控制活动方面控制活动是指结合具体业务和事项,运用相应的控制政策和程序,或称控制手段去实施控制。

也就是在风险评估之后,单位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

上海家化于四届十六次董事会会议中制定了《内部控制规范实施工作方案》,同时成立了内部控制项目领导小组、内部控制项目管理办公室及项目工作小组,建立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制度。

2013年度,上海家化财报显示,其内控工作进一步加强。

其完善和加强了公司层面的控制,以促进公司业务规范发展;其梳理业务流程层面风险控制点,修订和完善相关制度;其开展自我评价,对内部控制缺陷进行识别、评估,开展整改工作。

同时,对于被否定的内部控制,上海家化认为其自身没有按照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和相关规定的要求在所有重大方面保持有效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制度。

尽管上海家化逐年重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完善和维系,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上海家化建立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制度不过两年,该制度并不成熟,亦有诸多不全面的方面。

而且,对制度的执行力亦受到投资者的怀疑。

投资者的怀疑是有道理的,若是严格执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制度,遵循《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则不会暴露出上海家化内部控制的三大缺陷。

3、信息与沟通方面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

由于缺乏上海家化企业内部沟通资料,所以只能针对上海家化与外部的沟通进行分析。

目前,上海家化与外部沟通的方式主要有公告、财务报告、重大消息等。

在投资者与管理层发生矛盾之时,外部沟通显得尤为重要。

其中财务报告是管理层与外部投资者沟通的重要媒介。

但是,上海家化对于会计信息披露的不规范、不全面行为,导致传递的信息不全面、不准确,从而外部投资者无法获取有效的信息。

在其财报缺陷被揭露,外部投资者自然会丧失对上海家化的信息,从而造成不利的影响。

另外,管理层与股东之间的矛盾,亦是因为没有达到内部信息传递的总体要求。

以葛文耀与平安为例,二者在上海家化发展战略上的分歧,在葛文耀引进战略投资者期间,被掩盖了。

这是因为二者的沟通没有达到真实准确性原则。

平安曾经允诺为家化集团提供360度保险支持、银行信贷、债券融资等全方位金融支持,并针对家化集团日化产业链延伸、化妆品专卖店、直销品牌、SPA汉方店、旅游项目开发、高端表业等时尚产业拓展,而最终成为了一纸空文。

这虚假的承诺,掩盖了二者完全不同的战略目标。

所以,这样的沟通是无效、有害的。

4、内部监督方面内部监督是单位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对于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及时加以改进。

虽然上海家化已经建立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并没有相关资料显示上海家化建立了专职的内部监督机构。

为了保证内部监督的客观性,内部监督应当由独立于内部控制执行的机构进行监督。

虽然一般情况下,企业可以授权内部审计机构具体承担内部控制监督检查的职能。

但是,在内部监督方面,可以指出即使存在该机构,该机构也是没有尽职履行职责的。

以三大缺陷为例,上海家化自身并没有发现自身的相关错误。

而是外部会计师事务所在进行审计之时,方指出这三大内部控制缺陷。

(四)对于完善上海家化内部控制的建议1、进一步优化企业内部环境任何经济组织的内部控制都是在特定环境下建立并实施的。

COSO指出,控制环境是一种氛围和条件,它奠定了公司的内部控制结构,决定了组织的控制基调,影响到了整个组织内所有人员的控制意识和控制行为。

所以,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条件,它决定了一个经济组织的内部控制特点及其有效性。

针对上海家化的内部环境,我认为首要解决的问题便是管理层与股东之间的矛盾。

二者矛盾的根本在于二者对不同利益的诉求。

虽然管理层为股东服务,股东才是掌控公司的所有者。

但是股东也应当站在企业发展的角度,力求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壮大企业规模、提升企业知名度。

所以,在妥协之下,二者应对企业的发展战略达成共识,减少内斗。

2、建立持续的风险评估机制并增加披露企业的内部、外部环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上海家化作为一家自主研发、生产、销售型企业,对外部市场的变化自然非常重视。

但是,相比之下,上海家化缺乏针对内部环境的风险评估机制。

具体做法可以设立运营风险、财务风险评估小组,设定与企业风险承受能力一致的目标;全面系统持续地收集相关信息,结合实际情况,及时进行风险评估。

若是企业认为,在企业内部建立风险评估机制的成本太高,亦可将风险评估外包给第三方机构,委托第三方机构深入企业内部,对企业内部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

同时,将风险评估结果披露。

3、完善内控制度,明确整改过程虽然上海家化已经建立了基于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机制,但是该机制发挥的作用仍然有限,无法满足上海家化发展的需要。

应首先规范内审工作流程。

从企业所制定的《内部控制规范实施工作方案》中可知,虽然上海家化建立了工作小组及负责部门,并且明确了工作全责,但是并没有确认具体的工作流程。

缺少了明确成文的工作流程,容易使内控工作成为一纸空文。

另外,工作方案中提及,在风险识别、评估之后,企业应针对相应缺陷进行整改。

同时,在企业内部自我评价系统中,工作组应编制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汇总表,并报告经理层,下发整改任务单。

但是,由工作小组的编制上看,小组成员具体向谁报告,谁有权利下发整改任务单,谁有权利命令整改并且整改之后的审核。

这一些都是模糊不清的。

这容易造成上述工作流于表面,而针对具体缺陷的整改不了了之。

四、结论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众对日化用品的要求亦随之提高。

面临着市场的变化,以及国际强势品牌的争夺,上海家化在努力维系自身市场的同时,却暴露了企业内部控制的丑闻。

针对内部控制三大缺陷,本文以案例分析的形式,挖掘三大缺陷深层次的原因,并依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要求,从五要素方面依次分析,最终提出自己的建议。

参考文献:[1]白华.内部控制、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一个职能论的视角[J].经济学家.2012(3):46-54.[2]张子英.我国电信企业内部控制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13.[3]徐智雯.XY企业内部控制案例分析[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3[4]王慧.电子商务企业内部控制案例分析研究[D].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3[5]王团现.基于财务风险的内部控制框架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3):110-112+168[6]朱荣.企业财务风险的评价与控制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7[7]李彦.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路[J].会计之友.2013(1):89-92[8]于增彪;王竞达;瞿卫菁.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基于亚新科工业技术有限公司的案例研究[J].审计研究.2007(3):47-52[9]李心合.内部控制:从财务报告导向到价值创造导向[J].会计研究.2007(4):54-60+95-96[10]张晓岚;沈豪杰;杨默.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与公司经营状况——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2(12):64-73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