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消费及其类型教学案例 (2)

消费及其类型教学案例 (2)

《消费及其类型》教学案例
长治十七中李文卿
【案例背景】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要让学生联系实际,学有所用。

新课程反对被动式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提倡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探究和实践体验的教学方式。

这就要求教师在落实知识时候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或游戏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研究,通过操作实践、模拟活动等,让学生去经历、去感受、去体会,获得大量的直接经验,自主地建构知识。

然而,新升入高中的学生,初步接触经济生活知识,特别是在学习商品、货币、一般等价物等内容的时候,普遍觉得很难,认为与生活实际关系不大。

当学到《消费及其类型》的时候,我觉得这一课非常适合改变学生的这种观念。

首先,我认真分析了本课的教学内容。

该选题出自高中政治生活必修1《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三课最后一框。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神奇的货币》和《多变的价格》,现在就进入本单元的最后一环,即怎样去消费,这既为下一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好铺垫,又为第二单元学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做准备,在整本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同时,消费是最贴近我们生活的经济现象,从消费入手有利于我们的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本框题在经济生活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次,我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制定了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租赁消费;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及其内在变化规律;消费结构的含义及消费结构变化的影响因素;恩格尔系数的含义;
(2)理解:居民收入水平对消费水平的影响;物价总体水平的变化对消费水平的影响;恩格尔系数变化与消费结构、生活水平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从学生自己的生活和经验出发,通过观察周围人们的消费习惯,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2)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并在探究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潜能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彰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通过对自己家庭生活消费水平迅速提高的感受,结合我国恩格尔系数走势图的分析,激发学生热爱生活、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高一的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对教材提出的问题不再人云亦云,而是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这些看法中,有些是正确的,但也不乏受到错误价值观和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

所以,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以协作探究方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具体到本课内容而言,消费是每个人都会进行的行为,但是学生对于消费的类型并没有深层次的理解,没有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

这堂课本着“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的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讲消费的类型时,多结合生活经验,重在让学生参与;在讲消费的结构时,通过让住校学生模拟一个家庭,实际算出自己的“恩格尔系数”,体会食品支出在家庭总支出中的意义,力求使课堂回归生活,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这些情境问题和实践活动的设置,主要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知识,在学习中感悟生活,以增强他们在社会实践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经济生活中包含的经济学道理,以及独立分析、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总的来说,整堂课的逻辑结构还算完整、清晰,但是在细节上也有不足之处。

比如,整个大框架仍需进一步的雕琢,在情境问题的设置上还不够深和细,有些问题并没有起到“诱”的效果,这些细小的问题还需进一步改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