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散文及诸子散文

散文及诸子散文


发展阶段
语录体阶段:
《论语》、《墨子》、《老子》
对话体阶段:
《孟子》、《庄子》
专题论文阶段:
《荀子》、《韩非子》
诸子散文的影响
1、首先是孔孟思想,其次是道家学派 的老庄思想。
这些思想家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 和中华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一时期, 是我们民族思想发展的黄金时代。
2、对后世散文发展的影响:汉初政论 家贾谊、晁错等的政论文;
3.“性善”论——实行仁政的理论根据
孟子主要是从道德方面来研究人生的,他把人的道 德概括为仁、义、礼、智四个范畴,认为人生来就具有 这种善的本性。
“恻隐之心人,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 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 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 思而矣。”四端与生俱来,人人都是相同的。有的未能 成为善人不是人性本质有什么差别,而是由于不去培养 扩充这些善端,以至逐渐失去本性。这种看法属于天生 道德论。
子曰:“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 兴(1),可以观(2),可以群(3),可以怨 (4)。迩(5)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 鸟兽草木之名。”
【译文】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学《诗》可以激 发志气,可以观察天地万物及人间的盛衰与得失,可以使人 懂得合群的必要,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上级。近可以用 来事奉父母,远可以事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 的名字。”
《孟子》五章
孟子和儒家思想
孔子死后,儒家分为八支,即子张之儒, 子思之儒,颜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 仲良氏之儒,孙氏之儒,乐正氏之儒。在战国 时期,儒家除和其他学派论战外,他们内部的 各派间也相互论争。
孟氏之儒的代表人物是孟轲。孟轲(公 元前371年~前289年),战国时邹(山东邹县) 人。他曾受业于子思(孔子嫡孙)的门人。孟 子的学生整理记载他的言论,编成《孟子》一 书。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 不为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对待各种言论, 都能不觉得不舒服;七十岁,即使随心所欲,也不会越出规矩。”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当代 余秋雨、刘卫东、韩晗等
散文的鉴赏
识“文眼”
抓线索
注意散文表现手法的特

.
注意展开联想,领会文
章的神韵
品味散文的语言
了解情技
先秦诸子散文
“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期诸家学 派的代表人物。
据《汉书·艺文志》,有儒、道、阴阳、 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 家。
儒家 孔丘、 孟轲 、 荀卿;墨家,墨 翟;法家商鞅、韩非;道家老聃、 庄 周;农家许行;名家公孙龙;杂家吕 不韦;纵横家苏秦、张仪。
魏晋以后,老庄哲学大盛于世,嵇康 、 阮籍;唐宋以来的古文 ,韩愈、柳宗 元、苏洵、苏轼、王安石 。
先秦诸子散文
儒家——中国传统思想的基石
•孔子——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思想的
奠基人
•孟轲——中国传统思想中最富有人
民性的思想家 道家——中国传统思想的否定因素 老子——中国哲学思想的正式起点 庄周——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否定哲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他再三劝告国君,“保民”“若保赤子”“勿夺民 时”“省刑罚”“薄税敛”,“取于民有制”谴责“虐民”“残民”和“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 饥色,野有饿殍”的现象,反对“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征并战争。主张改 革土地制度,实行井田制,做到“民有恒产”,其性质属于劳役地租制,在当时是一种改良,但各国 诸侯不肯接受,成了善良的理想。
“十家九流”
《汉书艺文志》将战国主要思想学派 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 名、纵横、杂、农、小说。西汉人刘 歆在《七略诸子略》中讲小说家去掉, 称为“九流”。
“三教九流”
本意是指三种宗教和九种学术流派。 “三教”:指儒教、道教、佛教。 “九流” 是先秦的九个学术流派:儒家、 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 纵横家、杂家、农家。
《春秋》并称“四书五 经”。
认孔 为子 “思 仁想 ”的 就核 是心 ““ 爱仁 人” ”,
孔子门徒群像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 谓好学也已。”
工作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寻求舒适, 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小心谨慎,以有道德的人为标 准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思想:“仁”
教育
孔子办教育,推广私人讲学,对
“仁者爱人”
打破“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教 育有很大贡献。他破除等级、地
孔子认为,要实现 域和种族的界限,提出“有教无
“德治”(礼治), 类”的主张。这是学术下移、庶
必须提倡“仁”学, 人议政历史趋势的必然结果。
即通过各人内心修养, 孔子在教学实践中“因材施教”
散文发展概述
先秦:《尚书》 《左传》《国语》《战国策》(历史 散文)---《论语》 《孟子》 《庄子》 (诸子散文)--两汉:《史记》《汉书》--唐韩柳古文运动 ---宋王安石、范仲淹、欧阳修 、苏轼 ---明刘基、宋濂 、“公安派” “竟陵派” ---清“桐城派” ---近代“新体散文” ---现代散文 (鲁迅 、冰心、郁达夫、朱自清、郭沫若、 茅盾、巴金、老舍、叶圣陶、徐志摩、沈从文 等)
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是孔子之 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被称为“亚圣”,与 孔子合称“孔孟”。
《孟子》的特点
《孟子》共7篇,是记录孟子言行的文章, 其特点: (1)感情强烈,用比喻(例析) (4)语言富有哲理性 (5)语言具有鼓动性,很易激起人的感 情。 (6)有中心,散文与逻辑相结合。
散文的分类
广义:杂文、随笔、通讯、报告文学、 游记、 回忆录等等。
狭义:散文是以描写真实事物为基础,用于 抒发作者真实感情的篇幅短小,取材广阔, 形式自由,文情并茂的一种文学样式。按表 达方式的不同可分为:
1、记叙性散文; 2、抒情性散文; 3、议论性散文
散文的特点
1、内容的真实性和内容的广泛性 2、形式的灵活性和自由性 3、语言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讨论:春秋战国是一个什么样的时 代呢?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矛盾激化,兼并战争连年不断,整个 社会礼崩乐坏,就在这个时期,一批新的社会力量应运 而生。
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方面,虽然社会地位较低,但很多 都是有思想和有才能的人,由于出身不同,立场不同, 他们著书立说,各成一家之言,出现了我们历史上有名 的“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 家、阴阳家等学派,后世称他们为先秦诸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 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
这些思想家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和中华文化产生 了巨大影响,这一时期,是我们民族思想发展的黄金时 代。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形成的 原因:
从根本上说,是社 会大变革的产物。
士阶层的解放为百 家争鸣局面的形成起 了重要作用。各国国 君争相礼贤下士,稷 下是重要的文化学术 中心。
养士之风盛行。
①经济根源:生产力发展出现多种经济 基础并存局面。②政治状况:奴隶制度 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 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③阶级基础:阶 级结构、阶级关系十分复杂,代表不同 阶级立场的思想家层出不穷,对当时的 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见解,并形成了 不同的派别,出现了“诸子百家”。④ 社会环境:在诸侯割据称雄的时期,统 治者不可能推行封建的文化专制主义, 相反,各诸侯国竞相招揽人才,礼贤下 士成为社会风尚,使各个学派都有了发 展机会。⑤不同派别的代表人物竞相著 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 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经典原意】
孔子说:“只读书学 习,而不思考问题, 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 收获;只空想而不读 书学习,就会疑惑而 不能肯定。”
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
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 张学与思相结合。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 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 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
清康熙题写的匾额
曲阜孔庙中的孔子塑像
孔子问李老聃图(明代画)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
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 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是一部语录体著作,记
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分 20篇,语言简练、有鲜明的 日常对话特色,不乏活泼和 风趣,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 哲学、政治、文化、教育各 方面的思想,与《大学》 《中庸》《孟子》《诗经》 《尚书》《礼记》《易经》
学家
《论语》五则
孔子(前551——前479)
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其先 祖原为宋国贵族,后逃难到鲁国, 成了鲁人。孔子幼年丧父,曾做过 小官吏。中年以后,担任过鲁国的 中都宰和司寇等职。去职后,他周 游列国。晚年又回到鲁国。孔子后 半生大部分时间从事讲学。孔子的 言论,由其门人整理成为《论语》, 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 家学派创始人。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入土芥,则 臣视君如寇仇”。
2.“仁者无敌”——以仁政统一天下的政治纲领
从民贵君轻的基本观点出发,孟子把仁爱思想发展为仁爱政治,形成一整套以仁政统一天下的政 治纲领。他告戒统制者能否得到或保有天下,关键在于是否得到人民的拥护。
休息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 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 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 颠沛必于是。”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 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 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 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 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