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危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

危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


四、营养支持的途径选择
临床营养支持

临床营养支持方法分为两大类:
胃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 胃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
营养支持途径的选择

选择的依据:
1、是否能使用胃肠道:肠道炎性疾病、胆道感染时,为了
使消化道休息,禁食本身也是治疗的措施之一。


而在此时胰岛素对脂肪细胞却仍有反应,从而阻止了脂肪 的分解,进一步引起热量的供应不足。
这与单纯的饥饿时发生的营养障碍有所不同, 饥饿时,机体尚能利用脂肪作为部分的能源, 而在危重症患者中脂肪的利用也受到了限制。

在病程的初期,危重症患者往往合并有水、电解质与酸
碱平衡的紊乱。

低蛋白血症和水肿是应激反应最具特征的症状之一。
危重症患者的 营养支持



住院患者的营养不良一直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不少危重症患者并非死于病变的本身,而是死于 营养障碍。

营养障碍造成机体免疫功能低下, 导致感染不能得到控制, 最终死于脓毒感染或多器官功能衰竭。
饥饿与营养不良

机体一旦处于饥饿状态:
最初的24 h,胰岛素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和儿茶酚胺分

瑞能:高蛋白、高脂肪、高能量、低糖类,富含免疫增强剂,对肿 瘤有免疫治疗作用,能量密度1.3 kcal/ml。
胃肠内营养支持途径
鼻胃(肠)插管:最常用,容量大,但有反流和吸入气 管的危险。
胃造口(内窥镜下):近年来应用较多。
2、胃肠道的供给量是否可以满足患者的需要。
3 、患者的胃肠功能是否紊乱:腹腔内疾患常影响胃肠 道功能而不能进食,但腹腔外疾患(如感染)也常因脓 毒血症等导致胃肠功能紊乱,致使患者不能经胃肠道进 食或进食量很少。 4 、患者有无胃肠外营养支持的禁忌证:如心功能不全, 肾功能衰竭等疾病。
营养支持途径的选择
能量物质的来源
蛋白质:
一般不作为供能物质使用,但多余的蛋白质可通过生糖、生酮途径, 转化为糖原和甘油三酯为机体提供能量。 1 g蛋白质可产生4 kcal热量,蛋白质呼吸商为0.80-0.82。
能量物质的来源

葡萄糖作为唯一的能量来源的缺点:
容易导致高血糖。
过量时易产生肝脏的脂肪浸润。
消耗大量的O2,产生大量的CO2,可能加重病情。 缺乏必需脂肪酸。
• 每日需总氮量(g)=(0.1~0.3)×体重(kg) • 每日需总蛋白质量(g)=(1~2)×体重(kg) • 每日需总氨基酸量(g)=(0.6~2.0)×体重(kg)
能量平衡监测

简易估算法: 简便,但精确度较差。 总能量按20~30 kcal/kg/d简易计算,不超过35 kcal/kg/d。 重症患者在急性应激期(前一周),能量供应不宜过高,以 20 ~ 25 kcal/kg/d 为宜。随着应激状态的稳定(一周后),可增至 30 ~ 35 kcal/kg/d。 若发热,则体温升高1℃,应增加基础消耗的13%;恢复中度体重丢失, 应增加基础消耗的5%;严重体重丢失者,应增加基础消耗的10%~15%。2/3 时,可考虑停止静
脉营养;口服途径满足需求量的 2/3 时,可考虑停止管饲 喂养。
五、胃肠内营养支持
胃肠内营养支持
口服或管饲
胃肠内营养支持具有下述优点:
1、营养物质由门静脉系统吸收,有利于肝脏的蛋白质合成及代 谢调节。 2、避免小肠黏膜细胞和营养酶系的活性退化,改善和维持肠道 黏膜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从而防止肠衰竭和细菌易位的 作用,无导管败血症的顾虑。 3、在同样热量和氮水平供应的情况下,应用肠内营养的患者体 重增长和氮潴留均优于TPN。 4、对技术设备和无菌要求较低,使用简单,易于管理,费用低 廉。

影响因素: 患者的胃肠道功能状态。 患者的意识状态。 患者的消化功能状态。 患者对拟选营养支持方式的耐受程度。 临床营养支持的目的。 医务人员对拟选营养支持方法的熟悉程度。 医院是否具备实施该方法的条件。
营养支持途径的选择

实际工作中,患者在一定时间的胃肠外营养支持后,根据 病情可逐步过渡到胃肠内营养。
能量与营养素慨念

生物体为了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及保证生长和生殖所需的外
源物质称为营养要素。

由水,矿物质,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及维生素等六
类所组成。

其中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为产热营养素。

矿物质中除含量较多的常量元素以外,部分含量极微,但
却也参加机体许多生命活动者,称为微量元素。
能量物质的来源


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来源

平衡的膳食一般不会引起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缺乏,但在 肠外营养中常常被忽视。

水溶性维生素在体内无储备,需每天补充。
脂溶性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在长期全肠外营养时(超过 1 月 以上),才需补充。

三、临床营养状况的评价

临床营养状况的评价包括:
氮平衡监测 能量平衡监测 水、电解质平衡监测
泌增加,机体通过分解体内储存的糖原、脂肪与蛋白质, 为机体提供能量。 糖类在体内常以糖原的形式储存于肝脏和肌肉,其总量约 500 g,这些储存的糖原将很快被耗尽,不足一日所需。 脂肪能被分解成脂肪酸和甘油,但脑组织和红细胞等仅能 利用葡萄糖,由于脂肪酸不能转化为葡萄糖,脑组织与红 细胞所需的葡萄糖在发生饥饿的 24 h内首先由糖原分解提

应激反应与营养不良

创伤、烧伤、感染等危重症患者都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 基础代谢率可增加50-150%。

由于热量不足,蛋白质出现分解,体内蛋白质下降,将影 响组织的修复,伤口愈合及免疫功能,感染难以控制, 营养不良与感染形成恶性循环。

据统计,当患者的体重急速下降达到35-40%时,病死率可 近于100%。
每日输注葡萄糖不应少于50-100 g。
能量物质的来源
脂肪:
脂肪是另一个重要的能量来源。 1 g 脂肪可产生 9 kcal 热量,脂肪呼吸商为 0.70-0.71 , 脂肪供能一般占30%-50%。 使用时,需检查血脂,监测肝脏脂肪的廓清情况。
植物来源的脂肪优于动物来源的脂肪(含有大量的不饱
和脂肪酸)。


病程初期,危重病人的机体处于严重应激状态,
垂体-肾上腺轴功能改变,儿茶酚胺、胰高血糖素、甲状 腺素、生长激素等促分解代谢激素分泌增加,胰岛素分泌 减少或正常,导致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的比例失调,骨骼 肌等蛋白质分解,血浆中的游离氨基酸、脂肪酸增加,糖 原分解和异生均增加,出现高血糖。 胰岛素抵抗现象导致糖的利用受限,糖耐量下降,血糖上 升。
氮平衡监测

氮平衡估算: 氮平衡=蛋白质摄入量(g/d)/6.25-[尿中尿素氮(g/d)+3(g/d)
] ,其中3 g/d 为每日通过汗液、粪便、毛发、呼吸道以及尿中其他 形式排出的氮(肌酐、卟啉等)。 • 若氮源为氨基酸,则其含氮量应为氨基酸重量的1/7.5。 • 每排便增加一次,加1g。 简易估算法:
胃肠内营养支持

适应证:
患者受原发疾病影响,或因诊断与治疗的需要,或无法及不愿经口
摄食,或摄入食物不足以满足生理需要,此时适合通过管饲进行胃 肠内营养。
胃肠道消化功能不足而小肠吸收功能尚可,且可耐受肠内营养,此
时主要选择预先消化好的要素饮食。
胃肠内营养支持

禁忌证:
急性完全性肠梗阻或胃肠蠕动严重减慢患者。 顽固性呕吐、反流误吸者。
供,以后由糖异生提供。
饥饿与营养不良

糖异生原料绝大部分来自肌肉蛋白分解产生的氨 基酸,小部分来自脂肪组织分解产生的甘油、肌 肉葡萄糖无氧酵解的产物 —— 乳酸。机体在没有 能量储备的情况下,机体至少要分解 75 g 蛋白质 (相当于300 g肌肉组织),通过糖异生途径为机 体提供能量。 因此,短期饥饿机体丢失最多的是蛋白质,而不 是脂肪。
氮平衡监测

肌酐身高指数(CHI):

肌酐是肌肉中磷酸肌酸的最终代谢产物, 98% 的肌酸存在 于肌肉中,肾功能正常时,尿肌酐排出量与肌肉量直接相 关,而与尿量和进食量无关。 正常范围为0.9~1.0,严重营养不良时常小于0.6。


此法更为敏感,关键是收集尿量必需准确。
实 测 24 小 时 尿 肌 酐 量 ( mg ) CHI ( % ) = ──────────×100% 标准体重尿肌酐量(mg) (标准体重尿肌酐量查见专用表)
应激状态时,单纯的营养支持并不能扭转由此产生的分解代谢。
符合病情需要的、适当的营养支持有利于降低营养不良程度。
能量摄入不应高于总能量消耗,过度的能量供给作用可能相反。 每日摄入1.5-1.7 g/kg蛋白质虽然不能阻止机体继续分解蛋白质,
却能最有效地刺激蛋白质合成,从而部分缓解负氮平衡。
二、营养素
水及电解质的需要量

正常的电解质需要量: Na:100~120 mmol/d(NaCl 5.8~7 g)
K:80~120 mmol/d(KCl 6~9 g)
Ga:8~10 mmol/d(葡萄糖酸钙 3.6~4.5 g) Mg:12~15 mmol/d(硫酸镁 1.4~1.8 g)
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上述电解质水平,调整用量。

肠外营养中,最佳的非蛋白质能量来源应是葡萄
糖和脂肪所组成的双能源。
氮的来源

半必需氨基酸或条件必需氨基酸:
如肾衰竭患者,组氨酸不能有效合成。 如肝衰竭和新生儿患者,酪氨酸和半胱氨酸合成减少,需 补充。

平衡的氨基酸溶液:必需氨基酸应占到总供氮量的40%。
氮的来源
某些患者因疾病对某些氨基酸利用障碍,否
不完全膳食:仅以某种或某类营养素为主的肠内营养膳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