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魏晋南北朝服饰2

魏晋南北朝服饰2


汉代立国400年后,皇室衰微,中国内部分崩离析,出现了以魏为首的三国鼎立,两晋争 权,周边的许多游牧民族也乘虚而入,先后在中原地区建立了十多个小王朝。这使得公元3 世纪至6世纪的中国处于空前混乱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和民族大迁徙使不同民族和不同 地域的文化相互碰撞、交流,传统服饰的机能性在这一时期得到加强,在美学风格上则是 追求“仙风道骨”的飘逸和脱俗。
穿杂裾垂髾服的妇女(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
杂裾垂髾服(根据传世帛画绘制) 杂裾
百姓服饰 魏晋时期的百姓服饰十分丰富,绘画中的采桑、屯垦、狩猎、畜牧宴饮等现 实生活中的各种场景中,留下了大量平民百姓的服饰形态,如女子的裙裳、农民 的袍服、猎人的巾帽、牧者的绑腿等。
戴巾帻、穿袍服的信使 (甘肃嘉峪关出土砖画) 穿袍服、围裳的采桑妇女 (甘肃嘉峪关出土砖画) 穿袍服的农民及农妇(甘 肃嘉峪关出土砖画) 戴毡帽、穿袍服的猎人 (甘肃嘉峪关出土砖画)
梳丫髻或裹巾子、穿翻领袍服的士人 (《北齐校书图》局部)
大袖宽衫 魏晋时期的人们崇尚道教和玄学,因为祈望长生不老,所以炼制丹药服用的 情况较为普遍。服食丹药后常使身体发热,不适合穿紧身的衣服,加之当时的人 们大多追求“仙风道骨”的风度,所以这一时期的人们喜欢穿宽松肥大的衣服, 世称“大袖宽衫”。
加拿大多伦多皇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物馆藏北魏彩绘陶文武士俑
穿袴褶的男子和女子(北朝陶俑,传世实物)
袴褶图(根据出土陶俑复原绘制)
戴笼冠及小冠,穿袴褶衣的北朝侍者(北魏陶俑)
杂裾垂髾服 魏晋时期的女子在深衣的下摆部分要接上重重叠叠的三角形装饰布,又在腰上系围裳, 从围裳下面再伸出许多长长的飘带。由于使用了轻柔飘逸的丝绸材料,所以这两种装饰使 女子在走动的时候,更加富有动感和韵律感。后来,这两种装饰逐渐合二为一,这就是杂 裾垂髾服的造型。杂裾垂髾服使魏晋的女子充满灵动、飘逸的气质。
穿大袖衫、间色条纹裙的贵妇及其侍从(敦煌莫高窟288窟壁画)
宽袖对襟女衫、长裙穿戴展示图 穿对襟衫、长裙的妇女(北朝陶俑) 织纹锦履
大袖衫、间色裙穿戴展示图
(根据敦煌莫高窟供养人壁画复 原绘制) 本图所绘制服饰,在当时具有 一定的普遍性。其特点:对襟、 束腰、大袖,袖口缀有一块不同 颜色的贴袖。下穿条纹间色裙。
戴梁冠、穿衫子的文吏(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
穿杂裾垂髾服的妇女(传顾恺之《列女图》局部
漆纱笼冠 漆纱笼冠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极具特色的主要冠式。当时的男子和女子都可以佩戴。因 为它是使用黑漆细纱制成的,所以得名“漆纱笼冠”。冠的特点是平顶,两侧有耳垂下, 下边用丝带系结。
漆纱笼冠图 (根据传世帛画、壁画及出土陶俑复原绘制)
伦敦大英博物馆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之一 男穿曲领大袖长襦,女倭堕髻垂臂,右衽衫,长裙拂地,腰束细绅带。
戴梁冠、穿衫子的文吏(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
大袖宽衫图(根据魏晋壁画复 原绘制)
漆纱笼官图
戴卷梁冠、穿袍服的贵族男子和戴龙冠、穿衫子的侍童(顾恺之《烈女图》、《洛神赋》图局部)
皇帝便服:戴菱角巾、穿宽袖衫的帝王(阎立本《历代帝王图》)
戴兜鍪、穿裆铠的武士(北魏加彩陶俑,传世实 物,原件现在日本早稻田大学东洋美术陈列室)
两裆铠穿着展开图(根据出土壁画复原绘制)
明光铠
“明光铠”一词的来源与胸前、背后的圆护有关。这种圆护大多以铜铁等金属打造而成,打磨 的极光,在阳光下会发出耀眼的“明光”,故名。
魏晋南北朝武士复原图
纹 样
魏晋南北朝服饰
2012.10.5王笠君
这一时期服饰特点:
• 魏孝文帝改制与南北之间的交融 • 从“羽扇纶巾”谈到男子首服 • “竹林七贤”的不拘礼法与当时的汉族服饰风尚 • 袴褶、裲裆和“钟繇斩鬼”的故事
• 木屐的齿,朝上还是朝下
• 筩袖铠、裲裆铠和明光铠
• 名重一世的蜀锦及其他
概述
这一时期老庄、佛道思想成为时尚,“魏晋风度”也表现 在当时的服饰文化中。宽衣博带成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 民百姓的流行服饰。男子穿衣坦胸露臂,力求轻松、自然、 随意的感觉;女子服饰则长裙曳地,大袖翩翩,饰带层层 叠叠,表现出优雅和飘逸的风格。 同时,民族间战乱频 仍,却也给了各民族在服饰上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机会, 各民族服饰相互融合。
穿大袖宽衫的贵族及侍从(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
袴 褶 袴褶是实际上一种上衣下裤的组合,它的基本款式是上身穿大袖衣,下身穿 肥腿裤。袴褶原来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服装,到了南北朝时期,这种服装开始 在汉族地区广为流行,裤口也越来越大, 为了行动方便,人们用1米左右的锦带 将裤腿缚住,称为“ 缚裤” 。后来衣袖和裤口愈加宽大,时称“广袖褶衣”、 “大口裤”,一时之间成为南北朝时期盛行的服饰。
方格兽纹绵(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实物)
裲裆铠 南北朝时的主要铠甲是裆铠,其材料大多采用坚硬的金属和皮革,甲片的形 状分为长条形和鱼鳞形两种,在胸背处通常会采用精巧的鱼鳞纹小形甲片,以增 强铠甲的机能性。将士一般会在裆甲内衬一件厚实的、布帛制作的裲裆衫,以防 止坚硬的甲片擦伤肌肤。
戴兜鍪、穿裆铠的武士(北魏加彩陶俑,传世 实物,原件现在日本京都博物馆)
官吏服饰:戴笼冠、汉式梁冠,穿窄袖服的文吏(湖南长沙出土的西晋陶俑)
笼冠
汉式梁冠
笼冠
士大夫服饰:戴巾子、穿宽袖衫的士人(唐-孙位《高逸图》局部) 玄学、道教和佛教在魏晋时期广泛流行,互相影响,成为一时的风气。文人士大夫阶 层在这种时代思潮的影响下,崇尚虚无,不拘礼法,更有甚者放浪不羁,追求仙风道骨, 在服饰上就表现为喜好穿宽松的衫子,袒胸露怀,无拘无束。
外来的装饰题材大大补充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装饰纹样。它们包括:具有古代阿拉伯 国家装饰纹样特征的“圣树纹”;具有佛教色彩的“天王化生纹”;具有少数民族风格的 圆圈与点;还有组合的中小型几何纹样和“忍冬纹”等。这些纹样的共同特征是对称排列, 动势不大,装饰性强。
新疆吐鲁番出土北凉几何鸟兽纹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