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A哲学生活第二单元测试题

A哲学生活第二单元测试题

哲学生活第二单元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下列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每题2分,共40分)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其中“客观实在”是从()A.自然界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B.社会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C.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属性D.万事万物的总和2.对意识的理解是多角度的,下列属于从意识的本质角度看的是一()A.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B.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C.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D.意识是客观存有在人脑中的反映3.人们对未来的预测,应该这样理解一()①它也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②它是根源于现阶段的客观事物③它有准确和错误的区别④它属于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形式.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 D.②③④4.就其根源讲,意识是.()A人脑的机能,来源于人脑 B.物质的反映,来源于物质C自然界的产物,来源于自然界 D.社会的产物,来源于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几百年来,虽然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但其社会制度的性质始终是资本主义。

据此回答5^-7题。

5.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以后,已经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

这个事实蕴涵的哲理是()A.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B.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C.物质的运动具有绝对性D.世界是客观存有的物质世界6.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几百年来,虽然持续发展,但其社会制度的性质始终是资本主义。

这说明()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B一成不变的事物是存有的C.静止是永恒的、无条件的D.事物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有存有着相对静止7.上述事实说明()A.一切事物的存有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B.因果联系是普遍存有的C.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承担者D.任何整体都是由部分组成的我国著名科学家严济慈在回答发展科学、做学问的主要经验时,经常讲:“敢于好高鹜远,善于实事求是。

据此回答题。

8.从哲学上看,敢于“好高鹜远”是指()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B.不切实际的幻想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观因素的制约D.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9.上述两句话结合起来就是要求我们()A.坚持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的统一B.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C.必须持续积累准确的主观因素D.办事情必须尊重客观条件10.唐朝诗人李商隐有首诗是这样写的:“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水。

”这首诗体现的哲学道理主要是()A.事物运动有其自身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对物质具有反作用.C.规律是能够理解和利用的D.想用长绳系太阳,用麻姑买沧海是根本办不到的11.荀子在《天论》中说:“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注:从,顺从,听命。

孰与,哪里比得上。

制,控制,掌握)这句话体现哲理是()A.人不能服从自然,要改造自然B.人不但要尊重客观规律,更重要的是理解和利用客观规律C.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客观规律使之为人服务D.在人与自然之间,人的需要和自由是第一位的12.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是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这是毛泽东《采桑子•重阳》中的诗句。

人生易老天难老”其哲学寓意是()A.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有固定的模式B.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C.自然规律是永恒不变的D.人能够理解和利用规律13.鲁迅说:“描神画鬼。

毫无对证,本能够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

不过,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三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

”这说明()A.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B.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是不同的C.神鬼概念是对客观事物虚幻的歪曲的反映D.神鬼观点是人凭空想像出来的14.毛泽东说:“无论何人要理解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

”这个看法说明()A.实践是理解的来源B.实践是理解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检验理解准确与否的唯一标准D.实践是理解的目的15.高尔基说:“热爱书本吧,他会使你的生活变得愉快舒畅,他会协助你辨别形形色色的思想、感情、事情,他会叫你尊重别人和自己,他会用爱世界、爱人类的情感振作你的头脑和心灵。

”这句话包含的哲理是()A.读书是获得知识的唯一手段B.参加实践是不重要的C.书本知识对我们的实践有指导作用D.书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当前我国人口已近13亿,众多的人口使得我国资源相对短缺,人均GDP相对落后.早在1957年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就预见到了这个点,在当时全国6亿人口的前提下,他主张计划生育,避免人口的无节制增长。

但他的主张却遭到批判。

44年后的今天,客观事实证明他的理论是准确的,据此回答16^17题。

16.44年前《新人口论》惨遭批判,而现在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这个变化说明()A.实践是理解的来源B.实践是理解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理解的目的D.实践是检验理解准确与否的惟一标准17.如果国家当时采纳马寅初的主张,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一定会相对较好。

这是因为()A一切理论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理解B.理性理解比感性理解更深刻、更全面C.科学理论对于人们的实践有准确的指导作用D、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推动实践的发展18.意识、理解、真理、理论、科学理论的共同点是()A.客观物质对象在人脑中的准确反映B.他们都是一个知识体系C‘客观事物对象在人脑中的反映 D.对客观事物本质的反映19.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的思维。

”A.意识能够改造客观事物B.意识的能动作用使事物向准确方向发展C.只有准确的意识才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D.准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积极作用20. “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明灯。

”这句谚语的哲学寓意是()A.实践出理论,理论必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得到发展B.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知识既来自实践又源于书本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二、多项选择题(至少有一项符合题意,多选、错选、漏选0分。

每题3分)21.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这就要求我们做到()A.一切从实际,使主观符合客观B.理解和利用规律,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C.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理解和处理问题D.着眼整体,顾全大局22.“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精神又是万万不能的。

”对这句话的准确理解是()A.人类社会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准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促动作用B.精神不是万能的,它的作用是时有时无的C.精神力量往往是具有决定作用的力量D.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受物质决定作用制约的哲学生活第二单元测试题班别:姓名:学号:成绩:23.苏州没有自己的知名品牌,但通过兴办开发区吸引众多世界著名企业的进入,使苏州成为世界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

“当不了市场的主角,就做一个优秀的配角”,加工工业的发展使苏州实现了无品牌发展的奇迹,跻身全国GDP十强城市之列。

苏州的发展战略说明()A.制定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必须从实际出发B.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的活动C.有什么样的理解就有什么样的实践D.实践是检验理解准确与否的唯一标准24.对已经实施5年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来说,“内蒙古现象”不啻为一个奇迹。

所谓“内蒙古现象”,是指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内蒙古依靠政策和自身努力,在区域内迅速形成投资、人才和技术集聚效应,经济迅猛发展,增速名列全国前茅。

这说明()A.市场经济越发达,精神力量越不重要B.调动积极的精神力量,会有力的推动社会进步C.精神力量能够脱离物质因素而存有D.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25.在中国首次成功实现载人航天飞行之后,中国又开始向太空伸出更为广阔的触角。

2005年10月12日上午9时多,神州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

一项代号为“嫦娥工程”的中国月球探测工程正在紧张有序地实行,预计中国首次探月活动将在今后三年左右的时间实现。

上述材料体现了()A.只要愿意做,什么愿望都能实现B.实践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C.理解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D.科学实验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第二卷三、非选择题26.(2005年全国九校名模)辨析题:理解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但只有准确的理解才能对实践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所以,在实践中必须获得准确理解,尽量避免任何错误。

(10分)27.人在自然灾害面前无能为力吗?(8分)28.(2006年预测)一个与时俱进、持续创新的理论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理论;一个以这样的理论武装起来的党,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党。

八十年来,中国共产党的每一次理论上的创新,每一个理论成果的产生,都大大地推动了我们事业的发展,给我们党和国家带来新的面貌.(15分)(1) 说明我们党八十年来每一个理论成果产生的影响所包含的哲理。

(2) 从哲学上说明“理论要与时俱进、持续创新”的原因。

(3) 在新世纪,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如何做到与时俱进,持续创新?29.请同学为自己拟定一个学习计划,以便提升自己的学习效率;并写出你拟定这个计划的哲学依据(12分)参考答案一、1-5 CDBBC 6-10 DAABA 11-15 BBCAC 16-20 DCCDB二、21.ABC 22.AD 23.ABD 24.BD 25.BCD三、26.答案①“理解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只有准确的理解才能对实践有积极的指导作用”,这句话准确揭示了实践与理解的辩证关系以及理解反作用的二重性,是准确的。

所以,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理解上升为理性理解,并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获得准确的理解是必要的。

②因为主客观的限制,人们的理解是具有反复性的,人们对一个具体事物的理解往往不可能经过实践到理解的一个过程就获得,而是需要实践到理解、理解到实践的多次反复,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错误总是难免的,只有经过持续纠正错误,才能获得准确的理解。

③我们应该树立创新精神,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战胜挫折,自觉纠正错误,获得准确的理解。

27.(1).这个观点是片面的(2.5.5)(2).人在自然灾害中确实无法抗拒,显地渺小。

但人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如提前预报、灾前预防、灾后抢救)(3). 规律是客观的,人们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但人们能够发现、理解规律,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28. (1)实践决定理解,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我们党八十年来每一个理论成果的产生,都大大地推动了事业的发展,给我们党和国家带来新的面貌,充分说明了这个点(若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有的反作用,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等角度回答亦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