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急性冠脉综合症的正确诊断和治疗

急性冠脉综合症的正确诊断和治疗


反应了冠脉储备受损的程度,或能反应冠脉狭窄病变的 严重和弥漫程度
自发型心绞痛
• 心绞痛发作与劳力(运动、剧烈活动、用力)因素无关;
• 常在静息情况下发作心绞痛或夜间发作痛醒;
• 症状同劳力型心绞痛,症状重些; • 需含NTG方可缓解,也可自行缓解; • 可出汗、面色苍白; • 持续时间长短不等(5-15分钟),不>30分钟,呈一过性;
• 5分钟后可重复使用 • 绝大多数心绞痛均能在3-5 ’左右缓解
NTG缓解心绞痛的作用机制:
扩张V 左心前负荷 室壁张力 心 肌耗氧量 (心内膜下供血)
扩张A 左室后负荷 扩张冠状动脉和侧枝循环 心肌供血
口含钙拮抗剂
• 硝苯地平 5mg S.L 可重复2-3次; • 对NTG SL 反应欠佳、或伴BP、或 冠脉痉挛为主的心绞痛一般都能凑效; • 机制:扩冠增加冠脉供血;
脂质核
外膜
中层平滑肌细胞 (可伸缩型)
不稳定型斑块(病变)
发生在破裂/侵蚀口的血 小板凝聚
lipid core 脂质核
外膜
不稳定型心绞痛 / 非Q波急性心梗
稳定型斑块 不稳定斑块 斑块破裂
Braunwald E et al. J Am Coll Cardiol 2000;36:970–1062.
微血管型
微血管型(X-Syndrom)
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Braunwald 分类)
临床情况(Clinical circumstance) A(继发型) B(原发性) C(MI后<2周)
Ⅰ型:新(初)发(<2月)UA 无自发
ⅠA ⅡA
ⅠB
ⅡB
ⅠC
ⅡC
严重程度 Ⅱ型:亚急性(<1月)自发型
变异型心绞痛; • 由于冠脉有或无固定性狭窄的基础上,发生了冠脉痉挛 性闭塞所致; • 若以后发生AMI,则部位与以往ST段上抬的部位一致; • 心肌酶一般不高,严重时可升高,TnT可以(+); • ECG、同位素运动试验一般均为(-),可有少数为
(+)。
微血管型心绞痛(x综合征)
• 典型的劳力型心绞痛发作特点伴ECG ST 段一 过性下移; • 运动ECG(+);
(severity)
UA ,48小时内无发作
Ⅲ型:急性(<48小时)自发型 UA
另:治疗强度(intensity of treatment) 1、未治疗或未标准治疗 2、标准治疗 3、加强治疗
ⅢA
ⅢB
ⅢC
不稳定型AP(UA)
(Braunwald与WHO对应)
ⅠB ⅡB ⅢB
初发劳力型 自发型(亚急性) 自发型(急性)
• 立即给予吗啡3-5mgIV,3-5 ’可重复,总量10mg; • 多数患者在3-5 ’后会明显减轻,10-15 ’左右会完全 缓解伴ECG缺血减轻或渐消失的证据(ST段渐回到基 础状态)
• 吗啡是目前缓解心绞痛和心肌缺血的最有效、 作用最强的药物;
• 机制不清楚,可能与中枢性交感神经传出抑 制,扩张了外周小A、小V,降低心肌耗氧量, 以及镇痛、镇静等综合作用; • 同时应给予吸氧,持续心电监测。
ACS:急性冠脉综合征
休息时缺血表现
无心电图ST抬高
心电图ST抬高
不稳定型心绞痛
非Q波急性心梗*
Q波急性心梗*
急性冠脉综合征分类
* 血清心脏标记酶阳性
Modified from Braunwald Heart Disease 5th edition, 1997.
诊 断
劳力型心绞痛


均由劳力因素(运动、负重或用力)而诱发;
内皮功能障碍
从第一个10年 从第三个10年 从第四个10年
平滑肌和胶原 血栓形成, 血肿
进展主要由于:脂质聚集
Adapted from Stary HC et al. Circulation. 1995;92:1355-1374.
稳定型斑块(病变)
纤维帽
内皮细胞
(平滑肌细胞和基质)
内膜平滑肌细胞 (修复型)
卧位、微血管性)
心肌梗死(ST段上抬,非 ST段上抬型;
透壁、非透壁;Q波、非Q波)
心力衰竭 心律失常
心绞痛(anginia)分型
WHO分型 初发(2月内) 劳力型 稳定 稳定型(本质:冠脉病变稳定) Braunwald分型
恶化
自发型 混合型 变异型 变异型(冠脉痉挛性闭塞) 不稳定型(本质: 病变不稳定)
加拿大心血管学会(CCS)对劳力型心绞 痛的分级
分级
I
II III
IIII
标准 一般日常活动不引起心绞痛,只有走路快、费力、 骑车方诱发; 日常体力活动稍受限,饱餐后、遇冷、情绪激动 时受限更明显; 日常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一般速度步行1里路或 上一层楼即可引起发作; 轻微活动即可引起心绞痛,甚至休息时 亦有。
•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胸痛、HR、BP、ECG ST 段)。
• 心绞痛发作一旦控制,应 预防复发--见常规治疗; • 心绞痛发作经上述处理仍不能缓解,特别已>30 ’时, 应考虑有AMI的可能; • 治疗应按AMI处理,并检查心肌酶以确诊,或应注意其 鉴别诊断,除外心绞痛的诊断。
急性冠脉综合症( ACS )
心原性猝死(SCD) 不稳定性AP(uA) 急性心肌梗死 ST上抬型 非ST上抬型
上述任何临床分型均为冠心病的“表象”,
关键要抓住其“本质”
CHD的病理生理(本质)
稳定斑块 (机械堵塞)
冠脉慢性狭窄或闭塞 (70%-100%)
劳力性AP、心衰
冠脉粥样硬化
(冠脉斑块)
不稳定斑块
• 劳力型:典型劳力型心绞痛发作特点;
• 多为单支或多支病变固定狭窄和稳定斑块; • 治疗效果好,突发为AMI少; • 稳定是相对的。可长期稳定,也可变化成恶化劳 力型心绞痛,产生AMI。
初发劳力型心绞痛
• 病史在一月内(多在2周内); • 典型劳力型心绞痛发作特点; • 多由冠脉斑块破裂所致; • 属不稳定性心绞痛; • 极易发生AMI。
降血压使左室后负荷 心肌 耗氧 量 。
吗啡:对上述处理仍未缓解的心绞痛
• 提示心肌缺血严重而广泛(CAD病史长,冠脉病变严 重,ST段0.2mv); • 若长时间缺血(>30 ’)多会产生严重的结果(AMI、 低血压或心源性休克,甚至死亡);
• 应建立V通道,给予NTG IV10-20g/min可渐加量(每 3-5 ’递增5 g /min),至SBP降低10-20mmHg;
心绞痛症状 多样,但呈‘ 一过性’。
轻:‚ 一过性‛胸闷不适,或胃部不适感; 中:‚ 一过性‛胸痛、胸憋、咽堵感、胸骨后发 重: 心前区疼痛,压迫感,并向左上肢尺侧放射, 一般不伴有恶心、呕吐、出汗、面色苍白(AMI)。 • 停止用力或含TNG 1-2#后能迅速(3-5’)缓解;
• 持续时间3-10分钟(一过性),不>30’,否则 AMI或非心绞痛;
冠脉“急性”狭窄或闭塞
SCD、UA、AMI
冠脉里“突发事件” (高危!!!) • 抓住本质,CHD和ACS诊断和治疗中主要问题将会迎刃而解 • 临床医师成长过程:就是学会“透过CHD的现象”,“抓住
其本质”的过程。
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程
泡沫 细胞 脂质 条纹 间质 损害 粥样 斑块 纤维化 斑块 多重损伤 /破裂
甚至濒死感;
• 需含NTG可缓解,也可自行缓解; • 持续时间10-20 ’ ,不>30’,也呈“一过性”否则 AMI; • 发作时伴ECG相应导联一过性ST段上抬,胸痛缓解后 ST段迅速回至等电位线,即有确诊价值;
• 部分患者胸痛缓解后有再灌注心律失常(VT甚至Vf) 产生晕厥;
• ECG监测或Holter若发现一过性ST段上抬,方能诊断为
急性冠脉综合症的正确诊断和治疗
中国医学科学院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杨跃进
临床医学
• 实践科学;
• 诊断、治疗患者的疾病,给予二级预防;
• 为患者解除病痛服务;
• 需要:理论指导、临床实践;
特别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心内科医师(主任)的任务
• 解决心血管病患者的诊断、治疗和二级预防问题 • 做到:① 及时、准确地对患者疾病作出诊断(有病或 无病)。 ② 采取及时、准确地急救措施(危重、急症)。
• 过去有多年劳力性心绞痛病史(>10年),并有冠状动脉储备 受损加重的过程,最终发展到严重受损, • 冠脉病变多为多支和严重狭窄病变; • 机制:由冠脉供血严重减少和左室收缩功能相对好,这一矛 盾所决定,冠脉储备极低,故在平卧后,回心血量增加即可
引起心脏作功增加,而诱发心绞痛;也与舒张功能异常有关。
• 这是劳力型心绞痛中的“ 极型”即极度劳力型心绞痛。
心绞痛的治疗
• 急救治疗 控制发作
• 常规治疗 预防复发
• 冠脉再通治疗--彻底根治
心绞痛的急救处理
• 临床上不同类型的心绞痛的病理生理基础不同,但缓 解心绞痛的急救措施则相似。程序如下: 心绞痛发作 除去诱因
立即含服NTG、硝苯地平
恶化劳力型心绞痛
• 原有劳力型心绞痛的基础;
• 近期恶化、即发作频繁、程度重、持续时间长;
• 由于冠脉固定狭窄基础上并发斑块破裂,致狭
窄突然加重;或一支冠脉固定狭窄的基础上,
另一支冠脉斑块破裂所致;
• 属不稳定性心绞痛。
卧位型心绞痛
• 平卧位时即发生心绞痛(包括中午、夜间);
• 心绞痛发作时需坐起、甚至站起即可减轻或缓解;
集、血栓形成和痉挛,致急性狭窄所致;或固定狭窄
严重,张力稍增加即濒临闭塞而引起心绞痛发作;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也可由于一支冠脉固定狭窄的基础上,另一支冠脉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