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稀态酱油发酵工艺

稀态酱油发酵工艺

酱油生产工艺一、高盐稀态发酵:(一)工艺流程:种曲盐水水↓↓↓豆粕+麸皮→润水→蒸料→制曲→成曲→发酵→浸淋→生酱油→加热灭菌→配兑→沉淀澄清→成品(二)工艺操作:1.原料质量和比例:(1)原料(豆粕、麸皮)要求:豆粕细而均匀,成颗粒状,颗粒大小为2~3mm,通过16目筛不超过5%,不能通过6目筛不超过20%。

水分在7~10%,粗蛋白质在46~51%。

麸皮质地疏松,体轻,表面积大,水分在12%左右,粗蛋白质在14%左右。

(2)原料配比:豆粕∶麸皮=7∶3 一般一批料为9t,其中豆粕为6.3t,麸皮为2.7t。

分6锅蒸煮(即每锅加入豆粕1.05t,麸皮0.45t)。

2.曲精处理:麸皮干蒸冷却麸皮拌曲精(1)排冷凝水:先打开蒸汽管的疏水阀,然后打开蒸汽进汽阀门,利用蒸汽压力排净进汽管、蒸料锅的冷凝水,然后关蒸汽阀,关好疏水阀,准备投料。

(2)投料:投入蒸料锅麸皮150Kg进行干蒸,投好料封盖后,开始旋转蒸料锅,然后打开排汽阀门和进汽阀门,当排汽阀排出蒸气后,将排汽阀关闭。

蒸料锅内温度将不断上升,5~10min后,温度升至125℃时,关闭进汽阀。

将蒸料锅垂直放置,开排汽阀放汽,等蒸气压排至常压时,打开蒸球盖,取出麸皮冷却至35~40℃,加入曲精(一般9t料加入曲精2.7Kg),拌匀,并装置在接种漏斗内。

3.蒸煮原料(1)排冷凝水:先打开蒸汽管的疏水阀,然后打开蒸汽进汽阀门,利用蒸汽压力排净进汽管、蒸料锅的冷凝水,然后关蒸汽阀,关好疏水阀,准备投料。

(2)投料:将7∶3比例的1.5t(豆粕、麸皮)相互均匀加入到蒸料锅里,投好料封盖后,开始旋转蒸料锅,然后打开排汽阀门和进汽阀门,当排汽阀排出蒸气后,将排汽阀关闭。

蒸料锅内温度将不断上升,5~10min后,温度升至125℃时,关闭进汽阀。

将蒸料锅垂直放置,开排汽阀放汽,等蒸气压排至常压时,打开水阀,直接加入65~75℃的温水1100Kg(根据豆粕、麸皮的水分含量添加温水量,要求熟料的总水量在46~48%),反复旋转20min蒸料锅,然后开进汽阀和排汽阀。

当排汽阀排出蒸汽时,关闭排汽阀,此时蒸气压不断上升,大约15~20min后,蒸气压升至0.2MP时(温度在130℃左右),关闭进汽阀,垂直蒸料锅,开排汽阀。

等气压至常压时,打开蒸料锅盖,再将蒸料锅口旋转朝下,出料。

(出料时应开动出料绞龙、风冷机、接种机、接种绞龙)关键点:a.豆粕、麸皮、曲精应合格,无异常现象。

b.加水量应以熟料水份为46~48%为宜,一般一锅料加水量在1100Kg左右。

c.干蒸温度,蒸煮气压、温度,润水,蒸料时间应准确,及时控制。

d.接种时熟料温度应控制在35℃以上,最高不超过40℃。

曲精含量应控制在0.03~0.05‰,一般一批9t料加入曲精量为2.7Kg,曲精应均匀分布。

注意事项:a.旋转蒸料锅时转速应在2~3圈每分钟,正一圈、反一圈反复旋转。

b.出料时,应通过风冷设施控制熟料温度(35℃以上,不超过40℃)。

c.接种时应注意接种口是否有接有曲精的麸皮落至熟料中,中断时应及时补给。

d.开启、封闭蒸料锅盖时应注意防滑,更要主要蒸料锅内的剩余蒸气,小心烫伤。

封盖时,应对称上紧螺丝,以防漏汽。

e.出料时,在下料绞龙处拨料时,应注意绞龙绞伤手。

f.开、关各蒸气阀时,应轻开,慢开,且要在蒸气阀侧面开、关,注意烫伤。

熟料的感官检测:a.(适度变性)色泽呈淡黄色,比蒸料前略深些,质地疏松,手感有弹性,水分高但不觉得湿,捏之不粘手,有香味,无硬心,无不良气味。

b.(过度变性)色泽呈深褐,粘手而结实,吸水性差,手感很湿,无弹性。

这种料易污染杂菌,不易制好曲,消化率低。

加水量的计算:(X+A×B%+C×D%)÷(X+A+C)×100%=(46~48)%备注:X为加水量;A为豆粕量、B%为豆粕水分;C为麸皮量、D%为麸皮水分;(二) 制曲:1.工艺标准(1)料厚度为25~30cm;(2)培养温度在28~35℃;(3)培养时间在36h左右;(4)成曲酶活力≥1.0(甲醛法),细菌数小于50亿个/Kg,水份在28~32%;2.操作规程(1)处理好的熟料投放到6个曲池中(每池1.5t料),曲料的厚度在25~30cm,曲料表面整齐,均匀疏松,四周应摊平,温度控制在32~35℃左右。

(2)子发芽期(接种后5~8h)。

该阶段曲料不散发热量,应做好保温措施(温度控制在30~32℃)。

适量间歇通风(间歇通风指每次开启风机3~5分钟)可以调整曲池内空气、湿度、温度、清洁度有助于曲料生长。

(3)丝生长期(接种后8~12h)。

该阶段菌丝生长,释放热量,品温逐渐上升。

此时应使用连续通风(连续开启风机),保持曲料温度在32~35℃。

(4)丝繁殖期(接种后12~20h)。

该阶段菌丝生长极为旺盛,品温猛增,曲料发白并结块,通风阻力增加,曲料上、下层温差较大,风量减小,此时应进行第一次翻曲(翻曲指利用锨等工具,把曲料颠覆均匀,并把结块的曲料打碎)。

第一次翻曲后,品温上升快,需要连续通风,品温控制在30~32℃。

4~6h后,曲料全部发白结块,并产生裂缝,品温难以控制,应进行第二次翻曲。

(5)子着生期(20~24h)。

第二次翻曲后,各种酶大量产生,温度控制在28~32℃。

保持连续通风。

在接种第24h后,曲料呈浅黄色。

接种后28h,蛋白酶活力最高,曲料出现裂缝,应采用铲曲(用锨或其它工具,按照一定的方向铲入曲料)或压曲(将曲池四壁漏风开裂的地方用工具压实)方法控制通风效果。

最终成曲呈嫩黄绿色。

3.成曲质量标准:(1)手感曲料疏松柔软,具有弹性。

外观成块状,但疏松无硬心。

曲层内部菌丝丰满粗壮,并密长着嫩黄色孢子,无杂色,无夹心。

(2)具有正常的曲香,无氨味、酸味及其他异味。

(3)水分含量在28~32%;酶活力在1.0以上(甲醛法)。

(4)成曲细菌总数为5×109个/Kg以下。

4.异常质量现象:(1)花曲:熟料接种不均匀。

(2)酸曲:污染了大量产噗小球菌,粪链球菌。

(3)臭曲:污染了枯草芽孢杆菌(该菌存在于空气、设备、工具、输送管道及种曲内)。

①温度控制不当,原料水分过高,都会引起⑵、⑶两种异常质量状况。

②当温度达到38~42℃时,⑶种状况极易出现。

其中生成氨气,消耗了蛋白质、淀粉,造成曲料发粘、有异味,刺激鼻眼,最大程度地抑制了米曲霉生长。

③产噗性酵母菌是在曲料温度偏低情况下生长,该类菌生长,不产酸、生臭,曲料体现情况为:熟料入池后,较长时间里曲料呈现与初入池时的状态一样,不长菌丝等。

5.制好曲关键点:(1)选择新鲜优良的种曲(一般用米曲霉沪酿3.042);(2)原料润水要适当,熟料水份控制在46~48%。

(3)原料蒸煮蛋白质变性要适度,过度变性会使熟料发粘及产生有碍米曲霉生长的因子。

(4)凡接触熟料的工具、设备、输送设施及环境等,须清洁卫生,以防止杂菌污染。

(5)接种要均匀,注意种曲与熟料流量均匀,防止种曲中断现象。

(6)制曲温度,湿度要严格按照每个阶段的要求控制。

(7)制曲时的翻曲过程要严格要求,应尽量保持曲料疏松,防止曲料板结和裂缝跑风现象。

(8)每次制曲完毕,都要做好曲室、曲池及输送管道、工具等的清洁、卫生工作。

6.制曲技术技巧:“一熟”、“二大”、“三低”、“四均匀”、“五清洁”;(1)一熟:指原料蒸熟,达到蛋白质适度变性,无夹生现象。

(2)二大:指大水分、大风量。

(3)三低:进池料温低(30~32℃);制曲品温低(前期30~35℃,后期28~32℃);进风温度低。

(4)四均匀:原料混合均匀及润水均匀;熟料接种均匀;曲料入池疏松均匀;曲料厚薄均匀。

(5)五清洁:曲室清洁;制曲工具清洁;接种器清洁;熟料输送设备、工具清洁;周围环境清洁。

1.工艺标准(1)盐水浓度在18~20Be。

(2)盐水温度55~60℃;酱胚温度45~50℃。

(3)发酵周期在15天左右。

2. 发酵过程:(1)盐水的配制:盐水浓度在18~20Be。

按照每批料9T计,每次加盐水量为18T,溶盐量控制在3.6~4T。

盐水温度控制在55~60℃。

(2)制醅:出曲时可拌入少量盐水(控制曲料挥发),先出3池曲料,然后移至一个发酵池内;再出另外3池曲料,移入另外一个发酵池内。

(3)添加盐水:包含下料时添加的盐水量,将每个发酵池内的盐水量填补至9T;要求:盐水要均匀加入;酱胚温度控制在45~50℃。

(4)淋浇:酱胚发酵第二天开始淋浇,每天淋浇2次。

淋浇过程要将生酱油均匀地覆盖在酱胚表面,淋浇时间一般控制在每一池30分钟左右。

(5)保温:根据酱胚的实际温度对其进行保温加热,温度控制在45~50℃。

一般在每次淋浇后进行保温。

注意保温池水温应控制在60℃以下。

3.取淋浇原油:(1)入发酵池第九天可泵取头油,泵取头油时应注意泵油速度(慢而匀),防止泵入酱胚。

一般每酱批9T料,取头油8 m3(两池酱胚各取4 m3)。

(2)泵取头油后,应及时填补相应量的盐水(泵出多少头油,就添加多少盐水),盐水浓度控制在淋18~20Be,盐水温度控制在50~55℃。

(3)填补好盐水后第二天开始淋浇、保温。

(4)第十三天出二油,二油量在8m3左右。

然后填补相应量的盐水(同(2)、(3)步骤)。

(5)第十五天取三油,三油应尽量箜出,一般在10 m3以上。

(6)三油出完后,直接上酱淋油。

4.淋浇的好处:淋浇是从假底下放出贮存在发酵池底部的酱汁,通过泵回浇入酱醅中。

其好处有以下几点:(1)可使酱醅中的各种酶上下均匀流通,以增加酶的接触面积。

(2)酱醅在发酵过程中液体总是往下渗流的,而酱醅层往往水分少,出现氧化层。

通过淋浇,可使酱醅上下层水分均匀,并减少氧化层。

(3)淋浇能把沉积在底下的汁液汇流,解决了因长期不流动的汁液产生异味的问题。

(4)在后发酵中,通过淋浇可以补充食盐和酵母菌、等各种有益微生物,并使发酵均匀。

(5)在后发酵期间,通过淋浇可以降温,调节品温。

(6)淋浇可以补充氧气,排除二氧化碳,促进发酵作用。

(四) 淋油1. 工艺标准(1)头淋水温在95~100℃,体积在20m3,浸泡时间为8h。

(2)二淋水温在80~90℃,体积为拔去头淋的体积,浸泡时间为2h。

(3)三淋水温在常温,数量盖过酱醅表面即可。

(4)苯甲酸钠含量在0.7~0.9%。

含盐量控制在15%左右。

2. 淋油流程三油四油↓↓加热加热水水↓↓↓↓成熟酱醅→第一次浸泡→头渣→第二次浸泡→二渣→第三次浸泡→三渣→酱渣↓↓↓第一次滤油第二次滤油第三次滤油↓↓↓↓头油二油三油四油(1)操作流程a.浸淋用天车将发酵成熟的酱醅,均匀地装入淋油池后,将准备好的头淋水,浇至淋油池内,上淋过程中注意检查各管道及淋油池阀门,严防溢淋,浸泡8小时后,拔头淋,注意出油速度,应缓而匀,保持酱醅疏松状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