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随访工作计划篇一:20XX肿瘤登记工作计划****卫生院20XX年恶性肿瘤登记工作计划肿瘤发病和死亡登记是慢性病监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科学制定肿瘤防治策略规划,开展癌症防治工作的基础依据。
为适应恶性肿瘤防治工作的需要,根据卫生部《中国癌症预防与控制规划纲要(20XX-20XX)》和《肿瘤随访登记项目实施方案(20XX)》的总体要求,按照市疾控中心和市卫生局的要求以及沙坡头区各村卫生所肿瘤登记工作的现状,特制定我我乡20XX年恶性肿瘤登记项目工作计划。
一、肿瘤登记工作管理根据《肿瘤随访登记项目实施方案(20XX)》,开展永康镇各村卫生所恶性肿瘤新病例登记报告工作,不断提高肿瘤登记报告数据质量。
各村按时填报恶性肿瘤病例报告卡和恶性肿瘤病例死亡报告卡。
二、肿瘤登记工作监测卫生院防保科根据市疾控中心慢病科的统一要求并结合我镇实际情况,制订20XX年度肿瘤随访登记项目实施方案,以保证此项工作的正常运行。
1、健全村级医疗保健、死亡统计制度和可靠的人口学资料完善肿瘤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发现途径,开展病例核实和随访工作,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以死亡统计资料为基础开展发病补充登记工作,并定期从村部取得人口数据。
2、开展人员培训积极参加市级培训,并对辖区内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肿瘤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的报告程序、人口资料的收集技术与方法、肿瘤命名、登记资料的统计等。
三、登记资料的收集1、人口资料人口资料的收集是肿瘤登记的基本内容之一。
人口资料的主要是两个渠道:一是利用人口普查资料,推荐使用我国五次人口普查的人口资料;二是由公安、统计部门逐年提供相应的人口资料。
人口资料应包括居民人口总数及其性别、年龄构成。
每年的居民人口总数通常采用年平均人口数。
从人口普查或公安、统计部门获得的人口报表一般只提供间隔一定年限的分性别、年龄组的人口数,每年的年龄别人口资料。
2、新发病例资料肿瘤新病例的报告范围是全部恶性肿瘤(ICD-10:)和中枢神经系统良性肿瘤。
肿瘤登记收集资料的基本方法是由村卫生所中诊治肿瘤病例的医务人员填写肿瘤登记报告卡,经医院汇总后统一报送至慢病科。
基本项目: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出生日期、居住地址、肿瘤名称、肿瘤部位(亚部位)、诊断日期、诊断单位、诊断依据、死亡日期;如有条件时还要求填报组织(细胞)学类型、诊断时分期等。
四、肿瘤登记资料的整理1、报告卡验收医院防保科工作人员收到各报告单位上报的肿瘤报告卡后,检查卡面书写情况,发现漏填、项目不完整或内容可疑,应退回报告单位重新填写。
2、死亡补充发病为减少漏报例数,防保科应每年将收集的肿瘤死亡资料与肿瘤报告资料进行核对,对只有死亡卡而没有病例报告卡(即发病漏报)的病例应进行追溯调查,获得相关诊断信息(肿瘤的部位、病理学类型诊断日期等),补充填写肿瘤发病卡。
4、剔除重复卡5、报告卡的存放报告卡完成年度统计后,应按照一定的规则存放,以备核查。
6、肿瘤病例的随访访视的方式一般为上门访视,时间间隔可根据病人的生存状况确定,但至少1年一次。
通过访视可了解病人的生存状况、居住地址和户口地址变迁等状况,还可收集病人进一步诊断、治疗、转移、复发等情况,并可为病人提供生活起居指导、定期医学监护提醒等基本卫生服务。
五、工作方法、基础和流程1、组织和指导辖区各村卫生所开展肿瘤登记报告工作;每月汇总、审核上报的肿瘤卡;每季度第一个月15日前上报上一季度肿瘤卡。
2、每季度开展1次督导,撰写工作督导报告,及时反馈督导/评估结果。
3、定期对各类有关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
4、定期与当地村卫生所联系,获取人口资料。
5、收集辖区医疗机构报告的新发病例,负责审核、整理、填报,并按要求上报各类统计报表;逐张核对报告卡,登记《登记册》;每月10日前上报上月的肿瘤卡;7、死亡补报:定期从死因登记报告册获取肿瘤死亡病例信息,补充遗漏的肿瘤死亡病例,做好死亡补发病报告工作。
8、定期开展新发病例核实,对病例进行追踪随访工作并及时更新随访信息;至少每年一次。
9、管理与保存各种新发病例原始资料、统计数据等相关资料。
篇二:肿瘤随访方案(试行)肿瘤登记随访方案(试行)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XX年12月30日前言自20XX年,原卫生部设立肿瘤登记项目,在全国31个省逐步开展人群为基础的癌症发病、死亡和生存的信息收集工作。
目前,肿瘤登记处数量逐年增加,数据质量也在逐步提高,肿瘤登记年报数据已逐渐成为制定癌症防治策略,科研、临床研究的基础信息。
截至目前,我省开展肿瘤登记的登记县区超过60个,覆盖人口超过3600万人。
人群恶性肿瘤的生存分析是反映一个地区肿瘤负担、医疗资源和评价治疗水平重要的信息。
“肿瘤随访登记项目”特别强调了肿瘤病例随访工作的重要性。
然而,我省尚未开展肿瘤随访工作。
全国肿瘤登记中心于20XX年开始在部分登记处开展肿瘤随访资料的收集和生存分析,结果得到各界的关注。
20XX年,肿瘤登记项目新增随访工作经费,将极大推动人群肿瘤随访工作的开展。
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安徽省肿瘤登记领域专家共同编写了“安徽省肿瘤随访方案”,对随访工作的意义、目的,随访的方法、质量控制以及生存分析进行详细介绍,供各登记处在随访工作中参考。
各地区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地区的随访工作实施细则。
因时间仓促,方案难免有不足之处,请各位提出宝贵意见,使方案进一步得到充实和完善。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安徽省肿瘤登记随访方案(试行)为加强肿瘤随访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提高随访数据质量,为癌症监测、预后提供基础数据,为制定癌症防治策略提供可靠依据,根据《中国肿瘤登记工作指导手册》,参考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肿瘤登记的原则和方法》,以及《肿瘤随访登记技术方案》对肿瘤随访的相关要求,结合安徽省各地区的卫生资源现状、工作条件,特制定本方案。
一、随访意义肿瘤登记报告是一项按一定的组织系统经常性地搜集、储存、整理、统计分析和评价肿瘤发病、死亡及生存资料的统计机制。
肿瘤随访是肿瘤登记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随访,可以了解肿瘤患者的愈后、转移情况、远期疗效追踪、生存状况、死亡状态。
目前我省已经广泛开展了以人群为基础的肿瘤登记制度,但尚缺乏全国范围内人群为基础的肿瘤生存数据信息。
同一类肿瘤的不同临床分期、治疗方法,其疗效也不尽相同,有的甚至有很大的差异。
病人预后的信息是医疗、科研最为需要且不可或缺的部分。
对肿瘤患者开展定期随访,了解诊疗后的生存状态,可以更好地为患者提供心理辅导、康复指导、疼痛管理、合理用药,以及为了解人群癌症负担情况,评价医疗效果,提高医院管理水平,提供真实可靠的基础信息。
二、随访概念广义而言,随访是医疗卫生机构为了某种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或方法来获取诊疗活动结束之后的有关资料的一种方法和过程。
狭义上随访是医疗卫生机构根据医疗、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需要,采取多种方式与结束门诊或住院诊疗后离开医疗机构的病人保持联系,对病人的病情演变过程进行追踪查访,以了解疾病发病、一般信息及生存或死亡结局。
三、随访目的人群肿瘤随访的目的在于掌握肿瘤患者的生存情况,评价肿瘤防治的总体水平、医疗资源设置、医疗服务水平、癌症治疗效果以及比较不同治疗方法对生存的影响。
促进医疗机构规范化治疗,评估人群肿瘤防治措施的实施效果。
四、随访内容肿瘤登记人群随访的内容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和结果信息:1.基本信息的核对:(1)个人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出生年月日、身份证号、家庭(单位)住址、配偶(联系人)或监护人信息、联系电话号码等信息。
(2)肿瘤信息:出院诊断、发病日期、解剖学部位、病理学类型、诊断依据、临床TNM分期、治疗方法(手术、放疗、化疗、生物治疗)。
2.随访的结果信息:(1)最后接触日期:该日期为最后知道病人仍存活的日期,是计算生存率的重要变量。
在登记时此日期应该等于发病日期。
随访后需要及时更新登记记录表中的最后接触日期。
如果病人死亡,最后接触日期应等于死亡日期,或者删除。
(2)最后的接触状态:人群肿瘤登记仅需要获得患者是活着还是死亡,此变量也是计算生存率的关键变量。
必须的亚变量包括:1.存活 2.死亡8.移民9.不明。
(3)死亡日期:填写完整的日期,包括年月日信息。
此变量用于计算生存率,同时便于追踪患者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和个人其它信息。
(4)死亡原因:如果有ICD,则使用明确的根本死因编码,但人群肿瘤登记可能仅知道死亡而不明确原因,则可使用如下亚变量:1.死于癌症2.死于其它 9.不明(5)死亡地点:为人群肿瘤登记有用信息,可以用于评价当地医疗保健的指标。
建议使用如下亚变量:1.医院 2.疗养院 3.晚期肿瘤病房 4.家庭病房 5.家中9.不详3. 登记需要补充的信息:我国肿瘤登记未强调必须收集临床TNM分期,也非必报变量,CanReg4软件中虽有TNM分期变量,但多数登记处填报不完整,因此在随访中需要补充完善。
(1)临床TNM分期:参考美国癌症研究联合会(AJCC)和国际篇三:肿瘤登记随访实施方案芝阳镇中心卫生院肿瘤登记随访工作实施方案恶性肿瘤事严重影响居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我国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目前恶性肿瘤已成为我市城乡居民的重要死因。
肿瘤不仅是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而且也成为医疗费用上涨的重要因素。
根据韩卫发【20XX】56号《关于印发韩城市肿瘤登记随访工作实施方案和20XX 年肿瘤登记工作计划的通知》和陕西省卫计委《肿瘤登记随访工作规范》,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一、登记范围全镇的户籍人口二、登记对象全镇户籍人口肿瘤登记新发现患者和死亡患者三、登记病种全部恶性肿瘤()和中枢神经系统的良性肿瘤()四、病例登记上报程序、我院门诊医生对首次确诊的肿瘤病例,填写《报告卡》和《登记册》,医技科室设立《登记册》,及时记录肿瘤诊疗的相关信息。
我院成立由内科张辉同志具体负责,收集本单位门诊医生填报的报告卡以及临床医技科室填报的登记册,对本单位上报的肿瘤卡进行补充、完善、整理和剔重,与每月5日前将纸质《报告卡》、《登记册》及《—县/区居民恶性肿瘤月报表》报送至市疾控中心慢病科。
还需要收集村卫生室上报的《报告卡》,由专人进行信息核实、补充、整理和剔重后填入本单位登记册,与每月5日前将纸质《报告卡》报送至市疾控中心慢病科。
在村居住的肿瘤新发或死亡病例,由村卫生室核实患者的基本情况后,填写《报告卡》和《登记册》,每月3日前将纸质《报告卡》上报辖区卫生院。
五、登记上报资料要求1、人口资料人口资料的收集是肿瘤登记的基本内容之一。
人口资料的主要渠道是公安部门逐年提供的资料。
2、报告卡编码肿瘤分类编码是报告卡编码的重要的部分,我市肿瘤登记采用WHO编制的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中肿瘤部分编码和国际肿瘤分类第三版(ICD-0-3)3、《报告卡》的补报为减少漏报病例,凡辖区内肿瘤死亡病例应与“死亡医学证明书”核对,对只有死亡卡而没有《报告卡》的病例应进行追溯调查,要充分利用“死亡医学证明书”,获得相关诊断信息(肿瘤部位、病理学类型诊断日期等),补充填写肿瘤报告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