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1)高一语文制作:王志军共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1. 正确拼读生字词;了解作品、作者、写作背景;2. 深情地诵读课文;3. 掌握本文景物、心情写作的脉络;学习写法;二、预习抽查抽几生板写、回答。
? 1.拼写字词。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蓊蓊郁郁?()袅娜?()踱步()霎时?()弥( )望?斑驳()渺茫?()点缀()脉()梵婀玲?()2. 理解运用:蓊蓊郁郁弥望田田袅娜脉脉斑驳缕缕清香凝碧朗照三、介绍作者、作品、写作背景、散文(见基础梳理)抽学生回答。
1.作者、作品: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
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
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
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他,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
毛泽东曾热烈赞扬其“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高尚气节。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2.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
他只是一个民主型的战士,虽不满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却。
作者这种矛盾的情绪,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情绪。
但作者还是惟妙惟肖地“言传”了出来。
靠什么言传呢?靠写景,传朦胧的淡淡的哀愁与喜悦之情,使我们沉浸在一种苍茫、淡雅、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朦胧美之中。
3. 散文:散文是一种篇幅短小、题材广泛、写法自由、文情并茂的文学体裁。
能更轻便、灵活、迅速地反映社会现实,所以,有人称它是“文学的轻骑队”。
它分为叙事性、抒情性、议论性散文三种。
散文的主要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是指选用的材料来自古今中外、天南海北;“神不散”是指文章的主题集中。
四、深情诵读课文,初步感知1.生自由读、抽生读、齐读课文;2.师范读。
初步理解感知文意。
?五、把握文脉,问题探究生思考;研讨交流1. 散文的游踪是怎样的?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第七段:第八段:
2. 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3. 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句子。
并说明其含义及作用?
六、作业布置1. 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作者描写了荷塘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找出文中描写心理感受的语句,说说作者随着景物的转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 预习课文的4、5、6段,理解分析景物描写的重点语句。
《荷塘月色》导学案(2)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1. 重点分析、品味课文的第4、5、6段;2. 学习本文的写法。
二、复习巩固 1.抽生诵读课文的片段;2.抽查上节布置的作业。
三、品味、欣赏优美语句1.个体读、齐读分段诵读课文的第4、5、6段;2. 分段品味、欣赏优美语句。
指出是何种修辞手法?有何效果、作用?每段先让学生自己找出最优美的语句。
第四段:“层层的叶子中间……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理解修辞:“通感”或“连觉”——指感觉的转化、迁移。
第五段:“月光如流水一般……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确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再着重品析“泄”、“浮”这两个动词美妙之处。
第六段.读课文,思考问题:1.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写出了树的();2. “重重”、“阴阴”、“隐隐约约”写出了()。
照应了()。
四、请生找出自己认为课文中写得美妙的地方,并说出理由。
五、归纳、学习写法1.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2. 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3. 动词、叠词的精妙使用。
六、作业布置1. 朗读背诵4、5、6段 2. 做《优化方案》、《课时达标》上的未做作业; 3. 课后的“思考与练习”第二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