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认知学习理论[视频讲解]
认知学习理论非常关心人类的学习,重视人在学习或记忆新信息、新技能时不能观察到的心理过程。
第一节早期认知学习理论
一、格式塔的学习理论
格式塔理论自1912年由韦特海墨提出后,在德国得到迅速的发展。
由于苛勒和考夫卡的访美以及他们的著作被翻译成英文,这种新的理论引起了美国心理学家的注意。
苛勒于1913年至1917年用黑猩猩做了一系列试验,证明了黑猩猩的学习是一种顿悟,而不是桑代克认为的尝试错误。
在黑猩猩的笼子外放有香蕉,笼子里面放有两根短竹棒,用其中的任何一根都够不着笼子外面的香蕉。
在格式塔心理学家看来,学习就是知觉的重新组织。
人在认知活动中需要把感知到的信息组织成有机的整体,在头脑中构造和组织一种格式塔(Gestalt)(或称为完形),对事物、
情境的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形成整体理解,而不是对各种经验要素进行简单的集合。
这一过程不是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而是突然的顿悟。
二、符号学习理论
托尔曼(E.C.Tolman)是一位新行为主义者。
但他是一位受格式塔学派影响的行为主义者,他的理论被称为目的行为主义、整体性行为主义、符号一完形说或预期说。
他以白鼠学习方位的迷宫图的实验证明了他的理论。
迷宫有一个出发点、一个食物箱和三条通道。
实验开始时,将白鼠置于出发点,让它们自由地在迷宫内探索。
一段时间后,检验它们的学习结果。
检验时,再将它们置于出发点,并对各通道做一些处理,观察它们的行为。
结果是,若三条通道畅通,白鼠选择最短的通道1到达食物箱;若A处堵塞,白鼠选择通道2;若B处堵塞,白鼠选择最长的通道3。
这种理论认为:
①学习是有目的的行为,而不是盲目的。
②学习是对“符号完形”的认知。
白鼠在学习方位迷宫图时,在头脑中形成一幅“认知
地图”。
③在外部刺激(S)和行为反应(R)之间存在中介变量(O)。
主张将行为主义S-R公式改为S-O-R公式,O代表机体的内部变化。
潜伏学习
实验者将白鼠分成三组走迷津,一组为非强化组,这组白鼠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没有得到过食物的强化;另一组为强化组,这组白鼠总是得到强化;第三组为实验组,这组白鼠在前十天不给予强化,从第十一天开始才受到强化。
在实验开始前,实验者预测实验组白鼠的学习水平将与强化组一样好。
外在的强化并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不强化也会出现学习。
在此实验中,动物在未获得强化前学习已出现,只不过未表现出来,托尔曼称之为潜伏学习。
潜伏学习的事实也证明学习并不是S-R之间的直接联结。
未受奖励的学习期间,认知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对此结果,托尔曼解释为,白鼠在走迷宫时根据对情景的感知,在头脑里有一种预期(或者假设)。
动物的行为受其预期的指导,因此动物的行为是有目的的行为。
在多次尝试中,有的预期被证实,有的未被证实。
预期的证实是一种强化,这就是所谓的内在强化,即由学
习活动本身所带来的强化。
第二节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一、认知表征理论
布鲁纳常常把智慧生长与认知生长作为同义语,他认为,在人类智慧生长期间,经历了三种表征系统的阶段。
1.动作性表征(enactive representation):类似皮亚杰的感觉运动阶段。
用动作进行表征和再现。
比如婴儿看大人怎么做,爬,学会玩玩具、走路等。
2.映象性表征(iconic representation):前运算早期,儿童能够记住过去发生了什么事情,开始形成图像或表象;
3.符号性表征(symbolic representation):相当于前运算阶段及以后。
儿童通过符号再现世界,这些符号中最重要的是语言。
对教师而言,布鲁纳的认知发展理论最重要的还在于他相信,当人们达到符号性再现表象阶段时,仍极大地利用动作性和映像性再现表象,特别是当他们研究某种新事物时。
如刚开始学给一个照相机装胶卷时,可能你必须做几次,如果这样,你就利用了你的动作性再现表象。
或许你还研究了图解,这样的话你就利用了映像性的再现表象。
对教师来讲,这样的信息是十分明显的:动作和视觉的再现表象,对在课堂中研究某些新东西时是十分有帮助的。
二、认知结构理论
当我们看到前面一位留着披肩发穿着花衣服的人时,我们所得到的远比我们看到的要多,我们可以推断这人是位女子,她有两只眼睛,一个鼻子等。
然而,我们不可能直接知觉到这些,所以,我们必须超越所给的信息。
我们先判定这是一位女子,然后根据女子这一类别,作出推断。
脑子中已有的认知结构起作用。
人们同周围世界的所有相互作用都涉及对与现有类别有关的刺激输入进行分类。
如果刺激输入与人们已有的类别全然无关,那么,它们是很难被加工的。
换言之,人们对全新的刺激输入很难加工。
这些相关的类别就构成了编码系统,这种内在编码系统也就是认知结构。
布鲁纳认为,对一门学科的学习包含三个差不多同时发生的过程:
①新知识的获得。
②知识的转换。
学习者把信息转换为各种不同方式,使之超出它们最初所给的事实,从而学到更多的知识。
③评价。
学习者核查所用处理知识的方法是否适合当前任务,概括得是否适当。
三、学习和教学的基本原则
1.知识结构的重要性
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务是怎样相互关联的。
所谓的知识结构也就是某一学术领域的基本观念,它不仅包括掌握一般原理,而且还包括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比如物理力学中的惯性定律、实验方法,代数中的交换律、分配律和结合律等。
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的必要性。
(1)懂得基本原理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
(2)利于记忆的保持。
(3)领会基本原理和观念,有助于迁移。
(4)对教材结构和基本原理的理解,能够缩小“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之间的间隙。
2.学习的准备性
任何学科的最最基本的观念是既简单又强有力的。
向儿童提供具有挑战性但有合适的机会。
3.直觉思维的价值
日常更注重分析思维,而忽略了直觉思维。
他说“机灵的推测,丰富的假设和大胆迅速地作出试验性结论是从事任何一项工作的思想家极其珍贵的财富。
鼓励“猜想”在培养直觉思维中的重要性。
4.学习动机的重要性
布鲁纳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学习的最初刺激乃是对于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