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区位理论
环绕RM1和RM2的费 用等值圈表示生产 1个 单位产品(假如为1吨)所 需用原料的运费。
⑶不同的费用可以形成不同的等费线。 从运费最小点出发 向外移动,可以形 成运费逐步增大的 无数条等费线;从 劳动力费用最低点 向外推移,可以画 出无数条工资逐步 提高的等费线。
最低工资 加1单位 加2单位 加3单位 加4单位
如果A、B、C三个产地每吨原料运价相同,但矿 石品位不同,加工中分别失重60%、50%、40%,按 每吨成品的矿石运费画出的等费线将具有不同密度。
原料(吨) 失重率 成品(吨) 运费(元) 10元1条 线(条)
A=750 B=600 C=500 60% 50% 40% 300 300 300 750 600 500 75 60 50
河里淘金沙
沙漠里的沙子
⑶劳动力并不是无所不在,其分布已预先确定。 工资是固定的,但每个地区的工资水平不一定相同。 获得固定工资的劳动力的供应是无限的。
⑷消费地点已经预先确定。假设每一个工厂都把 产品出售给一个特定市场。生产分布状况影响消费者 的分布状况。
⑸运输费用是重量和距离的函数,运输费 用的增加与运行里程及载运重量成正比。
三、韦伯的劳动力费用最小区位论
1.等费线
⑴定义:把费用 相等的点连成线,形 成环绕原料和市场的 等值圈,这条线就叫 等费线。等费线概念 是韦伯独创的。
等费线由距市场最近的红点算起,顺序向原料产 地计算。
原料区位示意图
原料指数 原料距离 原料运费 产品距离 产品运费 总运费 总距离
2
2 2 2
⑴在原料产地、 燃料产地和消费市 场等多个点上,如 果有一个点的换算 重量比值超过其他 各点之和,企业的 最优区位应在这一 点上。
原料甘蔗
煎糖煤炭
甘蔗原料产地的换算重量 比值超过燃料产地和消费 市场,所以糖厂通常建在 甘蔗产地附近。
⑵如果没有一个点的换算重量比值超过其他各点 之和,应按照运输网分布的特点以不同原则确定企业 最优选址。
⑵使用偏布失重原料越多的企业,越应接 近原料产地。
在铁矿山附近建立的攀枝花钢铁集团
⑶主要使用偏布纯原料的企业,则可在原 料产地或消费市场之间灵活选择。
花岗岩 板材加工
⑷原料、燃料产地和消费市场分散在许多 点时的选址:
这时,企业不 能单纯依据原料运 费来确定布局,可 通过区位多角形求 得引力最大的方向 来选择最佳地点。
7
6 5 4
14
12 10 8
3
4 5 6
3
4 5 6
17
16 15 14
10
10 10 10
2
2 2
3
2 1
6
4 2
7
8 9
7
8 9
13
12 11
10
10 10
下图中间有7个粉红点可作为设厂的地点。
其中最左侧的第一个 点,距原料产地7公里, 由于失重率为50%其 重量指数为2,因此原 料运费是14单位;距 市场3公里,产品运费 是3单位,合计总运费 为17单位。
2.不足
它的假定条件 离现实经济状况太 远,而且只讨论了 产品由产地到市场 的运输成本,未涉 及燃料、原料和劳 动力等问题,存在 明显的缺陷。
第二节
工业区位论
引言: 19世纪后半叶,龙哈德以钢铁工
业为样本发表了工业区位论著作《国民经济学 说的数学论证》(1885年)。
龙哈德首次提出“区位三角形原理”: 假设某空间存在一 个原料产地、一个 能源基地和一个消 费市场,把三点联 结起来就形成了区 位三角形,企业的 所在地应位于三角 形内。
第二章
区位理论
引言:区位理论
是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构成内容之一。
南海产业集群 发展的区位优势
区位论产生于农业领域,后来转向研究工 业布局和厂址选择,现代区位论采取宏观、动 态和综合的方法研究区域经济问题。
湖州经济开 发区区位图
第一节
农业区位论
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1826年,杜能出版《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 经济的关系》,这是一部区位论的经典名著。
原料 产地
能源 基地
企业
消费 市场
一、韦伯工业区位论的假设
⑴分析对象是一个单 一的单位、一个孤立 的国家或一个特定的 地区。只讨论影响工 业区的经济因素,而 假定区域内各地的气 候条件、地质地貌条 件、种族及技术熟练 程度等都是相同的, 不在讨论之列。
英国维多利亚海上的人工岛
⑵一些自然资源遍布各地,而另一些自然资源包 括能源在内的原料,只分布在特定地点上。
远离农家的地方则作为永久牧场。本农业 圈内全部耕地中仅有24%为谷物种植面积。
第六圈境为畜牧业区
属于最外围的圈境, 生产谷物仅用于自给, 而生产牧草用于养畜, 只有少量畜产品的加 工品如黄油、奶酪等 送往城市出售。据杜 能计算本圈境位于距 城市51~80公里处。
奶酪
第六圈境以外是地租为零的边缘地区
玩泥土
⑵偏布原料:只分布于少数地点的原料。 如原煤、原油、铁矿石等。它又可分成两类: ①偏布失重原 料:加工过程中需 要剔除部分废料或 下脚料,只有部分 重量转移到成品中 的偏布原料。
铁矿石
②偏布纯原料:加工过程可以把全部或大 部分重量转移到成品中的偏布原料。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铺路石
3.企业选址原则
为了尽量减少 运费,企业选址应 遵循以下原则: ⑴使用广布原料越 多的企业,越应接 近消费市场。
属于无人利用的荒地。只有少数猎人 散居在树林中,靠狩猎为生。他们同城市 的唯一交往,是用兽皮交换生活必需品。
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贡献与不足 1.贡献
根据级差地租、运输 成本和农产品的差异, 建立起农业生产空间 的布局模式,以实现 农业的集约化经营, 对区位论作出了开创 性的贡献,并对后来 的区位论产生了深刻 的影响。
二、韦伯的运费最小区位论
1.基本含义
在原料产地、 能源基地与消费市 场一定的情况下, 运费最低的地点可 以带来最大利润, 是企业选址的最佳 地点。
2.原料分类
决定运费大小的主要 因素是运送货物的重 量和运送距离。于是, 韦伯对工业原料进行 分类:
⑴广布原料:各地广 泛分布、没有稀缺现 象的原料。如空气、 阳光、水、泥土等。
三、土地利用的同心圆模式
杜能认为,以城市 为中心,由里向外 依次为自由式农业、 林业、轮作式农业、 谷草式农业、三圃 式农业、畜牧业这 样的同心圆结构。
第一圈境为自由农作区
离城市最近的 农业地带,主要生 产易腐烂变质和单 位产出率高的蔬菜、 牛奶等农产品。
由于主要运输工具是马车,又没有保鲜贮藏技术,所 以该区只按城市的需要向外延伸,但不会延伸很远。 本圈境大小取决于城市人口规模所定的消费量。
可见:以每吨成品计算,A产地矿石运量最大, 费用最多,等费线密度最高;B产地次之,C产地等费 线联结范围最远,密度最低。
如下图所示,RM1和RM2为两个原料产地,M为 市场。假设RM1和RM2生产的是失重原料(失重率50 %),原料和产品每吨运价相等。
以M为中心的 费用等值圈则 表示单位产品 运往市场的运费。 由于原料是失重的, 而产品是纯重的,所 以环绕RM1和RM2的 运费等值圈的间距比 环绕M的要密得多。
如果企业搬到工资水平最低地区节省的劳动力费 用,大于由于搬到新地点原料和成品追加的运费,企 业就可能从运费最小点转移到工资最低点。
劳动力费用最小点的区位吸引力
假定A点是等费线内运 费最小的点,而等费线外 的B点,生产一个单位产 品所需劳动力费用比A点 低3个单位,如果到B点需 追加的运输费用只有2个 单位,甚至只有1个单位, 那么从A点搬到B点就能提 高经济效益,说明B点是 一个总费用较低的位臵。
与第三圈境不同 的是总有一区为休闲 地。其中:第一区黑 麦,第二区大麦,第 三区燕麦,第四区、 五区、六区为牧草, 而第七区为荒芜休闲 地。全部耕地的43% 为谷物种植面积。
燕麦
第五圈境为三圃式轮作区
距城市最远最 粗放的谷物生产区。 主产各种经过加工 的畜产品和少量谷 物商品。
三圃式农业将农家近处的每一块地分为三 区,第一区黑麦,第二区大麦,第三区休闲, 三区轮作,即为三圃式轮作制度。
第二圈境为林业区
主要为城市提 供建筑木材、劈柴、 木炭等。由于产品 重量和体积均较大, 必需在城市近处种 植。
这一圈境的外围边界限制,取决于木材需求的变化。 在价格已定时,如果木材产地距城市太远,以致运费 超过其卖价,就不可能再维持生产了。
第三圈境为谷物轮作农业区
所有耕地上都 种植农作物,没有 休闲地,以谷物 (麦类)和饲料作 物(马铃薯、豌豆 等)的轮作为主要 特色。
杜能环或杜能圈
杜能农业区位论的中心思想
阐明农业土地利用 类型和农业土地经 营集约化程度,不 仅取决于土地的天 然特性,而且更重 要的是依赖于其经 济状况,其中特别 取决于它到农产品 市场的距离。
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前提
“孤立国”模式 的假定条件:
⑴有一个与世隔 绝的孤立国,全境的 土地都是沃野平原, 土壤肥力完全相等, 均适于耕种。全国只 有一个城市,位于平 原中央。
杜能提出每一块地分六区轮作
第一区为马铃薯, 第二区为大麦, 第三区为苜蓿, 第四区为黑麦, 第五区为碗豆, 第六区为黑麦。 其中耕地的50% 种植谷物。
第四圈境为谷草农作区
进行谷物(麦 类)、牧草、休耕 轮作。属于农牧业 混合地带,牲畜以 圈养为主。
“牧草之王” 紫花苜蓿
杜能提出每一块地分七区轮作
⑴增补其他需要考虑的一些重要因素,如原料或 成品易碎、易腐、易燃、易爆情况,成品加工后过大 过重难以运输等。
成品加工后过大过重难以运输:如瑞士玛格公司 生产的梳齿机,直径12米,为世界最大的齿轮加工设 备,全世界仅有3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