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7日民间文学在寿县的调查报告
汉语言文学0901班熊娇娇 2009014362
调查时间:2012年5月27日
调查地点:安徽省六安市寿县
调查对象:寿县民间艺术、民间文物、民间特色
调查人:皖西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09级汉语言文学学生及带队老师马启俊老师、黄克顺老师、陈尚达老师
前言:
作为《民间文学》的田野调查对象,寿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安徽省重要旅游城市,是国务院1986年公布的全国62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处(古城墙、寿春城遗址、安丰塘),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七处,是“淝水之战”古战场,宋嘉定时期的古城请是全国保存最完好的古城墙。
如今,寿县也已初步形成了八公山国家森林公园,寿州古城和安丰塘三大旅游景区。
而我们的考察路线则是自寿县南大门“通淝”始,绕古城墙至东门“宾阳”,入报恩寺,文庙,寿县博物馆,在返程途中,经过安丰塘
正文:
一、寿县历史
寿县是六安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安徽省中部,淮河中下游南岸,地处江淮丘陵与淮北平原之间,地势南高北低。
寿县历史悠久,古称寿春、寿阳、寿州,据寿县博物馆“淮南王朝”篇介绍,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刘邦封英布为淮南王,高祖十一年,英布谋反失败,伏诛,改封刘长为淮南王,定都寿春,后刘长之子刘喜、刘安相继为淮南王,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刘安获罪自尽,废淮南国为九江郡。
寿县屡为州、府、道郡等治所,古属淮夷部落,复为扬州城,商周为州来国地,春秋属楚,战国后期迁都于此,三国是为魏地,已是十余万人的重镇,自晋以后至唐、宋,寿县继续以繁华著称于世,所谓“扬(州)寿(州)皆为重镇。
正是因为寿县悠久而重要的历史地位,造就了光辉璀璨的楚文化。
”
二、文物古迹
一入寿县,便能看见一个“大圆盘”,简介寿县上门----北门靖淮、南门通淝、东门宾阳、西门定湖。
南大门外,是有名的与战国四君子之一楚国春申君有关的春申君广场,在进一步便是龙之九子之一的赑屃驼碑----“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1、寿县古城墙
今城墙为南宋宁宗十二年(1206年)建康都统许俊重筑,墙砖面亦常见“建
康许都统造”字样。
城之平面略呈方形,城墙周长7141
米,是目前全国保存完好的七个古代城墙之一,既拥
有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也具备防水防洪功能,是具
有双重功能的州级行政建制的城墙。
据东门城墙上记
载,1954年最高水位曾大25.48米,据说,最高水位
时,护城河的水上漫,人们能坐在城墙上洗脚而寿春城毫古城墙东门发无伤。
城墙与护城河将寿春城围城一个独立的个体,城墙四个门连接寿春城与外界,既独立又相互联系。
而寿县古城墙南大门上有当代书法家司徒钺写的草书“寿”字碑,刻章“吾生有涯”,揭示人对自然规律的美好愿望与不可抗争的矛盾统一。
2、报恩寺
寿县报恩寺坐落在城内东北隅,旧名崇教禅院、东
禅寺,明洪武年间改为今名,始建于唐代,传说为唐玄
奘奉敕建造。
全寺总面积 14700多平方米,其规模之大,
建筑之雄伟,在江淮大地上可谓首屈一指。
寺外曾为寿
县博物馆所在地,故寺外墙上有司徒钺先生为毛主席
1958年视察寿县博物馆的讲话的书法。
院正中是宋塔地
宫,塔上有铃铛,风吹铃铛时,相声清脆悦耳,塔身有
刻有神兽的画像和铭文,而塔下地宫则出土的金棺银棺
及舍利、彩绘壁画等大量文物。
二进深院,门上题着“如
来如见如来,自在观观自在”。
两棵千年银杏遮天蔽日,把宋塔地宫金碧辉煌的大雄宝殿和东西廊房掩映在绿荫之中。
飞角流丹的大雄宝殿,是报恩寺的主建筑物,五间殿面,殿门前长廊上立的石质方形廊柱上有楹联为“宝殿重光便施法雨泽天下,梵经齐颂广结佛缘济众生”、“修成正觉三界楼台观自在,证悟禅机一龛香火渡迷津”。
柱面有花乌浮雕,门东一柱础上有“石羊抵头,画面,生动逼真,此为“寿州内八景”之一景。
正殿左右两侧分别供奉着地藏王菩萨、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
3、文庙
此建筑始建于唐,元代由城东南隅移建于此。
第一进院前
是牌楼式的“泮宫”、“快睹”、“仰高”三坊,进“泮宫”首
先如棂星门,再是半月形的“泮池”,常被人称之为“状元桥”。
去状元桥上走一走取科举高中的之意图吉利。
池北中轴线上为文庙布局“戟门”,东耳房为名宦祠,西耳房为乡贤祠。
由戟门进第三进院,即来到孔庙的正殿——大成殿,是黉学主体建筑,气势磅礴,雄伟壮观。
大成臀两侧有
配庑,是放置从祀牌位之所。
院中是两棵银杏树,
参天蔽日,相应相辅。
把大殿点缀得更加肃穆。
大
成殿门联为“德冠生民溯地辟天开咸尊首出,道隆
群圣统金声玉振共仰大成”。
内供奉着万世师表孔
子,及亚圣公孟子,宗圣公曾子,述圣公子思和复
圣公颜回,题“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
气备四时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
大成殿
4、寿县博物馆
博物馆是整个寿县历史和现状的缩影,而我们参观的是寿县新博物馆,新馆于2006年5月1日正式对外试开放。
分7个专题,共设11个展厅,分别为楚都遗珍、晚蔡履迹、楚墓撷宝、汉魏流韵、璀璨文物、淝水之战、翰墨流芳、彩瓷缤纷、古窑之光、宗教艺术,较全面地展示了寿州大地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而楚都遗珍和汉魏流韵是该馆陈列的核心部分,其中介绍了整个淮南王国的兴衰和重要文物典藏,浓墨重彩的展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寿春楚文化的风采和春秋战国至魏晋这段最辉煌的阶段,如淝水之战介绍了发生在寿州土地上的重大历史事件,记录了“投鞭断流”“围棋睹墅”“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历史典故。
收藏的文物上自新石器时代,下至近、现代的各类藏品一万多件(套)。
其中一级品162件(套),二级品163件(套),三级品1443件(套)。
其中“越王者旨于赐”剑、羊首尊、牺首鼎、楚金币以及金棺和银棺等,都是镇馆之宝,尤其是青铜器和楚金币的收藏是馆藏文物一大特色。
5、安丰塘
安丰塘古名芍陂,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水利工程(安丰塘、漳河渠、都江堰、郑国渠)之一被誉为“神州第一塘”,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孙公祠记载的传说,安丰塘原为陆地,是当地人吃了受伤的小龙的肉,上天为了惩罚他们故降大雨淹没此城,而一个叫李直的人没吃,得了预示,逃跑时将一口锅落在了地上,水积在上面成了今天的安丰塘。
安丰塘是中国水利史上最早的大型陂塘灌溉工程,选址科学,工程布局合理,水源充沛。
它的建造对后世大型陂塘水利工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千百年来,安丰塘在灌溉、航运、屯田济军等方面起过重大作用。
安丰塘北堤外侧的孙公祠,是古人为纪念创建芍陂的楚相孙叔敖而建。
祠内的古碑刻是研究安丰塘水利史的珍贵资料,其中
许多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和鉴赏价值。
三、地方特色
1、大救驾大救驾是一种油酥饼,相传五代末,
后周大将赵匡胤攻寿得胜进城,因劳累过度胃口不佳。
城内饼家作此糕点献上,赵尝后食欲大增。
后来他做了大宋皇帝,称此点救过他的"驾","大救驾"遂由此得名。
大救驾形扁园,色乳白,外皮数道花酥层层叠起,犹如金丝盘绕,中间呈激流漩涡状,内馅白中现红丝缕缕、青丝条条,食之酥脆,油而不腻。
2、八公山豆腐据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豆腐之法,始于淮南王刘安。
”刘安作为淮南王建都于寿春招宾客,方士数千人,其中较为出名的有:苏非.李尚.田由.雷被.伍被.晋昌.毛被.左吴八人,号称“八公”。
刘安常在八公的陪伴下,炼长生不老之灵丹妙药,不想炼丹不成,反以黄豆、石膏做成豆腐。
关于八公山豆腐还有一种传说:刘安在家炼丹不成,胸中烦闷,外出散心,忽见对面北山下来八位老人,虽须长齐胸,但神采奕奕,健步如飞。
刘安大惊,疑是神仙,便求长生不老妙方,老人说是吃了用磨碎大豆做成的食物。
刘安如法炮制,得豆腐。
从此,豆腐之法就从八公山下传播开来。
3、寿州香草香草只有在寿县城内报恩寺东边的一片
地上生长,才能有馥郁的香味,如果易地种植,虽也长枝
叶,但无香味,枝茎也由空心变实。
故名曰:寿州香草。
传说寿州香草的发现,是在五代十国末期,后周大将赵匡
胤率军攻打南唐寿州时,他的战马挣脱缰绳,跑到
即今报恩寺)东边一块草地吃草,打不走,牵不离,赵匡香草香囊胤闻知后,便实地观察,顺的摘枝野草嗅嗅,连声说:“是香草!”以此得名,成为名扬千里的寿州特产。
后记:
寿县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历史、人文、文物古迹、地方特色和当代发展状况上都有着独特的特色,而此篇调查报告仅围绕着此次的考察路线和我所了解的寿县加以描述介绍总结,详细介绍了城中著名的文物古迹,对地方特色的描述报告不尽详细,如斗鸡台遗址、淮南王墓、廉颇墓、楚王幽墓等古迹和寿柴胡、寿县草莓、淮王鱼和郝圩酥梨等地方特产没有介绍。
但我觉得,寿县博物馆是整个寿县从古至今、从内到外的缩影,如果想要好好了解寿县就必须去博物馆参观,然后实地调查,这是对考察来说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