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寺庙布局常识一、寺庙朝向:中国大部分寺庙都是坐北朝南的。
只有个别的寺庙朝向特殊:如:①杭州金山寺的山门面朝正西;②西藏(zàng)大昭寺向西,小昭寺向东。
③北京的大觉寺向东。
下面不做特殊说明,默认寺庙朝向为:坐北朝南。
二、寺庙大概布局大雄宝殿为寺庙中心主体建筑。
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毗(pí)卢殿或藏(zàng)(zàng)经楼(阁)、方丈室等。
(1)三门:佛寺一般多建于山上,所以寺院的外门叫“山门”。
又称“三门”,一般由并列的三扇门组成。
中间一扇大门,两旁两扇小门。
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总称“三解脱门”。
(中门:空门;东:无相门;西:无作门)许多寺院将山门建成殿堂式,至少中间那座大门盖成殿堂式,叫“山门殿”。
殿内塑有两尊金刚力士像,形貌雄伟,怒目想向,手持金刚杵以镇慑妖魔鬼怪。
左边的力士怒目张口,右边的力士怒颜闭唇。
在后期的某些中国佛寺内,金刚力士又换成了“哼哈二将”,那是受神魔小说《封神演义》影响的缘故。
(闭嘴吧的是“哼”将,张嘴巴的是“哈”将)寺院的门槛绝对不要踩,非常罪过。
进寺院时,走哪个门就看你在哪个门的位置了,一般不走中间门而走边门表示谦卑、不功高我慢。
在左边就走左门,先迈左脚;在右边就走右门,先迈右脚。
进寺礼拜或参观一般以顺时针方向走就可以。
因为在古印度以顺时针右绕为吉祥。
(2)钟楼、鼓楼:进山门之后,有钟、鼓二楼相对。
左(东)为钟楼,右(西)为鼓楼。
一般早晨先敲钟,以鼓相应;傍晚则先击鼓,以钟相应。
钟楼悬有洪种。
有的寺院钟下供奉地藏(zàng)菩萨,道明为其左胁侍,闵公为其右胁(xié)侍(shì)。
鼓楼置有大鼓。
有的寺院供有伽(qié)蓝神关羽,关平为其左胁侍,周仓为其右胁侍。
(3)天王殿:较大的佛寺都有天王殿。
进山门之后,两旁的钟楼、鼓楼和中间的天王殿构成寺庙的第一重院落。
天王殿有三个重要元素:弥勒佛、四大天王、韦驮菩萨。
①、弥勒佛天王殿正中为袒胸露腹的大肚弥勒佛,这是释迦牟尼佛的既定接班人(“竖三世”里的“未来佛”,正确的应该叫“弥勒菩萨”才对。
因为他还没有接班,所以还没有成“佛”)。
②、四大天王弥勒佛的两侧有四大天王护卫(注:不是四大金刚啊,)佛教里的四大天王和《封神榜》里的不一样,佛教的四大天王不叫魔礼青,魔礼海,魔礼红,魔礼寿。
他们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身青色,名提多罗吒(zhā),手拿宝珠,有的说拿大刀,有的说拿琵琶。
统率毗(pí)舍阇(dū)(癫狂鬼)。
西方增长天王:身紫色,有的说青色,名毗(pí)流驮(tuó)迦(jiā),手拿金刚杵(chǔ),有的说拿剑,统率鸠(jiū)盘荼(tú)和饿鬼。
南方广目天王:身肉色,名毗(pí)流博叉,手持龙(好像也有持蛇的),统率臭饿鬼。
北方多闻天王:身青黑色,名毗(pí)沙门,一手持伞,一手持银鼠(神鼠)。
也有手托宝塔的。
统率夜叉,罗刹等。
在佛教里托塔天王和多闻天王是一个人,是哪吒他爸,在《西游记》和《封神榜》被改成两人了。
中国人将四大天王汉化,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中说“四大天王”是“佳梦关魔家四兄弟”,其实是中国人的创造,并非是佛经中的记载,只是小说内容而已。
东方持国天王(魔礼海):掌碧玉琵琶一面——职“调”;(琵琶可以“调”音,取谐音)南方增长天王(魔礼青):掌青光宝剑一口——职“风”;(因宝剑“锋”利,取谐音。
)西方广目天王(魔礼寿):紫金花狐貂(白鼠)——职“顺”:(貂皮摸着手“顺”,取谐音。
与佛教的有区别了。
佛教里广目天王手里拿的是“龙”,或者“蛇”。
)北方多闻天王(魔礼红):掌混元珠伞一把——职“雨”;(有“雨”伞一把嘛,取谐音。
与佛教有区别。
佛教里多闻天王一手拿伞,一手拿“银鼠”或“宝塔”。
)③、韦驮菩萨弥勒佛身后大屏风背面为神将韦驮。
韦驮又叫韦琨、韦驮天、韦驮菩萨,为四天王座下三十二将之首,是佛教护法神。
韦驮背对弥勒佛,面向大雄宝殿,降魔伏鬼,保护佛法。
该像为立像两足平立,十指合掌,杵的位置则很有讲究:如果韦陀杵扛在肩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大的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三天;如果韦陀杵平端在手中,表示这个寺庙是中等规模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一天;如果韦陀杵拄在地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小寺庙,不能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
(4)大雄宝殿:寺庙中心主体建筑。
在佛教寺院中,大雄宝殿就是正殿,也有称为大殿的。
大雄宝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也是僧众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
大雄宝殿前大院正中摆放着一个大宝鼎,通常刻有该寺寺名。
其北则摆放有燃香供佛的大香炉。
殿前各有旗杆一对,旗杆顶部各有一个幡斗,有的还设一对雕龙柱或一对玲珑塔。
殿内佛像前张挂着许多经幡、欢门及各种法器,使大雄宝殿显得庄严肃穆,令人肃然起敬。
大雄宝殿中供奉本师释迦牟尼佛的佛像。
“大雄”是佛的德号。
“大”者,是包含万有的意思;“雄”者,是摄伏群魔的意思。
因为释迦牟尼佛具足圆觉智慧,能雄镇大千世界,因此佛弟子尊称他为“大雄”。
宝殿的“宝”,是指佛法僧三宝。
一般殿堂为三开间,大雄宝殿则为九五开间,象征如同帝王的“九五之尊”。
供奉佛祖释迦牟尼,有一、三、五、七尊不同。
①、一尊佛大雄宝殿中的释迦牟尼佛像主要有三种造型姿势:第一种:坐佛。
左手横置左足上,右手直伸下垂,名为“成道像”。
或者:左手横置左足上,右手各上屈指作环形名,这是“说法相”。
第二种:立佛。
左手下垂,右手屈臂向上伸,这名为“栴(zhān)檀(tán)佛像”。
第三种是卧像。
释迦牟尼涅像。
释迦牟尼入寂钱向众弟子最后一次说法像。
卧像四周大多塑有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像。
②、三尊佛有“三身佛”、“横三世”与“竖三世”之分。
A、“三身佛”:释迦牟尼佛的三种化身。
中尊是法身佛:毗卢遮那佛左尊为报身佛:卢舍那佛右尊为应身佛:释迦牟尼佛B、“竖三世”:是按时间先后排列的;中间为释迦牟尼,为现世佛;左边(东)为释迦牟尼的老师“燃灯佛”,亦称“过去佛”;右边(西)为“弥勒佛”,释迦牟尼弟子,亦是法嗣,也称“未来佛”。
C、“横三世”所谓“横三世”是按空间、地域划分势力范围:中间为婆娑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左侧为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右侧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尼陀佛。
③、五方佛:供五尊佛的通称东西南北中五方佛。
中央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佛);佛身颜色:白色。
代表意义:自性清净;所转烦恼:无明烦恼;所成佛智:法界体性智。
大日如来(毗卢遮那佛)为密宗金刚界五方如来之首,代表五佛五智中的法界体性智,也是三身佛中的法身佛。
东方不动(身)佛;佛身颜色:蓝色,代表意义:法性不变;所转烦恼:嗔(chēn)心;所成佛智:大圆镜智。
南方宝生佛;佛身颜色:金黄色,代表意义:增益行愿;所转烦恼:我慢;所成佛智:平等性智。
西方阿弥陀佛:佛身颜色:红色,代表意义:平和安适;所转烦恼:贪欲;所成佛智:妙观察智。
北方不空成就佛:佛身颜色:绿色,代表意义:一切成就;所转烦恼:嫉妒;所成佛智:成所作智。
④、七尊佛:供七尊佛的是包括释迦牟尼之前的六佛。
过去七佛,又称原始七佛,佛经记载娑婆世界过去曾有七佛,而释迦牟尼(Sakyamuni)是最后一位。
在他之前还有先出世的六佛(从左往右,即从东向西):①迦叶佛、②拘留孙佛、③尸弃佛、④毗婆尸佛、⑤毗舍浮佛、⑥拘那舍尼佛、⑦释迦牟尼。
前三佛为过去庄严劫千佛的三佛,后四佛为现在贤劫千佛的四佛。
过去七佛,是在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前的过去六位佛,加上释迦牟尼佛是过去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度众的七位佛陀。
殿内两侧多塑十八罗汉或二十诸天。
此外,寺中常供奉的还有菩萨。
菩萨中,属文殊、普贤、观音、地藏(zàng)菩萨最为着名。
中国的四大名山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则分别为文殊、普贤、观音、地藏(zàng)菩萨的道场,这也是中国特色!殿堂内的陈设也业已中国化,如殿外的照壁、牌坊、石狮、经幢、香炉、宝鼎、云板、台座、石灯、祭台、幡杆(藏(zàng)传有风马旗等;殿内的欢门、经幡、长明灯、供养台、供具、钟鼓、木鱼、磬、烛檠、蒲团等。
⑤、十八罗汉(或二十诸天、十二圆觉)大殿两侧多供奉有十八罗汉、二十诸天或十二圆觉像。
不过,大多数都为十八罗汉像。
两侧各九尊罗汉。
⑥、三大士(或者大型海岛观音)在正殿佛像背后,往往有坐南向北的菩萨像。
一般是文殊、普贤、观音三大士之像,文殊骑狮子,普贤骑六牙白象,观音骑龙。
海岛观音像:有些寺院于大殿背后修海岛,面北而设观音像,立海岛上,观音右手据杨柳,左手托净瓶。
海岛四周依据《法华经?普门品》作“观音救八难”的塑像。
在观音像两旁有善财童子(出《华严经?入法界品》)和龙女(出《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像作为胁(xié)侍(shì)。
⑦、东西配殿:规模较大的佛寺在大雄宝殿两旁还有东西配殿。
东为伽(qié)蓝殿,供像三尊:波斯匿王(中)、柢陀太子(左)、给孤独长者(右)。
两侧常供十八伽(qié)蓝神守护寺院;(伽蓝是“僧伽蓝摩”的简称。
是“僧园”之意。
这里的伽蓝特指“祗树给孤独园”,是释伽在舍卫国居住说法的场所。
)西为祖师殿,专祀该宗奠基与功绩卓着的祖师。
正中是禅宗初祖达摩禅师左方是达摩六传弟子唐时的六祖慧能禅师右方是慧能的三传弟子建立丛林制度的百丈怀海禅师。
其他宗派的寺院,也有在祖师殿内加祀本宗祖师像的。
(5)四堂指法堂、照堂、经堂与讲堂。
一些大型丛林都会有法堂和照堂,置于大雄宝殿之后。
①、法堂:为禅门演说佛法的地方。
法堂内佛像已不是主体,不少佛寺不设讲堂,一般就在大雄宝殿诵读经书或举行佛教仪式。
法堂的中央设一座台,安放案桌(讲台)和法座,台下设香案,两侧是听法席。
法座背后有一个大的屏风,常常有狮子吼图。
因为佛教常以佛说法比喻为狮子吼。
②、照堂:在法堂之后,两堂实际上为一座建筑物的前后两个部分,前者为法堂,后者为照堂。
寺庙的“主持”如果事情多,就由级别次一等的首座主持说法,因此不在僧堂(法堂)而在照堂进行,因此设法座。
此地在僧堂之后,光线不太好,因此取名“照堂”,希望阳光(佛光)普照之意。
这里也是寺庙管理人员如首座向僧人发布消息、处理事务之所。
③、讲堂:亦位于大雄宝殿之后。
讲堂也是讲说佛经的地方。
中小型寺院没有法堂,就以讲堂代替法堂。
如果有法堂,那么讲堂就置于法堂两侧的厢房内,或者安排在佛殿和法堂之间两跨院之中。
寺院是演说佛经、念经、皈依力戒之所。
④、经堂:为藏(zàng)经之堂和僧众念经之所。
它与藏(zàng)经楼不同。
藏(zàng)经楼是寺院图书馆,用以储藏(cáng)寺院内一切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