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老庄道家

老庄道家

旧制度的灭亡和新制度的诞生过程,是一个充满着激烈的对抗、 冲突和斗争的过程。正是这一特定的历史条件,使老子有可能充 分认识到矛盾的普遍性: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 有忠臣。
提倡仁义意味着大道废弃,提倡智慧即使带来更多虚伪,提倡孝 慈实因六亲不和,提倡导忠臣诚为国家昏乱。显然,老子这里很 清楚地看到,一件事的出现,本身就包含着矛盾;任何一个矛盾 的似乎解决,也不过是引起新的更多的冲突而已。人们甚至不能 设想有某种事物在某一时刻、某一场合可以回避对立面的抵牾。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一 旦当你执著某一东西是美善时,你必然同时把另一些东西贬斥为 丑恶的。美善丑恶的事物和观念是同时产生,同时存在的。“故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 随”,若没有矛盾的彼方,此方也不复存在了。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 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等,则是从与社 会物事和世俗观念相反的原则规定“道”。就是说,社会物事和 世俗观念与人的有为有事有知有欲是密切相关的。这也是“有”、 “有物”。至于“道”,要从为、事、知、欲的方面去理解它吗? 那么它是无为无事无知无欲的;要拿仁、义、德、礼与之相比较 吗?那么它是非仁非义非德非礼的。这也就是“道”。这个“道” 同前面那个与自然物事相反的“道”是同一的,都是从与感性万 物相反、通过对感性万物的否弃而获得的。而感性万物之得以存 在,以及它们 在时间、空间上之得以延续和展开,根自于它们自 身固有的矛盾性。
“你是谁?”和“世界从哪里来?”这就表明,即使是最大最高的 普遍性也是与具体的、个别的事物和现象相联系的,表明哲学是 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相联系的。在当今市场经济繁荣、科学技术日 益发达的时代,人们一方面热衷于功利追求,热衷于对具体的东 西的占有,一方面也常常要追问人生的意义究竟何在,追问一些 最大的普遍性问题。有一位富豪甚至感叹自己精神空虚,一无所 有,另有一位企业家站在上海金贸大厦的顶层还念着唐代诗人陈 子昂的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 然而涕下。”这都说明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人,自觉或不自觉地 也在作哲学思考。
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
吾终身与汝,交一臂而失之,可不哀与?女殆著乎吾所以著也,彼已尽 矣,而女求之以为有,是求马于唐肆也。
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384-322)说过:“由于惊异,人们才开 始哲学思考(‘惊异’又译‘好奇心’)。”惊异是从无知到知 的“中间状态”。完全无知,不会起惊异之感,完全知道了,明 白了,也无惊异之可言,只有在从无知到知的那一过渡状态中, 才产生了惊异。
哲学究竟源于一种什么样的惊异呢?对芝麻大的一点小事、小问 题容易惊天动地异、好奇的人,比起对任何事、任何问题都麻木 不仁的人来,显然更具哲学头脑,更有哲学的起点,但哲学之为 哲学,或者说严格意义下的哲学,乃是源于对世界整体性把握这 样一种最大最高的普遍性问题的惊异。或者倒过来说也一样,有 了对这种普遍性问题的惊异、好奇,就意味着哲学问题的提出和 哲学的产生。(参见张世英:《哲学导论·导言》P1-2)
二、老学:从“与物反”建立的本源一
元论
孔孟推崇“仁”,以“仁心”与“命”——客观时势抗争。道家 哲学创始人老子贬斥人,别出心裁地提出一个“道”作为自己哲 学的最高范畴,建立了“道”本源—本体论。
老子为什么要提出“道”作为自己的最高范畴呢?
要弄清楚这一点,必须回到老子生活的年代去。毋庸置疑,老 子哲学的形成过程,与奴隶制走向灭亡的过程是密切相关的。
老庄道家
一、简介
关于老子其人及其生活的年代,众说纷纭。一般多认为老子是老 聃。据《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记述,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 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建立了以“道” 为本源—本体的理论体系。“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的提法充分表现了老子对统对性与神秘感的偏爱。曾做过周守藏 史,是东周王朝掌管图书的史官。他见闻广博,相传孔丘曾向他 请教过周礼,晚年过着隐居生活,“著书言道德之意”五千言, 即今流传的《老子》一书,分为上、下两篇,共八十一章,是用 韵文写的哲学诗。汉以后被称为《道德经》。
因此,遵循“与物反”之“道”的原则,就又表现为对矛盾的否 弃。老子常提及的“混成”、“混而为一”、“玄同”,都是指 “道”自身的无差别状态;“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则是 指“道”外部的无对待情景;“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 尘”,那是指去掉矛盾、冲突、斗争,才能复归于“道”。老子 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个“无”,正是“道” 的无形无质、无为无事、无知无欲、无冲突无矛盾的一个最高归 结,是老子按照自己的思路推演出来的结论。
既然任何事物都是依存于对立面才得以存在,那么很显然地,任 何事物都不能具有绝对自足的性质,都无法获得永久性的价值。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一切东西都是相对 的、有限的,要在它们当中区分什么好一些什么坏一些是没有意 义的。狂风暴雨似乎威力无穷,但能持续多久?天地为狂风暴雨 的本源者,天地似乎更伟大。但“天地尚不久,而况于人乎?” 包括天地在内的一切事物都在迅速变化,没有什么事物比别的事 物更具根本性的意义。既然如此,现实的一切事物便都不可能进 入最高范畴。
三、庄学:借“齐万物”给出的物 我同一说
庄子哲学是在老子哲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我们知道,老子哲学大量地触及到事物存在的矛盾性。
帛书《老子》说:“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 (形)也,高下之相盈也,意(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隋 (随)也,恒也”,这“恒”即是恒常,实指矛盾的普遍性。
②哲学与科学之区别
一讲到理由的问题,这就是哲学的问题。事实的记录也可以算是 一种说明,这种说明叫做描述的说明(descriptive interpretation)。 这种说明大体是属于科学的,科学也可以对这个自然世界 (physical world)有个说明。但科学的说明大体是描述的,不是 理由的,所以科学的说明和哲学的说明不同。比如,科学解释这 个现象世界,拿原子来解释,这只是描述的说明。假定你问,为 什么有原子,为什么有这个physical world?这问题科学家是不解 释的。假定你说,因为上帝的创造。可是上帝的创造并不一定可 以算是一个说明,就算我们把它当成一个说明,这个说明也不是 科学里边的说明,科学不问这个。
哲学所讲的普遍性主要是指我们所说的最大最高的普遍性。科学 所讲的普遍性、规律性是较小范围的普遍性,但只要是思考普遍 性问题,就有着哲学的起点。古希腊的哲学,原本把科学包括在 内,哲学与科学尚未分化,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它们都是讲的普 遍性。这就是为什么人们总觉得哲学距离现实生活比较 遥远抽象 而不切实际的根本原因。但是另一方面,这种关于整个世界的普 遍性问题又经常渗透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中,特别是一些好奇心较 强的人们的现实生活中,例如那本畅销全球的哲学史通俗读物 《苏菲的世界》,一开始就提出了两个最大最高的普遍性问题材:
庄子承继了老子的这种见解,进一步确认:不仅任何事物都处 于矛盾之中,而且,任何事物的规定,也都是在矛盾双方的相互 对立又相互依存的情况下获得的:
梁丽可以冲城,而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 捕鼠不如狸鼬,言殊技也;鸱鸺夜撮蚤,察毫末,昼出瞋目而不见丘山, 言殊性也。
大木梁丽被看作良材,是相对于筑城而言的,如果用之于堵塞小 洞,那就成为一根废木头;骐骥骅骝被称作良马,是相对于赶路 而言的,如果用之于捉老鼠,它就不如野猫子;猫头鹰被认为明 察秋毫,是与夜晚相联系的,如果在白天,它睁眼不见丘山。
就是说,世界上并没有单个的孤零零的存在物,一切事物都是在 与别的事物相对待的情况下而发展起来的,都是在周围环境中被 规定的。“彼出于是,是亦因彼”,“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 相无,则功分定矣”。庄子这些论题无疑表现了他对矛盾对立面 相互依存以及由这种依存关系决定的事物存在的相对性的深刻认
识。
又,既然任何事物都是在与周围事物相互矛盾、相互对待的情况 下被规定的,那么,随着相与对待的对象、环境、条件的不同, 事物就可能获得不同的属性;随着相与对待的对象、环境和条件 的变化,事物及其规定也需要发生变化。依此,庄子对事物的变 动性、不确定性,也提出了不少精辟的见解:
那么,世界的终极本源在哪里?最高范畴从哪里给出?
补充说明:①哲学的开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起点
我们的日常生活,包括衣食住行,男女之事,人对自然的使用、 改造,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交往等等,大多是一些针对具体的、 个别的、或局部的事物和现象的活动,人们较少自觉地考虑普遍 性的问题,特别是把世界(包括人在内)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开展 的这样一种最大最高的普遍性问题,而这种最大最高的普遍性问 题正是哲学研究的对象。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1770-1831)说: “哲学以思想、普遍者为内容,而内容就是整个的存在。”“什 么地方普遍者被被认为无所不包的存在……则哲学便从那里开 始。”英国现代哲学家罗素(1872-1970)也说过:“当有人提出 一个普遍性问题时,哲学就产生了,科学也是如此。”“提出普 遍性问题就是哲学和科学的开始。”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 县,一说山东曹县)人。生活于战国中期。老子道家学说的主要 阐发者。虽一生贫困,却拒绝当权者千金礼聘宰相之职,宁愿象 一条污泥浊水中自由自在的小鱼而不愿如衣锦文绣随时可被牵进 太庙作祭品的牛。终身过着隐居生活。庄周富于形象思维,以寓 言写哲理。老子“在物外”求道,庄子却以“齐万物”为道。庄 子的相对主义思想与游戏人生的生活态度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产 生过深刻的影响。今存《庄子》一书分内、外、杂篇。一般认为, 内篇为庄子所写,外、杂篇则为庄子后学所作。
老子从对万物的鄙弃中获得“道”,从积极方面看,表明了他 对迄今以往的旧制度、旧事物和旧观念的否定性的认识与在精神 境界上的超越追求;
从消极方面看,他没有捕捉到对当时和将来的社会发 展有普遍意义的新事物,没有任何新事物可以进入他 的“道”的范畴,这又表明了他在社会变动进期的失 落感。事实上没有任何现实内容、物质内容的“道” 不可能为人们改造外部世界的行为提供积极意义。从 这一角度说,这样的“道”不过是虚无主义的人生态 度在本体观上的投射而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