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品质观念(lichunyan)
品质观念(lichunyan)
产品质量的重要性
例:当顾客对产品的质量满意时——即他喜欢他所购 买的产品时,他会告诉8个人;而当他不满意时, 他会告诉22个人。这个调查很形象,很能说明问 题。这说明在影响顾客满意度的问题中,负相关 的不满意因素是多么可怕的。
团队协作&自检、互检
例子说明: 例子说明:
QC千万不可什么都怕,就不怕品质做不好.
Thank you The End
实践相结合的一位专家。
他认为,全面质量不仅指产品质量,从广义上说,质量还指工作质量、部门 质量、人的质量、体系质量、公司质量、方针质量等。 他认为,全面质量管理在日本就是全公司范围内的质量管理,具体内容包括: 1.所有部门都参加的质量管理,即企业所有部门的人员都学习、参与质量管理。 为此,要对各部门人员进行教育。 2.全员参加的质量管理,即企业的董事、经理、部课长、职能人员、工班长、操
2. 那些可查明原因的异常波动可用有效方法加以发现,并可被剔去。但 偶然波动是不会消失的,除非改变基本过程。 3.基于3σ限的控制图可以把偶然波动与异常波动区分开来。 PDCA循环也是由休哈特提出的,随后被戴明采纳、宣传,获得普 及,所以它被称为“戴明环”。随着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的深入,该循环 在 持续改善产品质量方面得到广泛使用,取得良好效果。
作人员、销售人员等全休人员都参加质量管理,并进而扩展到外协、流通机构、 系列公司。
品质管理专家的质量理念
3.综合性质量管理,即以质量管理为中心,同时推进成本管理(利润、价 格管理)、数理管理(产量、销量、存量)、交货期管理。 他认为推行日本的质量管理是经营思想的一次革命,其内容可归纳为6 项: 1.质量第一; 2.面向消费者; 3.下道工序是顾客; 4.用数据、事实说话; 5.尊重人的经营; 6.机能管理;
2.采用新观念;
3.停止依靠检验来保证质量; 4.结束仅仅依靠价格选择供应商的做法;
品质管理专家的质量理念
5.持续地且永无止境地改进生产和服务系统; 6.采用现代方法开展岗位培训; 7.发挥主管的指导帮助作用; 8.消除恐惧; 9.消除不同部门之间的壁垒; 10.取消面向一般员工的口号、标语和数字目标; 11.避免单纯用量化定额和指标来评价员工; 12.消除影响工作完美的障碍; 13.开展强有力的教育和自我提高活动; 14.使组织中的每个人都行动起来去实现转变。
改善项目
想办法去摘这些地方的苹果—即通 过努力是能够实现的项目,如:“ 过程优化”或“具有复杂的相关关 系”等性质的项目;
“去拣落在地上的苹果,或去摘伸 手可及的苹果”----经过简单逻辑 推理或直觉就能解决问题的项目不 宜作为改善项目
Six Sigma 漏斗路径图与应用工具
定义(D)
既 有 经 验 与 知 识 的 整 合 Know –How 筛选工具
日本品管大师石川馨:品质,始于教育,终于教育!
正确的质量意识
1.品质是制造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 的。 2.“预防错误”、“第一次就做对”是最经济 的。 3.提高品质就是降低成本。 4.执行标准,不可以打折扣。 5.80%的品质不良是管理决策或组织制度造成 的。 6.预防基于治疗,任何过失可以事先避免。 7.品质必须超过顾客的期望。 8.革除马虎之心,是追求品质的第一要务。 9.本位主义是引起品质灾难的源头。 10.品质是追求卓越及永无止境的学习,品质 和每个人息息相关。 11.品质不提高,公司会破产,员工会失业. 12.不良品多,是件不光荣的事。 13.工作场地不讲究整洁,会造成更多的不 良。 14.机器、工具、模具平时不保养,生产不出 好产品。 15.不依照作业标准工作,不良率会增高。 16.做正确的事,零缺陷是可以达到的。
品质管理专家的质量理念
朱兰的质量概念
像戴明一样,朱兰作为美国的著名专家,曾指导为日本质量管理。
1.朱兰关于质量的观点
朱兰博士认为质量来源于顾客的要求。在<<朱兰质量手册>>中他对质量 的定义是:质量是指那些能满足顾客的需求,从而使顾客感到满意的“产品
特性”。
质量意味着无缺陷,也就是说没有造成返工、故障、顾客不满意和顾客 投诉等现象。
品质意识
人的素质与品质管理
人的质量 工作质量 产品质量
人员的素质是产品质量的基础,提高人的素质是搞好质量管
理的关键。人员素质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思想素质,包 括思想觉悟、质量意识、工作作风、个性心理、职业道德、事
业心等。二是技术素质,包括操作技能、业务能力、技术能
力。三是身体素质,包括健康状况、耐疲劳程度等。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利用统计原理在生产工序间进行质量控制,
使得产品的质量控制从“事后把关”变为了“预先控制”,但这一阶 段片
面地强调了数理统计方法的应用,忽略了组织管理手段及体系的建
设,使人们以为质量管理只是数理统计工程师的事。
品质管理发展史
全面质量管理阶段(TQM-Total Qualiy Management) 这一阶段大体是从大局出发60年代开始的。最早提出全面管理概念的是美国 通用电气公司的费根保姆(A.V.Feigenbaum)。
控制 (C)
开 发
对结果影响最大的因素
品质意识
质量意识的概念: 是指人们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对质量(产品质量、 工作质量)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活动的客观看法和态度。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对提高质量的认识程度和重视程度,提 高产品质量、搞好质量的决心和愿望。 质量意识的作用: 增强员工的质量意识、可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 性,催化员工重视质量,不断进取。使员工能在质量管理 中有目的地处理好各种质量问题,改变质量差的落后局 面。
品质意识
例:比如麦当劳和肯德基这兩家速食店,询问一群 学生整体而言,哪家的東西好吃呢?答:肯德基 若同一条街口左边是麦当劳,右边是肯德基, 你會进入哪一家店呢?答:麦当劳 你们为什么这样选择呢?肯德基好吃,但又會 走进麦当劳?为什么?同学们:因为麦当劳厕 所干净,排队速度快,服务人员也很亲切,所 以感觉较好。这又快,又干净,又亲切,造就 了“好感学”來滿足同学潜在需求。
品质的成本
退货 维修 检验 报废 重工
有形可算之成本
订单流失 交期延误 品牌形象受损 库存成本增加
频繁的设计为变更 反应时间过长 组织改造
无形难估之成本
行政资源
更多的教育训练 低落的士气
看得見的品质成本只是冰山之一角
品质改善
“不要去摘这些地方的苹果”—过 分难和不现实的事情不是短期可以 解决的项目
品质管理发展史
统计质量控制阶段(SQC-Statistical Quality Control) 20世纪20年代,美国贝尔实验室的工程师休哈特(W.A.Shewhart) 提出了“事先控制,预防废品”的观念,并发明
了SPC控制图。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数理统计在民用工业中也得到广
泛应用。所以,一般认为,统计质量控制阶段是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 的。
休哈特认为,产品质量不是检验出来,而是生产出来的,质量控制
的重点应放在制造阶段,从而将质量控制从事后把关提前到制造阶 段。休哈特博士提出控制图的理论基本思想:
1.在一切制造过程中所呈现出的波动有两个分量。第一个分量是过
程内部引出的稳定分量(偶然波动),第二个分量是可查明的间断波 动(异常波动)。
品质管理专家的质量理念
品质管理专家的质量理念
2.朱兰质量管理三部曲
朱兰博士把质量管理的三个普遍过程,即质量策划、质量
控制和质量改进称为构成质量管理的三部曲。
品质管理专家的质量理念
石川馨的质量理念
石川馨(Ishikawa Kaori)日本著名质量管理专家。他是因果图的发明者,日 本质量管理小组(QC)的奠基人之一,是将国外先进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与本国
LIST
产品质量的重要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团队协作&自检、互检
质量成本-(了解)
质量意识:
品质管理发展吏:
品质管理专家的质量理念:
产品质量重要性
例:据有关学者的调查表明,当有一名通过口头或书面直接 向组织提出投诉的顾客,就有约26名保持沉默的感到不 满意的顾客。这26名顾客每个人都有可能会对另外10名 亲朋好友造成消极影响,而这10名亲朋好友中,约33% 的人会有可能再把这种不满意传递给另外20人。也就是 说,只要一名顾客对组织产品不满意,就会导致(26 ×10)+(10×33%×20),即326人的不满意。可见影响之 深远,后果这严重。
待解決或改善的問題
辅助工具
衡量 (M)
Process Map
MSA
Capability Study Control Plan + SPC
C&E Matrix
FMEA Multi-vari Analysis
分析 (A)
MSA Capability Study
改善 (I)
DOE
Control Plan + SPC
均属于这一阶段。零缺陷、零库存的质量管理、SIX SIGMA管理方法均是这一阶
段的表现方式这一。
品质管理专家的质量理念
休哈特(两类波动) 戴明(14点) 朱兰(三步曲) 石川馨(全企业的质量管理)
品质管理专家的质量理念
※休哈特的质量理念
休哈特是现代品质管理的奠基者,美国工程师、统计学家、管理
咨询顾问,被人们尊称为“统计质量控制之父”。 1924年5月,休哈特提出了世界上第一张控制图。
品质-满足客户并得到认可
品质管理发展史
现代品质管理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质量检验阶段、统计质量
控制阶段、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质量检验阶段: 20世纪初,随着泰罗(F.W.Taylor)科学管理的提出,企业里检验 工作从生产中分离出来,成立了专门的检验机构,对生产出来的产品 进行质量检验,把废品挑出,让合格品出库或出厂。相对于以前的 “作业者自行检查”、“工厂负责的检查”,是一长足的进步。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检验工作有了专门的职能机构负责,但产品质量 的控制停留在“事后把关”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