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当代中国国家元首制度第一节当代中国国家元首制度的演变[简答]世界各国国家元首行使的职权虽然有很大的差别,但从大多数国家的情况看,基本职权有下列八项:(1)公布法律权。
(2)发布命令权。
(3)召集议会权。
(4)外交权。
(5)统帅武装力量权。
(6)任免权。
(7)赦免权。
(8)荣典权。
第二节国家主席的产生、任期、职权一、国家主席的产生、任期1.国家主席候选人资格[多选]我国对国家主席候选人资格的规定:一为政治条件,即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公民;二为国籍,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三为年龄条件,要年满45周岁。
2.国家主席的提名、选举、任期[单选]1954年和1982年《宪法》都规定中国国家主席、副主席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提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单选]2003年3月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胡锦涛为国家主席,曾庆红为国家副主席。
[单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和副主席都缺位的时候,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补选;在补选以前,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暂时代理主席的职位。
3.国家主席的法律地位[多选、简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是独立的国家机构,它在整个国家机构中的地位是:它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罢免;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决定行使职权。
二、国家主席的职权[多选]对内方面职权:(1)公布法律。
(2)任免国务院总理和国务院其他组成人员。
(3)授予国家的勋章和荣誉称号。
(4)发布特赦令。
(5)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6)宣布战争状态。
(7)发布动员令。
[多选]对外方面职权:(1)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国事活动。
(2)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派遣和召回驻外全权代表。
(3)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批准和废除同外国缔结的条约和重要协定。
[单选]我国宪法规定:国务院与外国政府缔结的条约和重要协定,须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批准或废除,再由国家主席予以批准或废除。
第八章当代中国中央行政制度第一节国务院的法律地位、组成和任期一、国务院的法律地位[单选]在国际交往中,国务院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名义出现,代表整个国家。
二、国务院的组成和任期[多选]按照1982年制定的现行《宪法》规定,国务院由总理、副总理若干人、国务委员若干人、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和秘书长组成。
[单选]1982年宪法规定:“国务院每届任期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的任期相同。
”第二节国务院的职权一、国务院的职权[多选、简答]1982年《宪法》规定国务院的职权有18项,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1)立法权;(2)提案权;(3)领导权;(4)监督权;(5)人事权;(6)决定紧急状态权;(7)其他权力。
[多选]国务院的领导权表现在:(1)经济领域。
(2)社会领域。
(3)国防领域。
(4)行政区划领域。
(5)外事领域。
二、国务院职能转变[多选]国务院的职能具体表现为:(1)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2)加强市场监管。
(3)认真履行社会管理职能。
(4)强化公共服务职能。
[多选]政府正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转变职能:(1)依法界定政府的管理职能。
(2)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3)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第三节国务院机构设置一、建国以来国务院机构设置的沿革1.计划经济时期国务院机构的设置[多选]我国政府机构的设置遵循以下四个主要原则:需要原则、统一原则、精简原则和效能原则。
2.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国务院机构的设置[单选]1993年的机构改革,按照政企职责分开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力求在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兵简政、提高效率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现阶段国务院机构设置1.国务院组成机构。
2.国务院直属特设机构。
3.国务院直属机构。
4.国务院办事机构。
5.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
6.部委归口管理的国家局。
第四节国务院领导体制和会议制度一、行政首长负责制[多选、简答]总理负责制的具体内容包括:(1)全面领导权。
(2)最后决定权。
(3)人事提名权。
(4)行政首长负全面责任。
二、国务院会议制度1.国务院全体会议[多选]国务院全体会议的主要任务是:(1)讨论决定国务院工作中的重大事项;(2)部署国务院的重要工作;(3)通报国内外形势。
2.国务院常务会议,由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秘书长组成,由总理召集和主持[多选]国务院常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1)讨论决定国务院工作中的重要事项;(2)讨论法律草案、审议行政法规草案;(3)通报和讨论国务院其他事项。
三、国务院工作规则1.国务院工作的指导思想;2.推进依法行政;3.推进政务公开制度;4.实行科学民主决策;5.加强行政监督。
第九章当代中国一般地方行政制度第一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法律地位、组成和任期一、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法律地位[单选]我国是单一制的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行政体制的基本特点是中央政府统率全国各级地方政府,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实行垂直领导。
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组成和任期1.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组成(1)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分别由县长、副县长,市长、副市长,区长、副区长和局长、科长等组成。
(2)乡、民族乡的人民政府设乡长、副乡长。
民族乡的乡长由建立民族乡的少数民族公民担任。
镇人民政府设镇长、副镇长。
2.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任期[单选]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每届任期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都是5年。
第二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职权一、地方政府职权的规定1.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职权:(1)执行权。
(2)地方行政立法和制令权。
(3)管理权。
(4)领导与监督权。
(5)保障权。
(6)关于乡、民族乡、镇的建置的决定权和区域划分权。
2.地级市人民政府的职权:(1)执行权。
(2)制令权。
(3)管理权。
(4)领导与监督权。
(5)保障权。
3.县级市人民政府的职权:(1)执行权。
(2)制令权。
(3)管理权。
(4)领导与监督权。
(5)保障权。
4.乡级人民政府的职权:(1)执行权。
(2)保障权。
(3)其他职权。
二、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论述]省级政府作为最高一级地方政府,当前重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1)加强法规制定与规划引导,强化宏观经济管理职能。
(2)实行有进有退,弱化微观经济管理职能。
(3)完善政府社会管理体制,转变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
(4)加强宏观指导,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5)理顺省级政府与市县级政府的关系,提高行政效率。
[简答]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角度看,县乡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能包括三个方面:(1)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基本的公共管理服务。
(2)落实中央提出的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的目标,促进县城范围内的公共事业的发展。
(3)把握辖区的社会经济走向,特别是区域的比较优势及其变化,并通过制订新农村建设规划和提供政策指导,为区域比较优势的发挥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机构设置和领导体制一、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机构设置1.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单选]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的厅、局、委员会等工作部门的设立、增加、减少或者合并,由本级人民政府报请国务院批准,并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2.自治州、县、自治县、市、市辖区政府机构设置[多选]依据人口、面积、工农业总产值及预算内财政收入等指标,将县一级政府分为四大类:经济发达、人口众多的县;经济比较发达、人口比较多的县;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数量居中的县;经济贫困、人口较少的县。
3.乡级政府机构设置[多选]自1993年以来,我国确定了有关地方政府的分类办法,依据人口、工农业总产值、土地面积等指标,可将乡镇分为三类:经济发达、规模大的乡镇;经济发展水平和规模大小居中的乡镇;经济不发达、规模小的乡镇。
4.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多选]地方机构改革的重要任务,是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简机构设置,精简人员编制。
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体制和会议制度1.地方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多选、简答]我国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就是明确各级行政首长在本级人民政府的全部工作中负有“三权一责”,即:(1)全面领导权。
(2)最后决定权。
(3)人事提名权。
(4)行政首长负全面责任。
2.会议制度[简答]政府会议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运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主要是因为:(1)政府会议的召集人和主持人通常是本级地方政府的行政首长。
(2)政府会议的参加人都是本级政府的成员,他们熟悉自己经管部门的情况,掌握一定的实权,他们发表的意见有很大程度的代表性。
(3)政府工作的重大问题经由政府会议讨论决定,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单选]政府行政会议又叫“行政首长办公会议”,是指县级以上地方行政首长为处理日常工作,召集本级政府有关成员出席,并邀请有其他人士列席的会议。
三、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工作规则[多选]地方政府的行政原则包括:全面履行政府职能、依法行政、实行科学民主决策、加强行政监督以及推行政务公开等。
[多选]推行政务公开制度的基本原则是:(1)依法公开。
(2)真实公正。
(3)注重实效。
(4)有利监督。
[多选、简答]推行政务公开制度的基本要求是:(1)提高工作效率,方便群众和企业、事业单位办事。
(2)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严格依法管理。
(3)强化对行政权力运行的监督,有效遏制消极腐败现象。
(4)进一步落实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
第四节当代中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关系一、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关系的概念及实质[单选]中央和地方关系是建立在一定利益基础之上的国家利益和地方利益之间的一种利益分配关系,其核心是中央政府代表的国家利益和地方政府代表的地方利益两者之间的利益均衡问题。
二、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关系的三种模式[多选]我国的中央和地方关系是比较复杂的,在实践中有三种模式:中央与普通行政区域关系模式;中央与民族区域自治地区关系模式;中央与特别行政区关系模式。
三、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关系的基本原则1.利益原则和法制原则。
2.发挥两个积极性的原则。
3.应当明确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和责任原则。
四、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关系现状1.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关系[单选]我国是单一制国家,政府体系是一元的,中央政府处于核心地位。
中央和地方之间是一种领导和被领导关系。
2.中央和地方的人事关系(1)实行党管干部原则。
(2)干部人事管理的组织体制。
我国的干部人事管理的组织体制,主要由各级党委的组织部门和政府人事管理部门构成,实行分部分级管理的原则。
(3)实行统一的公务员制度。
3.中央和地方的法律关系(1)立法主体多元化。
(2)法治的统一化。
4.中央和地方的经济关系(1)财政关系的重要性。
(2)1992年以后的财政关系——分税制改革。
(3)加强税收管理,防止税源流失。
5.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关系第十章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一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一、中国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问题[单选]民族问题不等于阶级问题,因为民族与阶级、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是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的历史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