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探析《三国演义》中关羽之忠义精神

探析《三国演义》中关羽之忠义精神

探析《三国演义》中关羽之忠义精神摘要: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其社会安定必须有多种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作为支柱。

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忠义精神就是一个鲜明的代表。

罗贯中对“忠义”的颂扬,主要是通过成功塑造关羽这一被清人毛宗岗称为“义绝”①的典型形象来实现的。

关羽主要是尽忠义于某一个人,就是他“先为朋友,继而兄弟,后为皇帝”的刘备,与华容道一故,还有较浓的知恩图报的思想。

在朝代交替和社会变革的过程中,关羽的这种忠义精神不仅在统治者手中沦为治邦强国的重要工具,而且在社会各个阶层中,它也被视为在人际关系相处中一种极为重要的前提条件。

历史潮流的浪潮不仅没有推翻和淹没这种精神,反而它变得更为高贵,本文就关羽忠义精神为中心展开论述。

关键词:社会安定《三国演义》忠义精神精神象征一、关羽忠义精神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必要条件1、“忠”和“义”的基本涵义以及忠义精神在关羽身上的体现忠、孝、仁、义,这是从两周以来就开始萌芽的封建伦理教条,儒家的开山祖师孔子把它们发展成伦理学说,而历代的儒家正统,为了服务于封建统治者,对于这些伦理观念作了更为系统的发挥。

所谓“忠”主要指君臣关系、主仆关系的纽带,是下属对上司的义务,即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②。

所谓“义”主要指比较平等的朋友关系,兄弟关系,从真挚的感情出发,丝毫不带有利诱和强制的性质。

早在司马迁修《史记》时,就以极大的热忱为朱家、郭解等游侠列传。

这些侠义之士,讲究信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仗义疏财,扶贫济弱,因此受到广大人民的同情和爱戴,当时有人在大庭广众说郭解不贤,马上被旁边的人割去了舌头。

可见“义”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了。

"忠"、"义"连缀现象至迟出现于东汉前期,内涵丰富,通常具有偏义复词"忠"、对君主"忠"与对乡里亲朋等同等级人"义"。

普通人民心目中的“义”是与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知恩图报、恩怨分明、忠诚守信等美德相联系的。

封建统治者偷梁换柱,把那些奴颜婢膝、死心塌地为他们“效犬马之劳”的豪强褒为“义士”;把俯首贴耳、愚忠报主的奴才誉为“义仆”。

达到借“义”之名,推行“奴化”之实的统治目的。

所以,对于历史上所谓的“忠”、“义”,我们必须仔细分析,辩证地加以理解。

那么,在关羽身上,我们所看到的忠义精神,在《三国志演义》的章节里被描绘的淋漓至尽。

小说第一回写刘关张桃园结义的誓词:“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皇天后土,实鉴此心。

背义忘恩,天人共戮! ”这里既有“上报国家”的忠义,又有“下安黎庶”的仁义;既有“救困扶危”的侠义,又有同生共死的情义。

而关羽的一生,正是不折不扣地履行着这一誓言。

再如,关羽的忠义表现在《三国演义》里所描述的“千里走单骑”和“华容道放曹”。

“千里走单骑”实际上是表现关羽对刘备的忠诚,在这一方面,忠诚实际上是一种利益取向,不值得对忠诚加以推崇,要清楚的是你忠诚于什么。

现代的伊斯兰恐怖分子,他们也是很忠诚于自己的信仰,敢为自己的信仰献身,但显然他们忠诚于错误的东西。

另外,和关羽敌对的将领,他们也会忠诚于曹操、袁绍,在这样的忠诚所指导下,各为其主,显然是一种利益取向。

所以关键看你忠诚于什么(制度、规则),而不是看你忠诚于(某个人)。

我们显然不会赞扬一个忠诚的恐怖分子。

一味的推崇忠诚,而不是看他忠诚于什么,最终会导致愚昧、奴性、奸诈、阳奉阴违。

2、东汉末年的政治制度和社会背景东汉王朝的开创者光武帝刘秀,依靠豪强地主建立了政权。

鉴于西汉一朝诸侯强横、权臣跋①引自毛宗岗《读三国志法》:吾以为《三国》有三奇,可称三绝。

诸葛孔明一绝也,关云长一绝也,曹操亦一绝也。

②引自董仲舒《春秋繁露》。

扈和外戚篡位的严重教训,为防止那些事件的重演,他采取种种措施,进一步加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以维护皇权的巩固。

豪强出现的根源在于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

从起因看,封建土地占有权的关系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相对不固定。

买卖土地是合法的,因此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形成了新兴的地主和豪强阶级,他们奴役社会底层人民,把他们的命运捆绑于土地之上。

贫苦人民毫无经济来源,甚至衣食上也得不到保障,这就加剧了各地农民与豪强劣绅之间的矛盾。

自汉安帝时,各地逐渐爆发各类起义。

汉安帝永初三年(公元109年),“海贼张伯路等寇滨海久郡,杀二千石”(《资治通鉴·汉安皇帝上》)。

此后至汉灵帝80余年的时间中,各地发动的农民起义总计多达百余次。

农民起义的热潮一浪高于一浪,但这些大小规模不一的起义都在不同程度上被镇压了,并没有触动大汉王朝的江山。

然而,汉王朝统治的危机却愈演愈重,广大农民的生活陷于崩溃的边缘。

终于,经过一番酝酿,在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平地一声雷,各路黄巾军蜂拥而起,爆发了全国性的农民起义,即历史上著名的黄巾军大起义。

3、社会动荡不安,迫切需要一个忠义之师来解救劳苦大众,那么,关羽的忠义精神也应运而生。

《三国志演义》把蜀国的刘备、诸葛亮、关羽等君臣思想作为理想中的政治道德观念的化身,仁君、贤相、良将的典范,而把魏国的曹操等作为奸邪权诈、推行暴政的代表,至于孙吴方面,只是陪衬而已,因而具有明显的“拥刘反曹”的倾向。

作者从儒家的政治道德观念出发,融合千百年来人民大众对于明君贤臣的渴望心理,把刘备、诸葛亮等人作为美好理想的寄托。

根据儒家的思维逻辑,“天道无亲、常与善人”①,或“天下地土,唯有德者局之”。

但历史的发展恰恰是事与愿违:暴政战胜了仁政,奸恶压倒了忠义,全能全知、超凡入圣的诸葛孔明却无力回天!罗贯中笔下的《三国演义》,其正统思想是维护以血缘关系为主导的封建等级制度,但也强调为君者必须实施仁政,因此以皇族后裔刘备为首的忠义之师被笔者建立起来。

在乱世之中,建立一个顺天意、得民心的军队必须要有一个强大的精神来作为支柱。

在当时,没有一席之地的刘备不可能用自己的实力来招贤纳才,没有人愿意跟随一个仅有空名的刘皇叔东奔西走。

那么,唯有忠义,才能彻底把刘备的实力建立起来,与魏吴相抗衡。

桃源三结义的章节把刘、关、张三人的兄弟情义从此建立起来,关羽的忠义精神从这里开始,被社会所承认、倡导、以至崇拜。

二、关羽的忠义精神的具体分析1、豪气冲天,一身正气小说开始描写关羽一出场便显出英姿勃勃、豪气冲天之威。

“身长九尺三寸,髯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唇若抹朱,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②他之所以逃难到江湖之中,是因为主持正义,杀了仗势欺人的豪霸。

这正是一个忠义神勇的大将的形象。

小说在有关羽的情节中,只要是有可能,都要描写他的威武形貌,把他身穿绿袍、坐骑赤兔马、手持青龙偃月刀,作为一个整体形象多次描写,并塑造出一个具有中华民族审美特点的英雄形象。

2、忠贞不二,知恩图报关羽虽只是一名武将,但在最困难的条件下,在极其危险的处境中仍表现出大义凛然的精神状态。

关羽在下邳城外被曹军围困,曹操派张辽前来劝降,而关羽则慨然表示:“今天我虽然身处绝境,但已经视死如归!”辽曰:“兄今即死,其罪有三。

”公曰:“汝且说我那三罪?”辽曰:“当初刘使君与兄结义之时,誓同生死;今使君方败,而兄即战死,倘使君复出,欲求兄相助,而不可复得,岂不负当年之盟誓乎?其罪一也。

刘使君以家眷付托于兄,兄今战①引自《史记·伯夷列传》,意思是说天道不分亲疏,对所有的人都是一视同仁的,但行善是符合天道的,所以天道总是与善良的人同在。

②引自《三国演义》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死,二夫人无所依赖,负却使君依托之重。

其罪二也。

兄武艺超群,兼通经史,不思共使君匡扶汉室,徒欲赴汤蹈火,以成匹夫之勇,安得为义?其罪三也。

兄有此三罪,弟不得不告。

”关羽听了以后,觉得好象有一定的道理。

公曰:“兄言三便,吾有三约。

若丞相能从,我即当卸甲;如其不允,吾宁受三罪而死。

”辽曰:“丞相宽洪大量,何所不容。

愿闻三事。

”公曰:“一者,吾与皇叔设誓,共扶汉室,吾今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处请给皇叔俸禄养赡,一应上下人等,皆不许到门;三者,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三者缺一,断不肯降。

”①这三件事,首先说到降归大汉,其次说到保护兄长的妻子,最后说到寻找刘备,既有原则,又有策略。

3、武艺超群,威震华夏非凡超群的武艺是构成关羽这一英雄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小说中对关羽的武功也很是推崇,虽然不能说是天下无敌,但绝对也是数一数二的,关羽的神勇主要表现在神速迅猛和智勇兼备两方面。

小说突出描写关羽的神勇,围绕着塑造关羽的形象,从多侧面多角度刻画关羽的武艺高强,善于谋略,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将领,威武英俊的豪杰。

构成了许多惊心动魄的情节。

当然作为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绝非只有匹夫之勇,关羽的谋略在“千里走单骑,单刀赴宴,水淹七军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战场上的神勇与战场外的英雄气概、超人的顽强意志,相得益彰,使得关羽这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尽显英雄本色。

三、关羽忠义精神从古至今的发展1、在封建社会的传承关羽是以忠贞、守义、勇猛和武艺高强称著于世。

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需要这样的典型人物来作为维护其统治的守护神,因而无比地夸张、渲染其忠、义、勇、武的品格操守,希望有更多的文臣武将能象关羽那样尽忠义于君王,献勇武于社稷。

关公从“当时义勇倾三国”的蜀汉名将,到“万古祠堂遍九州”的神化、圣化偶像,是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后期以来,社会各界对关公不断美化、圣化和神化的结果。

朝廷的统治者如此热心,自然也会影响到老百姓的热情。

唐代时,关羽在民间被人们称之为“关三郎”,“关三郎”是做什么的呢?其任务就是监督寺庙里的和尚而已。

广大劳动人民崇拜关公,一方面是由于封建统治者对关公的神化;一方面又是生活的需要。

明清时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日益繁荣,反过来加速了农村的土地集中和农民的破产,破产的农民纷纷涌向城市谋生,出现了形形色色的以增强谋事力量为目的的帮会。

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帮会成员,自然无法利用血缘里维系的纽带。

于是,关公的忠义思想变成了他们拉帮结派或秘密结社的精神纽带。

面对关公画像拈香发誓,义结金兰,成为当时社会组织的时髦风尚。

可见,关公崇拜不仅是封建统治阶级加强封建统治的需要,也是民间结帮派社团增强生存适应能力的需要。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秘密结社中,人们尊关羽为“关二哥”,自觉的请他来监督誓言的执行。

从宋元至明清的这一历史过程中,上至高居庙堂的帝王将相,下至终生劳作的庶民百姓,从挥文弄墨的文人学子、舞枪弄剑的草莽义士,到勾栏瓦舍中的说书艺人、梨园演场中的戏子优伶,乃至远避尘世的僧侣道士,几乎都陆陆续续汇入了美化、圣化和神化关公的潮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