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工业产业布局规划纲要(昆政发〔2010〕47号)(2010-2020)一、发展基础及现状(一)发展基础——区位条件。
云南省在中国-南亚-东南亚三大国际市场中处于几何中心位置,省会昆明自古就是东亚大陆与中南半岛、南亚次大陆各国进行经济贸易及政治、文化交流的陆路枢纽。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全面启动,“西部大开发”和“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昆明成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国际化门户和桥头堡城市。
——土地资源。
2005年全市建设用地109864.65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 5.23%。
其中,城镇工矿用地45306.22公顷,占建设用地的41.24%。
根据《昆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大纲》建设用地控制指标,2015年和2020年,城镇工矿用地规模分别为58625.07公顷和65100.00公顷,占全市建设用地的43.11%和44.92%。
土地资源开发及整合潜力较大。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蕴藏丰富,种类多、品位高、分布广、组合优、互补性强,主要有磷、盐、铁、铜、钛、煤、石英砂、粘土、硅石等,其中以磷、盐矿最为丰富。
磷矿总储量约46亿吨,居全国七大磷矿之首;盐矿储量约138亿吨,居全国内陆盐矿第2位;东川是全国六大产铜基地之一。
——能源资源。
水能丰富,拥有水电资源132.3万千瓦,可开发量39.7万千瓦,建设了宜良阳宗海、安宁昆明二电两大电厂。
金沙江流域水能资源开发、禄劝乌东德电站、寻甸先锋褐煤深加工等项目已开工或即将开工。
云南水能理论蕴藏量年电量9144.21亿千瓦,经济可开发量年发电量4712.83亿千瓦,昆明成为云南变电中心和西电东送的调度中心。
——气候资源。
昆明属低纬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地处滇中高原盆地腹心,平均海拔1887米,年平均气温15.1℃,年平均日照2200小时左右,被称为“阳光之城”,非常适宜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
同时,适宜发展对恒温有严格要求的加工业,如电子信息、光学仪器仪表、数控机床制造、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等加工业。
——产业基础。
目前,昆明已成为云南省最重要的工业研发生产基地和西南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
2009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632.36亿元,占全市GD P比重3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75户,增加值占全市的84.56%,形成了以卷烟、黑色冶金、有色冶金、机电、化工、医药、能源、建材八大行业为主,涵盖37个工业大类的工业体系。
(二)布局现状——从行业分布看,全市工业主要集中在卷烟、有色冶金、黑色冶金、机电、化工、医药、能源、建材八大工业行业。
2009年,八大行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36.06亿元,占全市81.5%;主营业务收入1426.08亿元,占全市的78.9%;利税总额221.45亿元,占全市的81.4%。
工业行业集中度较高,但结构不合理,资源加工型工业占主导,对自然资源依赖性强,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
——从区域分布看,全市工业主要集中在五华、盘龙、官渡、西山4城区和安宁市。
主城区工业用地主要集中在西部马街、高新区、昆沙路沿线,北部龙泉路沿线,东南部凉亭、小石坝和经开区等城市二环路以外近山地区。
工业集中并非竞争和发展的结果,而是由于区位的相对优势引发的相对集中,企业间关联度不强,产业链结差,行业内部缺少协作,整体竞争优势不强。
——从园区布局看,工业向园区集中发展步伐加快。
2009年,全市园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21亿元,占全市比重由2007年的48.1%提高到78.7%。
但工业园区载体普遍规模不大,基础配套不完善,产业特色和优势不明显,支撑和引领作用不强。
建立资源更趋集中、产业更趋配套、布局更趋合理的工业园区体系是未来工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三)主要问题——区域工业分布不合理,工业发展不平衡。
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主城4区和安宁市分别占全市的72.44%和11.91%,晋宁、呈贡、宜良、东川、嵩明、寻甸分别占全市的 3.59%、2.88%、2.57%、2.13%、1.26%、1.14%,富民、石林、禄劝仅占全市的2%左右。
大部分工业集中在主城区,受环境因素和空间制约,影响工业化、城市化进程。
——区域产业分工不清晰,产业集群化水平低。
全市工业布局存在趋同现象,缺乏对不同门类、不同性质工业的集中安排和有效引导。
各县(市)区产业结构差异不明显,工业产业及集群发展缺乏规范和指导,产业布局混乱,产业交叉布局,产业链难以形成,对城市化进程推动作用不大,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难以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
——工业用地布局矛盾加剧,布局急待升级调整。
城市中心区或次中心区国有企业相对较多,工业占地面积较大,与其日益增长的土地价格不相适应,不利于发挥土地级差效益。
非国有企业大多规模小、布局分散,缺乏统一的监督和管理,很大程度上造成城市用地布局混乱无序,从结构上抑制了工业产业的转型升级。
二、发展思路、原则及目标(一)发展思路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强市战略,以创业创新为动力,科技进步为支撑,结构调整为主线,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做优做新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构筑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现代制造业为支撑、都市型工业为补充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构筑以工业园区为主要载体,以块状、片状形式发展,特色突出、布局合理、差别竞争、错位发展的“三圈两轴多板块”工业布局体系;构筑以大企业为龙头,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企业组织体系,建设结构高度化、布局合理化、企业规模化、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
(二)基本原则——坚持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原则。
按照“全域昆明”的理念,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协调互动发展,做到工业经济为城市发展提供产业支撑,城市总体规划为工业发展提供空间支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工业发展提供土地保障。
——坚持非均衡发展原则。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产业特色,培育主导产业,形成特色经济,突出重点、倾斜发展,在若干领域、若干区域,取得率先突破,带动昆明工业结构优化,增强昆明工业经济综合竞争实力。
——坚持集群化发展原则。
引导有共同指向的产业向特定区域集聚,促进优势产业相对集中,形成按产业链纵向分工和相关产业横向聚集的格局;鼓励大企业整合各种资源,延伸产业链,增强产业配套能力,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结合体。
——坚持关联发展原则。
以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为龙头,引导产业沿产业链和价值链延伸拓展,积极发展上下游关联产业,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高产业发展层级和核心竞争力,促进发展方式向创新驱动转变。
——坚持集约节约用地原则。
积极推进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预留产业发展空间,强化土地用途管制,严格项目准入门槛,切实提高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推动工业发展模式由外延扩张型向内涵提升型转变。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坚持保护生态环境、满足环境容量要求和控制污染物排放,工业项目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节能规范要求,探索循环经济新模式,使工业发展同人口适度增长、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环境保护协调一致。
——坚持市场配置与政府调控相结合原则。
工业产业布局尊重市场区位寻优选择,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作用,规范和引导工业布局趋于科学合理,避免定位同性、功能同质、产业同构,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
(三)发展目标——总量规模提升。
到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在2009年的基础上实现倍增,突破1100亿元;到2015年再实现倍增,突破2200亿元;到2020年,突破5000亿元。
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40%以上。
全市工业集聚效应明显,空间布局合理,内部结构优化,整体竞争能力显著提高,新型工业化进程取得突破性进展。
——产业结构升级。
到2015年,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 P的45%以上;支柱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的85%以上;装备制造增加值占全市的15%以上,非烟工业比重提高到85%以上;打造20个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国内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到2020年,全面打造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形成国际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
——企业结构优化。
到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1500户,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的达到300户以上;到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2600户,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的达到600户以上;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5000户,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的达到1000户以上,形成大企业大集团为龙头,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企业组织体系。
——工业布局优化。
坚持工业集中发展,提高工业用地产出强度。
到2012年,完成主城区工业企业“退二进三”搬迁改造,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工业集中度达到85%以上;到2015年,工业集中度达到90%以上;到2020年,全面形成以工业园区为主要载体,以块状片状形式发展,特色突出、布局合理、差别竞争、错位发展的“三圈两轴多板块”工业布局体系。
——环境保护显著。
到2015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10%以上,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工业用水重复使用率达80%以上;工业废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
到2020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8%以上,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工业用水重复使用率达到85%以上;工业废水处理率达到100%。
——劳动就业提高。
坚持以人为本、发展优先原则,通过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着力解决就业问题,实现工业化推进与扩大就业的协调发展,实现推进工业化-经济发展-扩大就业-进一步推进工业化的良性互动。
每平方公里产业用地解决5000人左右就业,积极推动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促进城市化发展。
三、产业发展方向及目标围绕建设国际性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目标,突破产业发展过分依赖资源开发现状,加快工业内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优先发展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光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巩固提升烟草及配套、有色冶金、黑色冶金、磷化工、新型建材等重点产业,培育发展煤盐钛化工、石油化工、农特产品深加工产业,构筑现代工业产业新高地,融入全球制造业体系,形成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
(一)烟草及配套产业——发展方向:充分发挥现有品牌、技术、原料和市场优势,进一步提高创新、研发和市场开拓能力,构建参与国际竞争的营销体系,加强国际、地区间的联合、并购和重组,打造“云烟”规模超百万箱、利税超百亿元的世界知名品牌,巩固烟草及配套产业的支柱产业地位。
——发展重点:巩固提升以“云烟”、“红山茶”为主的优势卷烟品牌。
发展发酵酶制剂、烟用包装印刷、醋酸纤维、香精香料、水松纸、丝束、复合铝箔、油墨、烟用葡萄糖、BO PP膜等为主的烟草配套系列产品。
扶持“红大”烟叶种植,扩大优质烟叶种植面积。
——发展目标:到2012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00亿元以上;到2015年,达到250亿元以上;到2020年,把昆明建成国内最大的烟草及配套产业基地和卷烟辅料交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