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S i chuan Bu il d i ng Sc ience 第34卷 第4期2008年8月
收稿日期:2007-12-19
作者简介:陈 红(1965-),女,河南郑州人,副教授,一级注册建筑师,主要从事居住建筑的研究。
基金项目: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资助项目E -m a i :l grass_2004@163.co m
灵活多样 变换生长
中小户型住宅的灵活、可变性设计
陈 红,吕燕红,季 强
(郑州大学建筑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
摘 要:针对中小户型住宅应具备更高适应性,以满足住户长期居住过程中不断变化的需求,结合实例,对中小户型住宅灵活、可变性设计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使中小户型住宅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住宅;中小户型;灵活、可变性;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 2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933(2008)04-210-03
0 前 言
随着居住水平和住宅品质的不断提高,改善居住质量已成为人们的迫切要求。
而对于当前的住宅建设,却盲目将大面积、大空间作为开发的主流,大大超出了常规的面积标准。
这些大面积套型住宅,其高昂的价格使得许多中低收入家庭望楼兴叹,既不能很好解决人们对住房的需求,又可能造成资源浪费。
与之相比,总房价较低、功能完善的中小户型住宅,却能很好地满足这一消费群体的需求,而且,随着我国目前家庭结构的小型化、核心化趋势,人们对购买住宅的 梯度消费 及 适度消费 倾向,再加上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这都表明,我国应大力发展中小户型住宅。
这样不仅可以解决目前人们对住房的需求量,还可以节约土地资源,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1 中小户型住宅灵活、可变的必要性
生活是动态的,因而人们对居住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
住宅作为物质实体,其结构物质老化期可长达100年,而住宅使用功能老化期一般仅为20年左右。
随着现代人生活方式的多样性、易变性,住宅的物质老化期与使用功能老化期的不同步性日趋加大。
为充分利用建筑物的物质生命周期,使其适应家庭生活、生命循环周期的演变,就必须对住宅套型进行灵活、可变性设计。
尤其是针对中小户型住宅,灵活、可变性显得尤为重要。
中小户型住宅由于其需求人群不同,各自有着
鲜明的特点,同一时期,不同居住生活方式、兴趣爱好;不同时期,家庭生命周期的演变,这就使得中小套型应具备良好的灵活性和可变性,以适应不同住户对套型布局的不同需求,并满足长期需要。
而且,中小套型住宅由于面积相对较小,为了适应某些家庭因规模和结构的变化,生活水平和科学技术的提高而对大套型的需求,也需要通过对中小户型住宅进行灵活、可变性设计,使其能够 生长 ,从而获得中小户型住宅的可持续发展。
2 中小户型住宅灵活、可变性设计
中小户型住宅应本着可持续发展理念,充分考虑住宅是以居住者的需求,给予住宅以灵活、可变性,给予住宅以生命,使其随居住者发展变化而变化,随居住者生命成长而成长。
其途径是设计建设能够调整用途,调整空间的灵活、可变式套型,实现套内可变、同层可变、异层可变等,其方法可通过局部墙体的灵活划分,以适应房间大小的变化及数量变化的要求;或通过预留门洞的开启与封闭,以实现房间的分隔与合并等,对中小户型住宅进行重组,从而在基本不增加建设费用的情况下,提高其使用效率,延长其功能循环周期,使其可持续发展。
套型的重组是指套型的布局大小、数量、种类等在住宅建设、使用和改造的过程中,根据住户的需求,通过简单的技术来调整和改变原有套型。
以下就结合具体实例,从套型内的局部重组和套型间的相互重组,分析说明中小套型灵活、可变性设计。
2.1 套型内的局部重组
套型内厨、卫定位,主体承重结构不变,住户可通过对套内局部大空间的再分割,使用轻质隔断、家具隔断和各种软质隔断,充分发挥其对空间限而不定,隔而不断的作用,以适应家庭周期和家庭生活模式的变化。
210
图1为两室两厅套型,建筑面积87 17m 2。
此
套型布局是按家庭周期的动态变化即由新婚阶段 育婴阶段 学龄阶段 老年阶段这一系列阶段的变化而对功能空间做出的相应调整,为家庭提供一个长期的、舒适的居住环境,并提高房子的使用价值。
其方法主要是通过主体结构不变,只经套内局部大空间进行变动轻质隔断而对套型进行的灵活、
可变性设计。
图1 套型内各阶段的局部重组
新婚阶段:年轻夫妇,生活自由浪漫。
起居空间
随意性大、个性强,工作室可兼客卧。
育婴阶段:孩子年幼,需人照顾。
此时将北向起居空间移至南向,原较大起居空间作为育婴室。
学龄阶段:孩子受教育上学,此时将育婴室做部分隔断,转变为孩子的卧室和书房,从而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休息环境。
老年阶段:子女结婚搬出,夫妇年老,需人照顾。
此时,再将孩子的卧室和书房改为客卧和保姆房,客卧为子女临时回家看望老人而备用。
整个套型组合灵活,可实现时间上的沟通和空间上的弹性,不断满足因家庭周期的变化而产生的功能需求变化。
2.2 套型间的相互重组
中小户型住宅面积相对较小,并且需求人群多样化,为了使其能够适应家庭结构、生活的不同变化,满足长期需要,就要在设计阶段着眼策划,使将来套型面积能够 变大或缩小 ,远近期相结合。
其方法可以采用户与户之间整合的灵活、可变性对其进行调整,通过在相临套型之间部分墙体预设门洞的方式,使套型间可相互转化,从而使其中小户型住宅既适应目前市场的需求,又可为将来居住环境的改善提供方便,使其可持续发展。
这种 潜伏设计 不需特殊的结构、材料和复杂的技术,操作起来简便易行。
2.2.1 套型间的合并与拆分
套型间的合并是一种较为简单经济的解决中小户型住宅由小变大,使其适应发展需求的方式。
它
只需打开或关闭相临套型间分隔墙中预设的门洞,即可将两个或多个套型组成一组,小套合并为大套,即两户合一户,三户、四户合两户等。
从而满足家庭未来由于生活水平提高、人口数量增多等变化对大套型的需求。
合并后的大套型也可根据居住变化情况,如子女迁出,老人离开等进行再拆分,拆分后的小套型既可出租,又可作为独立的办公空间。
图2为一梯三户,A1,A2户型为两室两厅,建
筑面积分别为75 79m 2,76 85m 2
,B 户型为一室一
厅,建筑面积43 45m 2。
这三种中小套型可供目前两口之家、单身一族等所用,购房者可根据自己的条件和需求进行选择。
随着家庭人口的增多、家庭结构的变化从而对大套型需求时,可根据情况,将B 户型拆分,三户合两户。
只需封闭原有B 户门,开启预留门洞,分别与A1,A2户型合并,成为C1,C2户型,C1,C2户型均为三室两厅,能够满足家庭人口较多及亲友来访时,都有各自居住的空间或增设为学习室等不同功能的空间。
改造后的套型,具有很好的经济实用性及居住舒适性、稳定性。
2.2.2 套型间的空间置换
套型间的空间置换是通过对空间联系和分隔的简单改造,即在相临的套型单元之间有一个或多个空间,此空间可以从一个套型单元划给相临另一个套型单元,从而缩小面积、减少房间数。
反之,也可从另一个套型单元中获取此空间,从而扩大面积、增加房间数。
在某些情况下,它也可以发展成合并式套型,成为合并式的一种。
图3为河南创新 90中小套型住宅设计竞赛获
211 2008N o 4陈 红,等:灵活多样 变换生长 中小户型住宅的灵活、可变性设计
奖方案,此为小高层,一梯四户,套型可通过相互间的交换空间,组合成A (三室两厅),C (一室两厅),B1(两室两厅),B2(两室两厅)4种套型,建筑面积
分别为87 95m 2,58 06m 2,75 73m 2,70 28m 2。
此设计灵活多变,可根据各套型的需求量进行不同组合,以适应不同人群的需要。
在某些情况下,A 与C 或B1与B2可合并成为D 多代居 套型。
在同一门内布置老年户和核心户两部分,其各有一套设
施完善、功能齐全的完整空间,这种两代居套型不但保证了两代人独立的生活空间,并且增加了两代人的感情,切实做到完整独立但又相近,既各自生活又相互照顾的 分而不离 的居住意向,这样可很好的解决 两代居 问题。
合并后的套型也可根据各自家庭状况,再次对预设门洞进行封闭或开启,将其大套型拆分,
以适应家庭的具体需求。
图2
套型间的合并与拆分
图3 套型间的空间置换
3 结 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进步,中小户型住宅设计应从 以人为本 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出发,紧跟时代的发展,更好的体现出技术、经济与人的和谐关系。
要以长远的观点和动态的手法,有预见性地建设可持续发展且适应市场需求的灵活、可变性中小户型住宅,提高其适应性,以满足人们不断变化、不断增长的居住需求,这也是我国住宅
建设的必然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张东辉,王 宁.立体化、层次化的居住空间[J].四川建筑科
学研究,2005,31(4):106-108.
[2] 贾倍思,王微琼.居住空间适应性设计[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
[3] 赵冠谦,林建平.居住模式与跨世纪住宅设计[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4] GB 50096-1999住宅设计规范[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2003.
212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第34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