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律关系.ppt
(三)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 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即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权利义 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 观点一:劳动行为; 观点二:劳动力; 观点三:劳动法律关系的基本客体是劳动行为,辅助 客体是劳动条件。
三、劳动法律关系的运行 (一)劳动法律关系的运行环节 1.发生(发生的方式:合同方式是现时劳动法律关系发 生的基本方式。) 2.延续(劳动合同法45条) 3.变更(劳动合同法35条) 思考:如何看待“史上最贵的清洁工”事件? 4.暂停:停产息工? 思考:劳动法律关系是否存在中止的状态? 5.终止 (二)劳动法律事实(略)
第三章 劳动法律关系
劳动关系以及与其密切联系的其它社会关系经劳动法 的调整பைடு நூலகம்就形成为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此即劳动法 上的法律关系。包括:1.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形成的劳 动法律关系;2.劳动法调整附随劳动关系形成的附随劳 动法律关系,包括劳动行政法律关系及劳动服务法律关 系。
第一节 劳动法律关系 一、概念 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依据劳动法律 规范所形成的实现劳动过程的权利义务关系。 1.劳动法律关系以劳动关系为基础; 2.劳动法律关系既体现国家意志,又体现当事人意志。 思考:事实劳动关系是什么关系?劳动合同法实施之后是 否还存在事实劳动关系?
第二节 劳动行政法律关系(略) 注意:大部制改革后,现行的劳动行政主管部门称为“人 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第三节 劳动服务法律关系(略)
二、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一)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劳动者与用人单位 1.两者之间既是平等主体关系,又存在隶属关系。 2.劳动法律关系中,一般只有一个用人单位,但在特 殊情况下,如劳务派遣,则存在两个层次的用人单位。
(二)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 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即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权利 和义务关系。这些内容由劳动法律规范、集体合同、劳动 合同所决定。具有如下特征: 1.体现劳动者利益的内容不能低于法定标准; 2.劳动者的权利义务的实现不适用代理制度; 3.劳动者权利义务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受用人单位劳动管 理行为的支配; 4.劳动权利义务在一定条件下可与劳动关系的外壳分离。 如停薪留职、职工下岗等场合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