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非营利组织的理论

关于非营利组织的理论

关于非营利组织的理论一、非营利组织的社会背景:1、公民社会理论 2、治理理论二、非营利组织的起源: 1、契约失灵(市场失灵)2、政府失灵 3、第三方政府三、非营利组织的弊病:1、志愿失灵四、非营利组织与政府关系理论:1、多元主义2、法团主义 3、分类控制理论一、公民社会(Civil Society)“公民社会”在西方是一个源远流长、历经流变的概念。

中国学界在80年代下半叶开始引入公民社会理念,它在大陆的经典译名是“市民社会”,在台湾则被译作“民间社会”。

其实它们是同一英语词源civil society的三个不同的中文译名,不少学者实际上交叉使用公民社会和市民社会两种用法,前者强调其政治学意义,后者着重其社会学意义。

就其一般意义而言,公民社会是指社会中私人利益关系的总和,它是国家政治生活之外的所有社会秩序和社会过程。

其显著特征在于它是相对于政府而言的非官方的社会结构和过程,诸如各种民间组织、非政府组织、中介组织、社会运动等均属于公民社会的范畴。

传统意义上的市民社会概念在古典市民社会理论中,“市民社会”、“政治社会”、“文明社会”三者之间没有明确的区分。

古希腊罗马学者往往用“市民社会”概念描述城市或城邦的生活状况。

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一书中首先提出了“Politike Koinonia"(Political Society/Community)的概念(拉丁文译为“Societas Civilis")。

古罗马政治理论家西塞罗在公元前一世纪明确了传统意义上的市民社会概念的含义。

1)城市文明 2)政治文明3)道德的集体现代市民社会概念的提出和完善现代市民社会理论坚持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二分法,强调市民社会系由非政治性的社会所组成。

这种现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概念主要是由黑格尔提出并由马克思加以完善的。

市民社会概念在当代西方的新发展当代西方一些学者如柯亨、阿拉托等人提出用国家——经济——市民社会的三分法来代替国家——市民社会的二分法。

他们主张把经济领域从市民社会中分离出去,认为市民社会主要应该由社会和文化领域构成,同时强调它的社会整合功能和文化传播与再生产功能。

哈贝马斯对市民社会概念在当代的新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哈贝马斯在其早期著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换》(1962年)及随后的著作《合法性危机》(1973年)中,精辟地分析了市民社会在当代西方所发生的重大变化及其后果。

首先,他分析了市民社会特别是其中的“公共领域”的产生发展过程及其功能。

哈贝马斯认为,市民社会是一种独立于国家的“私人自治领域”,它包括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

其中私人领域是指由市场对生产过程加以调节的经济子系统。

“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则是由各种非官方的组织或机构构成的私人有机体,它包括团体、俱乐部、党派、沙龙、报纸杂志书籍等。

公共领域实际上是社会文化生活领域,它为人们提供了讨论和争论有关公众利益事务的场所或论坛,在这里理智的辩论占主导地位。

公共领域的发展起到双重作用:一是促进了社会整合和群体的认同,人们在这里找到了社会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二是为国家和政治子系统奠定了合法性基础,因为在参与政治讨论过程中人们认可了政治秩序的价值。

其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国家权力的膨胀和商业化原则的盛行,市民社会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一,政治子系统和经济子系统从分离走向结合。

为了克服经济危机,国家重新进入再生产过程,经济子系统不再作为独立于国家的私人领域而存在。

第二,公共领域受到商业化原则的侵蚀。

随着商业化原则对社会文化生活领域的渗透,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把追求商业利益摆在了首位,大众文化变得低级庸俗。

第三,技术统治论意识的扩张压制了公共领域的自由讨论。

在其后期著作《交往行为理论》(1981年)中,哈贝马斯提出了“系统世界”(systemworld)和“生活世界”(life world)的概念作为其分析框架的基础。

系统世界是指社会运行的系统过程,它包括政治系统和经济系统这两个方面。

系统世界的运行遵循的是权力和金钱的逻辑,人们在系统世界的行为受这一逻辑的支配。

生活世界是指由“文化传播和语言组织起来的解释性范式的贮存”。

按照哈贝马斯的观点,生活世界主要属于社会文化系统,交往行为主要发生在公共领域即社会文化生活领域。

在当代西方国家,由于系统世界对生活世界的侵蚀,追求金钱和权力的行为取代了以相互理解为目的的交往行为,其结果是生活世界的再生产出现了深刻的危机,从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整合程度。

哈贝马斯主张重建“非政治化的公共领域”,使社会文化系统摆脱政治化和商业化影响而获得独立发展。

如果说现代市民社会理论是以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分离这一事实为出发点的的话,那么当代西方市民社会理论则是以经济系统和社会文化系统的分离为基础的。

当代市民社会理论以社会文化系统为研究对象。

它强调社会文化系统在整个社会再生产以及革命性变革中所具有的作用或功能,强调要把它从国家(政治系统)和经济系统的控制或影响下解放出来。

这一切无疑都是正确的,而且也有其积极意义。

公民社会指数的国际研究(CIVICUS-CSI)CIVICUS:源于一个拉丁词,原意指公民参与。

是一个全球性的NGO--“全球公民参与联盟”Civil Society Index (CSI) 是CIVICUS发起的一项国际联合行动,CIRICUS提供规范、可比的方法和研究工具,在全球各国展开“行动--研究”取向的项目。

旨在全球测度公民社会的状况, 营造理解公民社会的知识基础,并推动有利于公民社会发展的因素的形成。

“Index”的含义:资料是量化的和可比的标准化的方法CSI进行现状:2000年-2001年,在14个国家展开先期研究,2003-2004年在25个国家展开,2005-2006年计划增加到60个国家。

中国:中国加入了CSI的2003-2004计划第二轮小组(2003年5月-2005年1月),旨在研究和推动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

CSI 构架:四个维度 25个亚维度 72个指标CSI 的维度●结构: 公民社会的内部组成是什么?●环境: 公民社会生长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法律环境是什么样的?●价值: 公民社会实践和推进了什么样的社会价值?●影响: 公民社会对治理和发展的影响如何?CSI 项目的最终产出一张可视性的公民社会构架图,确定本国公民社会在四个维度(结构、环境、价值、影响)中的优势、劣势,和需要行动的首要领域。

维度1:结构 Structure1.公民参与的广度:非党派性政治活动、慈善捐助、作为公民社会组织成员、志愿、集体社区行动2.公民参与的深度:慈善捐助、志愿、作为公民社会组织成员3.公民社会的多样性:作为公民社会组织成员、公民社会组织领导层、公民社会组织的分布4.组织层次:公民社会组织联盟的存在、公民社会组织联盟的有效性、自律、基础支持5.内部关系:交流、合作、国际联系6.资源:资源维度2:环境 Environment1.政治环境:政治权利、政治的竞争性、法治、腐败、国家效力、分权2.基本自由与权利:公民自由、信息权、出版自由3.社会经济环境4.社会文化环境:信任、宽容、公益意识5. 法律环境:公民社会组织的登记注册、合法的倡导行为、税法对公民社会组织的优惠、税法对慈善事业的优惠6. 国家与公民社会关系:自治、对话、协作/支持7.私人部门与公民社会关系:私有企业的态度、企业社会责任、企业慈善维度3:价值 Values1.民主:公民社会组织内部对民主的实践、公民社会推进民主发展的行动2. 透明:公民社会内部的腐败、公民社会组织的财务透明度、公民社会行动者促进透明度的行动3. 宽容:公民社会领域内部的宽容性、公民社会促进社会宽容的行动4. 非暴力:公民社会领域内部的非暴力、公民社会行动者促进非暴力与和平的行动5.性别平等:公民社会组织内部的性别平等、公民社会行动者促进性别平等的行动6. 消灭贫困:公民社会行动者消灭贫穷的行动7.环境保护:公民社会行动者保护环境的行动维度4:影响 Impact1 . 影响公共政策:四个政策影响的案例2. 政府及私有企业负有责任:使政府负有责任、使私有企业负有责任3. 对社会热点的反应:反应性、公众信任4、赋权公民:公民认知/公民教育、构建集体行动的能力、赋权贫困人口、赋权妇女、建设社会资本、就业支持5. 满足社会需求:游说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直接满足紧迫的社会需求、满足边际团体的需要二、治理理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西方学术界特别是在政治学、行政学、管理学领域,治理理论成为流行的话语体系。

治理除了政府机关和各种机构外,还包括市民社会的参与,各种利益集团以及部门间的协商,它有助于克服国家和市民社会各自能力的有限性,并试图建立在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的互动网络。

英语中的治理( Governance)一词源于拉丁文和古希腊语,原意是控制、引导和操纵。

长期以来它与统治( Government)一词交叉使用,并且主要用于与国家的公共事务相关的管理活动和政治活动中。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赋予governance以新的含义,不仅其涵盖的范围远远超出了传统的经典意义,而且其涵义也与government相去甚远。

毛寿龙:“英文中的动词govern,既不是指统治(rule),也不是指行政(administration)和管理( management),而是指政府对公共事务进行治理,它掌舵而不划桨,不直接介入公共事务,只介于负责统治的政治与负责具体事务的管理之间,它是对于以韦伯的官僚制理论为基础的传统行政的替代,意味着新公共行政或者新公共管理的诞生,因此可译为治理。

罗茨列举了治理的六种定义:(1)作为最小国家的管理活动的治理,它指的是国家削减公共开支,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效益。

(2)作为公司管理的治理,它指的是指导、控制和监督企业运行的组织体制。

(3)作为新公共管理的治理,它指的是将市场的激励机制和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引入政府的公共服务。

(4)作为善治的治理,它指的是强调效率、法治、责任的公共服务体系。

(5)作为社会——控制体系的治理,它指的是政府与民间、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互动。

(6)作为自组织网络的管理,它指的是建立在信任和互利基础上的社会协调网络。

俞可平教授认为,治理的基本含义是指官方的或民间的公共组织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公共权威维持秩序,满足公众的需要。

治理的目的是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

所以,治理是一种公共管理活动和过程,它包括必要的公共权威、管理规则、治理机制和治理方式。

治理与统治最基本的区别就是(1)治理需要权威,但这个权威并不一定是政府;而统治的权威则必定是政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