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4:孝(教案)

4:孝(教案)

必修5文言知识总结(3)(教案)一、文学常识:1、李密:字令伯,一名虔,西晋文学家。

初仕蜀汉,后仕西晋。

《陈情表》流传于后世,被传颂为孝道的典范。

2、《陈情表》言辞恳切,感情委婉动人。

表到朝廷,晋武帝看了,为李密对祖母刘氏的一片孝心所感动,赞叹李密“不空有名也”。

不仅同意暂不赴诏,还嘉奖他孝敬长辈的诚心,赏赐奴婢二人,并指令所在郡县,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

3、《陈情表》以侍亲孝顺之心感人肺腑,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影响深远。

文中的一些词句如“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等,直至今天人们还经常引用。

4、李密在祖母去世服期满后出仕。

在县令时,政令严明,政绩显著,刚正见称。

李密本望到朝廷任职,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由于朝中无人推荐,最后只做了汉中太守,一年后罢官归田。

后病卒,终年六十四岁。

二、知识补充:二十四孝故事1、百里负米周仲由,字子路。

家贫,常食藜藿(lí huò)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

亲殁,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乃叹曰:“虽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得也。

”子曰:“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

”解说: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父母去世后,他做了大官,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

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现在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如愿以偿呢?”孔子赞扬说:“仲由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有诗颂曰:负米供旨甘,宁辞百里遥。

身荣亲已殁,犹念旧劬(qú)劳。

2、啮指痛心曾参,字子舆,事母至孝。

曾参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无措。

参不还,乃啮其指。

参忽心痛,负薪以归。

跪问其母,母曰:有客忽至,吾啮指以悟汝耳。

解说:曾参(shēn),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

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后人也以诗颂之:“母指方才啮,儿心痛不禁。

负薪归未晚,骨肉至情深。

”3、芦衣顺母周闵损,字子骞,早丧母。

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损,衣以芦花。

父令损御车,体寒,失镇。

父查知故,欲出后母。

损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

”母闻,悔改。

“闵氏有贤郎,何曾怨晚娘?尊前贤母在,三子免风霜。

”解说: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

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 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

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

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

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

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

”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

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4、亲尝汤药前汉文帝,名恒,高祖第四子,初封代王。

生母薄太后,帝奉养无怠。

母常病,三年,帝目不变睫,衣不解带,汤药非口亲尝弗进。

仁孝闻天下。

仁孝临天下,巍巍冠百王。

莫庭事贤母,汤药必亲尝。

解说:(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

)西汉时期的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个儿子,从小就奉行孝道。

刘恒被封为代王时,生母薄太后跟随他住在一起。

刘恒与母亲感情深厚,倾心的侍奉母亲,尽力让她感到快乐和满足。

然而薄太后身体虚弱,常患病,连续三年都卧病在床。

三年里,汉文帝每日勤理朝政,下朝后便衣不解带地陪伴在薄太后病床前。

给太后煎好的汤药,他总要亲自尝过才放心让母亲服用,唯恐药饵失调。

那些日子里,汉文帝往往通宵达旦,陪伴在母亲身边。

三年后,母亲的身体终于康复,他却由于操劳过度累倒了。

汉文帝的仁义和孝顺感动了天下人。

(加上他治国有方,国家一派兴旺景象,与后来的汉景帝一起开创了历史上“文景之治”的繁荣时代。

)有诗颂曰︰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後三载病,汤药必先尝。

《史记·孝文本纪》列举出文帝的一些做法:如废除“肉刑”,废去了黥面、劓鼻、刖足等的刑罚。

再如他曾经想要建筑一个露台,但预算下来要花费黄金百斤,于是放弃了。

他说:“黄金百斤就相当于十个中等水平家庭的财产了。

我留守在先帝的宫室,还常恐怕玷污它们,还要建筑露台来干什么呢?”他自己常穿粗厚的衣服,连宠幸的慎夫人衣服也不能长到拖地,帷帐不能有绣花图案,表示敦厚俭朴,作天下的表率。

汉文帝治办霸陵,既不修高大的坟冢,也不许用金银铜锡来装饰随葬器,而都用瓦器,这也是意在节俭,不扰民。

另外文帝死时,留下的遗诏也很有意思,有几点可以说:一、明确指出反对当时社会的厚葬风气。

二、不要因为他的逝世,而让百姓服丧很长时间,避免扰民。

要对天下的官吏、平民发命令,只用三日举行丧礼,免除其余的服孝规定。

此间不要禁止婚嫁、祭祀、饮酒食肉。

三、作出许多细节的规定,比如参加丧礼不要求光着脚、服丧的带子不要超过三寸,不要陈列军队和用上兵器仪仗,不要动员百姓到宫殿去哭丧。

对宫中如何操办丧礼也有很多简化的指示。

四、他命令死后将后宫中夫人以下至少使全部遣送回家,也显现出了人性化的某些光彩。

五、霸陵一带的山水保持原来的面貌,不要因为修建陵墓而有所改变。

用今天的话来说,这个皇帝死了还关心着生态保护的问题。

5、卖身葬父汉。

董永家贫,父死,卖身贷①钱而葬。

及去偿工,路遇一妇,求为永妻。

俱至主家。

令织缣②三百匹乃回。

一月完成。

归至槐荫会所,遂辞而去。

“葬父将身卖,仙姬③陌④上迎。

织缣偿债主,孝感动天庭。

[1]”解说:汉代。

董永家里很贫穷,父亲死后没有钱入葬,就变卖自身借钱安葬父亲。

去财主家做工抵债的途中,遇到一位女子(仙女化身),主动地要求做董永的妻子。

夫妇一同到了财主家。

主人要求织出三百匹细绢才可以抵债。

他们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任务。

在回家的路上,走到月前相会的那株槐树下,女子辞别而去。

6、刻木事亲丁兰,幼丧父母,未得奉养,而思念劬劳之恩,刻木为像,事之如生。

其妻久而不敬,以针戏刺其指,血出。

木像见兰,眼中垂泪。

因询得其情,即将妻弃之。

“刻木为父母,形容在日身。

寄言诸子女,及早孝双亲。

”解说:丁兰,或说是东汉河内人。

丁兰年幼即父母丧亡,想到未能奉养父母,又思念父母养育自己的辛劳,因此雕刻木头制成肖像,侍奉他们,就如活着一样。

文中劬劳,就是辛苦劳累的意思。

丁兰的妻子时间一长就开始不敬重了,用针戏谑地刺木像的手指,竟然流出血来。

木像见到丁兰来了,眼中还居然掉下了眼泪。

丁兰询问得到真情,于是把妻子休了。

这个故事虽然不符合事实逻辑,但是符合《孝经》的感应说,也合乎浪漫主义的创作理路。

正因为孝子深情,木像才能感应,不仅成为血肉之躯,且有细腻之情感,因此木像既会流血,也会流泪。

7、奉母尽诚。

黄庭坚每夕亲自为母涤秽器。

不使婢妾为之。

未尝一刻有缺子职。

苏东坡叹其诗、独立万物之表。

溺器之涤。

自有婢妾为之。

惟孝子不以官职之显。

失其子职之常。

溺器且为亲涤之。

其他子职。

尚有不尽者乎。

李文耕谓山谷所为。

仿佛石建。

皆乐供子职。

不以贵显闲其心者也。

解说:(宋朝的时候,有一个大诗人叫“黄庭坚”,表字“鲁直”,别号“山谷”。

黄庭坚自幼孝顺父母。

对于奉事父母之事,无论大小,他都会认真努力做好,从来没有推辞拒绝过。

黄庭坚从小也十分勤奋好学,二十三岁时就考中了进士。

元佑年间,他又做了“太史”官。

黄庭坚一生不仅为官服务朝廷,造福天下百姓,而且还专心致力道德学问,以非凡的文学艺术造诣为后世留下许多著作。

)黄庭坚做“太史”时,公务十分繁忙。

虽然家里也有仆人,而他却不辞劳苦,依旧亲自来照顾母亲的生活点滴,从不懈怠。

每天忙完公事回来,他一定会亲自陪在母亲的身边,以便时时感受母亲各方面的身心需要,并且亲力亲为地精心侍候着母亲,事事力争都达到母亲的欢喜满意。

母亲有特别爱卫生的习惯,因为那时候的房子里没有卫生间,所以人们为了夜里方便如厕,通常都准备一个应急的便桶。

黄庭坚为了保证让年迈的母亲身心安稳,避免因为仆人的卫生清洁达不到母亲的满意,而导致母亲心生烦恼,他就坚持每天亲自为母亲刷洗便桶,数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

黄庭坚的做法曾引起了一些人的好奇和不理解。

有一次,有人问黄庭坚:“您身为高贵的朝廷命官,又有那么多的仆人,为什么要亲自来做这些杂细的事务,甚至还亲手做刷洗母亲便桶这样卑贱的事情呢?”黄庭坚回答说:“孝顺父母是我的本分事,同自己的身份地位没有任何关系,怎能让仆人去代劳呢?再说孝敬父母的事情,是出自一个人对父母至诚感恩的天性,又怎么会有高贵与卑贱的分别呢?”黄庭坚至诚的孝心及中肯敦厚的品行,不仅为官时一心报效朝廷,服务百姓,同时也通过他书法和文学等才艺上的成就,向世人无声地彰显着圣贤人的德行风范,在潜移默化之中,用他的作品影响着后人。

他的书法中宫紧收、四缘发散,体现着内方外圆的处世之道。

他的诗文出自本性流露,使人读后有“浑然天成”之感。

诗人苏东坡曾经赞叹他说:黄庭坚的诗可谓“独立万物之表”。

意思是说:他的诗可以屹立于文坛,万世都不灭其光。

8、怀橘遗亲陆绩,字公纪。

年六岁,至九江见袁术。

术出橘待之,绩怀橘三枚。

及归拜辞,橘堕地。

术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绩跪答曰:吾母性之所爱,欲归以遗母。

术大奇之。

有诗为颂。

诗曰:孝顺皆天性,人间六岁儿。

袖中怀绿橘,遗母事堪奇。

解说:陆绩,三国时期吴国人,科学家。

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

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

”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

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