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家制度

国家制度

要点阐述(1)我国的国体国家的性质和职能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我国的国家职能(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一国两制”的含义、内容和意义(3)我国的国家机构国家机构及其组织体系我国国家机构的设置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依法治国(4)我国公民与国家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公民应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策略技巧1、我国的国体、政体及其相互关系。

(1)国体,即国家性质,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统治阶级的阶级性质决定着国家性质。

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实行为哪个阶级服务的政策,是判断国体的根本标志。

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一项立国之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要加强国家政权和国防建设。

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总是属于统治阶级的,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

民主与专政是辩证统一的,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2)政体即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当代国家政体的基本类型是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

复习时需要注意议会制共和制与总统制共和制、议会制民主共和制与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的异同,明确议会制就是由成年公民定期选举,产生一定数额的代表(议员)组成议会,以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制度。

它是一种政治制度,是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核心和基础;而议会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机关和代议机关。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直接体现我国国体,直接体现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大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它直接体现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建立其他有关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保证国家权力体现人民的意志,有利于保证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权力的统一,有利于保证我国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能够确保国家权力掌握在人民手中,符合人民当家作主的宗旨,适合我国的国情,同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议会制有本质区别。

在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人民代表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人民并不直接行使国家权力),我国人民直接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制度和自治组织是我国的信访制度、职代会、居委会、村委会。

人民代表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作为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宪法赋予他们特有的权利和义务,以保障他们完成行使国家权力的使命。

人民代表的产生方式有两种:县以上(不含县)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县以下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人民代表的权利主要包括:发言、表决免责权、提案权、质询权等。

人民代表的主要义务包括: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密切联系群众,经常听取和反映人民的意见和要求;接受选民或原选举单位的监督等。

复习时要注意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不能混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不能简单等同;全国人大的职权与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要区别开。

要注意这些概念、原理的区别与联系。

(3)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并且服务于国体。

政体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尽管国体是政体的决定性因素,但不是政体的惟一决定因素。

实际上,一国的历史条件、阶级力量对比、传统习惯、国际环境等,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政体。

因此,在相同性质的阶级掌握政权的条件下,不同的国家也会采取不同的政权组织形式。

政体对于国体具有重要作用:适当的健全的政体,对于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实现其阶级利益和意志,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而政体不适当或者不完善,则会妨碍统治阶级意志的实现。

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民主共和制政体在中国的具体形式。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必须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作为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体现和维护了我国的国家性质,保障了人民民主。

2.关于国家性质、国家职能、国家机构及其相互关系(1)国家职能理论和我国国家职能的关系。

我国的国家职能包括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

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必须能将我国的对内、对外职能与国家职能一般理论中的对内对外职能统一归类。

弄清我国四个对内职能:即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内涵,并且明确哪些属于政治统治职能,哪些属于社会管理职能,三个对外职能中哪些属于保卫职能,哪些属于交往职能,从而更好地理解和综合运用国家职能这一知识点。

(2)国家职能与国家性质的关系。

国家职能与国家性质紧密相联、辩证统一。

一方面,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

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政治权力机构,国家性质是由统治阶级的阶级性质决定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它在经济上的利益和政治上的统治,就要通过国家机构行使国家职能以达到目的。

国家性质决定着国家职能的性质、基本内容、实施方式,阶级性质不同的国家,其国家职能的性质、执行的方式、方法必然具有原则的区别。

另一方面,国家职能反映国家性质。

国家职能的行使,总是体现国家的阶级性质,体现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

国家职能的行使状况,能直接影响到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稳定程度。

所以国家职能不仅体现国家的阶级性质,并且对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具有反作用。

(3)国家职能与国家机构的关系。

二者的关系可以归纳为两个层次:其一,国家职能是国家机构设置的主要依据。

国家机构设置是应国家职能的需要而产生的。

国家有各种职能,要保证国家职能的实现,就必须设置与其相适应的各种国家机关去行使国家职能。

如果国家职能发生了变化,国家机构也要相应地加以调整。

当然,国家机构的设置除了受国家职能的决定外,还受国情的影响,各国国情不同,国家机构的具体设置也有所不同。

其二,国家机构是国家职能的物质载体。

国家机构是为执行国家职能、实现阶级统治而设立的,因此,国家机构的职权是由国家职能决定的,是国家职能的体现。

也就是说,国家机构是国家职能的执行者、承担者,是国家履行职能的物质载体。

3、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国家机构(1)国家结构形式是指国家的整体与部分、中央与地方之间相互关系的构成模式。

根据国家权力集中程度的不同,当代国家的结构形式可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两大类型。

我国是由若干行政区域组成的统一的主权国家,实行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这是由我国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决定的。

“一国两制”下设立的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但是并没有改变我国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

“一国两制”是我国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

它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并存,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

“一国两制”是我国政治制度的创新,它在保留既有主体制度框架不变的基础上,在一个主权国家内实现了两种不同制度的和平共处。

实行“一国两制”有利于实现祖国的统一,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

(2)国家机构是国家机关的总和,是统治阶级利益的捍卫者和执行者,是实现阶级统治的工具。

国家机构的设置主要是由国家职能决定的,国家职能是国家机构设置的主要根据。

在近现代国家中,国家机构组织体系有纵向与横向之分,中央机构一般包括国家元首、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以及暴力机关等。

我国的国家机构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我国的国家主席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①民主集中制原则,指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它表现在三个方面。

②对人民负责原则,我国的国家机构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捍卫者,对人民负责,努力为人民服务,是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准则和工作宗旨,从三个方面提出了要求。

③依法治国原则,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其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其根本目的在于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对如何做到依法治国要从立法、执法、司法及普法教育与法律监督多个方面全面把握。

总之,民主集中制原则要求树立民主意识,对人民负责原则要求树立公仆意识,依法治国原则要求树立法制意识,三个原则集中到一点就是为了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4、我国的公民与国家的关系(1)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我国公民的权利: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事务的基础,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言论、出版、结社、集会、游行、示威等,政治自由是民主政治的基础,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方式;公民依法行使监督权,有利于克服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我国公民的义务:包括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两方面。

(2)正确对待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①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是指法律实施上的平等,即司法平等和守法平等,而不是立法上的平等,也不是绝对的平均主义,要反对一切特权。

我国宪法对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规定,是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权利的平等,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着不平等,要消除这种不平等,不仅需要运用法律手段,更重要的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全面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物质生活水平。

②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从法律关系上讲,权利与义务是同时产生、相对应而存在的一对范畴。

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权利与义务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没有权利就没有义务,没有义务就没有权利。

权利的实现要求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要求权利的实现。

③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集体和公民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国家为公民着想,依法保障公民权利;公民也应该为国家着想,自觉履行义务,维护国家利益,必须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结合起来。

知识综合1、与经济常识综合(1)国家履行经济职能,与国家进行宏观调控是一致的。

学习时应该注意两者的联系与区别。

(2)公民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体现在社会保障方面,就是履行缴费义务与享受保障的权利是一致的;体现在劳动合同方面,就是享受报酬福利待遇与按时完成劳动任务是一致的。

2、与哲学常识综合(1)物质决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相关主题